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很多父母以为把孩子送到课外班就万事大吉了,他们要么站在外面看手机,要么忙工作。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了小学后,老二开始去学击剑。小家伙一直活泼外向,甚至可以说是浑身带刺儿的。上了小学之后,班上唯一一位男老师的话给我提了一个醒。老师说,这孩子浑身是劲儿,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时间久了会破坏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如何能让他学会约束自己的力量、学会使用规则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内容。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场击剑比赛,让我发现了新的可能性,我迅速联系好试听课。小家伙在击剑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天赋。比如试听课时,他就顺利通过了教练的考核,直接跳过基训班进入技术班;比如第一次小组赛,他就干掉了3个同级别的对手。
可就在这样的大好势头下,老二却开始拒绝去击剑馆了。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和教练发生冲突,经常抱怨教练太严格。
不知不觉中,练习击剑从让他感到开心有趣的事情,变成了让他头疼、拒绝、否定的事情。
而且,我们每次出门去练剑也变得非常困难。他总会噘着嘴不高兴地说:“练剑有什么意思,一点儿都不好玩儿。”
而我只能费尽心思给他做思想工作,有一次甚至和他争吵起来。我气愤地说:“当时是你自己喜欢才报班的,为什么现在又反悔了呢?”他耍无赖说:“我就是不去,我就是变卦了!”
于是,我每次不得不提前半小时就开始和他对抗,我们也变成了班上经常迟到的学员。
为此,我非常苦恼,很想知道是什么导致老二对击剑态度的变化。直到有一次我陪老二去上击剑课,怎么都没有找到出门前明明已经装上的电脑。
我原本是要趁着空当儿弄点儿工作,可没找到电脑,只好转而去看老二在练习什么。谁知道一抬头,正好看到了老二的坏笑。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是小家伙在捣鬼,阻止我“跑神儿”啊!
回想起来,确实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刚开始练剑的时候,我和孩子非常新奇,注意力都放在练习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对这一切变得漠然起来。当孩子练习击剑的时候,我常常会坐在场边,要么处理工作上的事务,要么拿一本自己想看的书读,要么捧着手机打发时间。
特别是有几次老二赢了比赛,跑到场边兴奋地问我:“妈妈,你看到我刚才的得分了吗?”我由于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很敷衍地给了孩子一些反馈。
记忆中,他从兴奋的状态一下子就变成了噘嘴不开心的样子。遗憾的是,我当时对这一切并没有留心,直到他开始强烈地拒绝去上击剑课。
原来,孩子拒绝的并不是击剑运动,而是一个对他毫不关心的妈妈。从那之后,我开始明白,这两小时不是我用来打发的,而应该专注陪伴孩子。
于是,我每次把老二带到剑馆之后,就找一个视线好的位置坐下来,用注视告诉孩子:妈妈正在关注你,你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视线。特別是当老二得分之后,总能让他看到观众席上我竖起的大拇指,这也成了他积极练剑的动力。
在我和家人的注视中,老二赢得了场馆资格赛,也参与了市级比赛,并获得了年龄组的第八名。
看着他兴奋骄傲的小脸,我真切地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来自爸爸妈妈的持续注视和积极回应。
场外的目光和竖起的大拇指会成为流向孩子心灵的泉水,甚至成为孩子挫败、怯弱、犹豫时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