周慧 张杰 李栩 牟颖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教材编制由原来的“一纲一本”走向“一标多本”原则,教材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1]。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的新目标和新挑战,教师需要参考不同版本地理教材作为自身教学资源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地理教材的运用中,要注意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点,尽可能地使教材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研究新教材是完善教材专业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沪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为例,对教材体例结构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有助于丰富地理教科书研究分析的资料,为不同地区新教材的选用提供依据,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一、编排模块结构比较
各版本的教材编排模块具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五版教材都设置有目录、图例和后记,其余模块各版本有所差异(表1)。目录展现了教材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同时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从而为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后记是对于教材编写的补充,包括编写者、审阅人以及编者的期许等,与其他编排模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材结构,使教材内容更加完整。湘教版将图例放在首页,其余版本将其放在“后记”前(人教版和鲁教版)或者“后记”后(中图版和沪教版),将常用地图图例放在教材首页或末尾集中呈现,既减少了每章节教材图像系统中图例的编写,也有利于学生读图查阅。
湘教版、鲁教版和沪教版分别以“前言”“院士寄语”和“致同学们”为“导入”,人教版和中图版则没有设置“导入”模块。湘教版在前言部分,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给予学习本书的建议。这使学生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选取李吉均院士的《学好地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章作为“导入”,该文章首先阐述了地理学的含义,介绍了高中地理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回顾历史来展望未来,最后对青年学子提出期许。通过“院士寄语”不仅仅介绍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青年学子提供建议与学习方向。沪教版在“致同学们”这一板块中具体阐述了本套教材的课程标准以及核心素养目标,介绍了每单元的知识框架及教材的特点。这使学生能够对要学习的地理教材有整体了解与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除了湘教版以外,其他四个版本都有中英文地理词汇对照表。中英文地理词汇对照表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词,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章节体系结构比较
鲁教版和沪教版使用“单元”对应其他三个版本的“章”,沪教版用“主题”对应其他版本“节”的内容。除湘教版和中图版在每章结尾没有内容编排外,其余版本均包含章(单元)首、各节(主题)内容以及章(单元)结尾三部分(表2)。
1.各版“章首语”设置对比
一般而言,教材在每章之首编排“章首语”,可作为学习目标,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又提示学习内容,引导学习方向[2]。五版教材均设计了图文结合的“章首语”,但五版教材的设计存在差异。以必修一第一章为例,人教版中的章首语,首先通过一段文字来介绍本章的主题,并结合问题的形式展现了本章的重要内容。这种设计不仅为地理教师对本章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预习或复习本章的内容。此外,后面的背景图是我国航天器的发射图片,增强了学生对本章学习的知识的好奇心。鲁教版教材则通过基于本单元内容提出疑问,最后向学生发起学习邀请,所配的图片也具有科幻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湘教版教材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文字以及“中国空间站”的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地理之美。而沪教版文字除了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外,还增加了对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中图版教材除了文字的介绍以外,还增加了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习目标,同时还列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
章首语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了解本章(或单元)的学习内容、整理章(或单元)内的地理知识内相互关系以及学习地理需要注意的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3]。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编写的同时要重视“章首语”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高中地理教师也应该对“章首语”这一部分的内容引起重视。
2.各版节(主题)设置比较
以各版本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为例,对各版本节(主题)进行对比分析。人教版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是思考题,其次为正文内容,最后为自学窗。鲁教版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是问题,其次为正文内容,最后为活动。湘教版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为探究栏目,接着为正文内容,最后为活动。中图版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先是探索栏目,接着为学习指南、正文内容、案例研究及作业题。沪教版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导引包括问题导引、学习目标及核心术语三个栏目,接着是探究、正文内容及主题练习。
各版教材在节(主题)主要内容学习前都有导入环节,人教版和鲁教版以思考题或问题导入,其余三版教材以探索或探究导入新课的学习。人教版、鲁教版及湘教版每节所设置的栏目相较于其他两个版本较为单一,因而可以参考中图版和沪教版多增加几个栏目。中图版和沪教版在每节(主题)最后都设置了作业练习,这一设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同时这也是其他三个版本可以借鉴参考的。
3.各版章(单元)末的设置比较
人教版的每章结尾设置了 “本章要点”和“問题研究”,如第一章中的“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仅提出了问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路,增加了知识拓展和分工设计[4]。鲁教版在每单元结尾设计了一个“单元活动”,第一单元末尾的“判别地理方向”,通过向学生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最后小组合作来解决地理问题。沪教版在每单元末尾设置了“复习指导”以及“实践活动”这两部分,“复习指导”分为知识图谱、学业要求、复习思考这三个部分,这部分的设计对学生的复习以及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提供了帮助;“实践活动”包括活动目标、过程、评价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
人教版和沪教版的“单元要点”和“复习指导”有利于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掌握,“问题研究”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便于学生站在地理的角度来解决地理问题;鲁教版的“单元活动”通过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地理技能,凸显了对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湘教版和中图版虽然在章末未设置任何栏目,但湘教版在每节开头设置了探究以及每节结束时设置了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及时通过活动巩固每节所学的新知识,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中。而中图版在每章的开头设置了课题,如第一章中的“制作太阳系等比例模型”,分为“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这四部分,这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因而这要求教师需在学生完成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各版本章(单元)末的设置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思路。高中地理教师因此可以在使用一个版本教材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吸取其他版本中有益于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以利于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内容结构比较
地理1侧重从地球科学的角度选择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生活中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和原理,“新课标”地理1中的内容要求有12条,主要包括“地球知识”“自然地理要素/景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四个方面[5]。新教材紧扣新课标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但各版具体章节内容结构编排上各有特色。
五版教材都将“地球知识”的内容放在第一章(单元)进行学习,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都以“宇宙中的地球”为章(单元)主题,鲁教版和沪教版的章(单元)主题分别为“从宇宙看地球”和“行星地球”(表3)。课程标准中“地球知识”涉及内容及顺序为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演化过程。人教版和湘教版均在第一章安排了四节内容,其余三版均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合并为一节(主题)进行学习。湘教版、中图版和沪教版在学习顺序安排上与课程标准一致,人教版和鲁教版编排顺序均为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要素/景观”的内容可细分为五要素,其顺序为“地貌”“大气”“水”“土壤”和“植被”。湘教版和人教版用四章编排五要素的内容,均将“植被”“土壤”合并为一章,其余各要素分别为一章;沪教版用三个单元学习这五要素内容,其中“大气”“水”各一个单元,其余三要素安排在“陆地环境”这一单元;鲁教版用两个单元学习该部分内容,其中将“大气”“水”和“植被”要素安排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中进行学习,“地貌”和“土壤”则安排在“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单元;中图版则将五要素安排在“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这一个章中进行学习。各版本五要素编写顺序差异性较大。中图版对五要素的学习与课标顺序完全一致;湘教版仅在“植被”与“土壤”要素学习顺序做了调整,其余要素学习顺序与课标一致;人教版、鲁教版和沪教版均先学习“大气”和“水”要素,其余三要素的学习顺序各不相同。
课程标准中“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要求各一条,内容相对较少,五版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差异性最大。中图版分别用一章的内容学习自然灾害和自然地理实践的方法(野外实习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教版和鲁教版均把“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和“地理信息技术”安排在最后一章进行学习;沪教版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穿插在自然地理要素各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则安排在最后一单元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湘教版的目录中没有体现“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这两部分穿插在各个地理要素学习内容中,如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中安排了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学习,第四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中的活动要求思考:与传统方式相比,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海水盐度有哪些优势?
各版教材在知识逻辑上均采用总分结构,以第一章(单元)为总起介绍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后几章(单元)再分别论述了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灾害。五版教材在具体内容编排顺序上差异性较大,中图版内容编排顺序与“课标”内容顺序保持高度一致,人教版和鲁教版都将“地理信息技术”编排在“自然灾害”这一章(单元)中,沪教版和湘教版均将“地理信息技术”和“自然灾害”穿插编排在其他各章进行学习,但湘教版从目录中未能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合理考虑“课标”内容,使教材的内容与课标相对应,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将教材内容设置为恰当章数,从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五版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其内容编排体系上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发挥教材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也可以在针对教材内容讲解时,结合课标的内容,对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总结
教材编写模块除了“目录”和“后记”外,可以考虑设置“导入”“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和“地理常用图例”等模块。恰当的“导入”形式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词汇,拓宽知识面;“地理常用图例”有利于学生对常用地图图例进行全面系统地认知。
各版本高中必修一地理新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有相似也有差异,这不仅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依据,也为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提供方法。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取长补短,从而优化教材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升地理教学成效和质量。高中地理教师也可以参考各版本教材内容,深化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事业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 赫兴无.不同版本初中地理教材體例结构比较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8):19-21.
[3] 许芳.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的比较与整合使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席维,陶建斌,郭丽,等.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以“地貌”章节为例[J].地理教育,2022(3):7-10.
[5] 韦志榕,朱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通信作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