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亮 华利文 姜凯 陈健 王志根
一、研学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研学旅行设计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念,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时空观念为导向,结合地理有关该理念的相关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和研学的具体情况,设计“保护深圳湾绿色长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题研学课程(图1)。
二、研学主题的选择
地理学是涵盖自然和社会两大学科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新时代地理科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应力图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了“应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2016年底,教育部等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在有关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大量出台下,研学旅行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支持,给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为方向,紧紧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核心,培养全体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与生态行为,进而促使其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观强调人地之间的协调关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这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相契合;此外,其还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和选修课程“环境保护”,这也体现了高中地理学科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4]。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提道:“要围绕地球未来的生存重构教育,到2050年教育目标要从人文主义转向生态正义,所有的课程与教学要牢固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上[5]。此外,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有必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与实践中的运用。
研学旅行十分重视实践,在研学途中会遇到许多人文自然现象,而这些现象涉及许多地理知识,也涉及许多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拓展和知识迁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地理研学课程以生态自然环境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能力解决真实生态情境中的问题,并通过调研、考察、访问等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体会与实践,最终理解因地制宜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6]。因此,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良好,动植物种类众多,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且其位于深圳城市中心,极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圳福田红树林位于深圳湾畔,其在防灾减灾、生态等方面对深圳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主题定为“保护深圳湾绿色长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三、研学课程设计原则
1.生态文明原则
研学资源中往往包含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而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知识运用迁移与实践。因此,在研学课程设计中也要选择符合生态文明观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2.安全性原则
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必须把安全性贯穿在始终[7]。研学活动如果由于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意识不高、宣传不到位等因素产生安全事故,会让师生及家长提及游学、研学、外出等词汇就惶恐不已。因此,要揭除覆盖在研学旅行上“危险”“不安全”的标签,需要将研学旅行的安全性从头贯彻到尾。在研学课程设计时,应对研学地点进行详细周密的考察,例如,在涉及自然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时,路线选择时应该要尽量避免地形崎岖、地质灾害多发的路段,尽量沿着主干道考察,避免遇到紧急情况時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在研学地点选择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安全设施、装置充足并且危险系数小的自然公园、自然景区等。
3.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学旅行属于由教师引导下的课外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该牢牢把握住学生的主体地位[8]。在研学课程设计上,要联系好学生的学情,对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掌握情况做好调研,同时评估学生的大致水平,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研学地点将所学知识正确、充分应用于实践当中[9],尽可能避免研学活动设计出现过难、过偏的情况,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到整个研学旅行的活动开展。同时,也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计中要关注到学生每一个核心素养和生态教育理念形成的达成程度。在评价上也要把多种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结合,做到评价更为真实客观。
四、研学课程设计内容
1.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概况
福田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滨生态公园,南达滩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广深高速公路,海岸线长约9 km,地处113°45'E,22°32'N,保护区建于1984年10月,1988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线面积为367.64 hm2,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
2.研学活动主题选择
南山公园位于深圳湾西南部,其主体是山地,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隔深圳湾相望,可以在高处从整体的角度观察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因此在此地的活动主题一命名为“初登南山眺林迹”。活动主题二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进行深入探究活动,因此命名为“深探红林揭其密”。活动主题三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馆进行其未来规划和保护的探究,因此命名为“更入展馆明之冀”。
3.研学线路确定
根据研学点所学知识内在逻辑性关系,结合研学点交通通达性和地理位置就近、节约时间和经费成本原则,研学路线为:南山公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馆(图2)。
4.适用学段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三,因此需要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研学中涉及较多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地理实践力,因此本研学课程适合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举行。
5.适用学校
由于本研学活动地点集中在深圳南山区和福田区,研学开展时间较早,因此从便利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仅建议深圳市及周边的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进行开展。
6.研学旅行总目标拟定
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与景观观察,理解红树林的分布及原因、红树林的特征及其成因、与红树林生态息息相关的其他生物的现状及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访谈,了解红树林保护措施,体会保护工作的不易,体验测量海水性质、标本制作与简图素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从而建立生态文明观念[11]。
7.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本次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涉及四个地点,分别是南山公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馆,这三个地点地理位置相近,交通通达性好,与主题紧密相关,因此计划在上午选择率先在南山公园进行红树林整体观察,后乘坐大巴前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红树林内部考察,在中午吃过午饭并稍做休整之后乘坐大巴前往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馆,体会深圳在城市规划中与自然的协调,了解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红树林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具体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8.研学旅行具体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①班主任组织家长与学生参加研学旅行主题班会,详细介绍此次研学旅行的行程路线、计划安排、安全措施以及费用交纳等工作,确定参与人员以便投保,填写安全协议书,并把研学旅行个人记录表发放给每位学生,告知学生和家长研学旅行需要携带口罩、身份证、签字笔、移动通信设备等物品。②教师间安排好工作,每个班级需要一名主讲教师和两名辅助教师。③以6~7人为一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并把研学旅行小组记录表发放给组长。各组提前开会商议组名并明确各组员的任务。从班里选派两名卫生知识丰富的同学作为安全委员,学习应急事件处理方式。④教师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与行程地点简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⑤由于研学旅行活动人数较多,因此教师需要提前与研学地点进行联系预约。
(2)研学旅行保障机制
①安全保障机制。筹备时确定好安全责任人、研学实施者、研学管理者和监管者,确定各方责任。开展研学前向学生和家长强调研学的安全出行要求并与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做好学生的投保工作,同时要求每一位家长填写学生健康状况表。提前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测,如遇恶劣天气则改期,确保开展顺利。联系好运载学生的大巴车与当地救援部门,以防遇到突发情况援助不及时。研学中各级负责人做好对学生安全、学习、参与度的管理记录工作。②经费管理机制。研学旅行中涉及学生和教师的交通、餐饮、保险等费用,在积极争取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经费补贴后,不足部分向家长进行说明并收取。经费要做到专人专管,经费使用要公开透明,及时向各方进行公布,保留好收据或发票,以供查验。
(3)研学过程
①师生按时间集合,统一前往南山公园,在车上要求小组讲解目的地相关情况。②按照研学旅行路线开展各项研学旅行活动。③要求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
(4)标本采集、数据整理及记录
①对涉及标本采集工作时,各组将在不同地点采集的标本放入标本袋。②对研学地拍摄到的景观照片做好分类与标记。③对记录内容及绘制的简图进行梳理及相应补充。
(5)研学结束小组交流总结
①小组对此次研学旅行内容做出总结,分享收获,并进行有关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的主题汇报。②对于研学旅行中制作的植物标本、素描画和照片进行整理,并通过专题展、公众号等方式展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③小组对此次研学旅行内容自行拟定主题进行总结汇报。④每位学生上交一份关于本次研学主题的报告或小论文。
(6)研学旅行评价及成果展示
研学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根据对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和报告中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而评定。学生成果以主题班会、板报等方式进行展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同时对研学旅行过程、成果以学校公众号新闻稿的方式向外宣传。
五、研学成果评估
1.评价目的与方法
研学旅行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能落实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本文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初始水平,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改进空间,关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注重對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评价要与主题和课程目标相对应,评价主体多元,量化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记录表
过程性评价记录表如表2、表3所示。
终结性评价记录表如表4、表5所示。
参考文献:
[1] 周泽甬,宋艳龄.中学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宁波四明山红枫产业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3(11):72-76.
[2] 李先跃.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高教学刊,2018(24):191-193.
[3] 徐洁.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17(8):8-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UNESCO.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EB/OL].(2020-11-24)[2022-11-26].https://en.unesco.org//futures of education/news / just-published-learning-becomeworld-education-future-survival.
[6] 靳学斌,刘传宝,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9-13.
[7] 黄雅婷,赵媛.中学研学旅行支持度调查及成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教学, 2019(23):56-60,7.
[8] 孙兆俊.旅游体验与审美教育:研学旅行的美学内涵与美育特质[J].美育学刊,2019,10(6):52-57.
[9] 谢宇松.项目化学习中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8(23):56-60.
[10] 李真,李瑜,昝启,等.深圳福田与香港米埔红树林群落分布与景观格局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6(5):12-19.
[11] 纪文慧,梁美霞,卢彬彬.泉州湾河口湿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地理教育,2023(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