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
与孩子一样,父母也在探索如何成长,而《婚姻与家庭》正是我们的好老师!
早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很多同事就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我:小学阶段要养成好习惯,可要盯紧了。前年女儿升入小学,终于让我对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了切身体会。
女儿的房间里,课桌紧挨着床,那个母女俩曾经躺着看星空灯光、相拥着讲睡前故事的温馨空间,一下子变得火药味十足。每天她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放,我就像穿了盔甲要上战场一般,她的一点儿小动作都会引爆我的怒吼声—“握笔姿势,说多少遍了!”“看完的书放到书架上去!”紧张的空气笼罩着整个房间,女儿变得手足无措,时不时以“上厕所”为由逃离一会儿,结果又会招来我的一顿数落。可这样唠叨式的陪读方式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当我把一道数学题讲三遍五遍,直至自己的怒吼声要冲破屋顶时,平时挺机灵的女儿就变成了“木头人”。她呆呆的样子更是让我气不打一处来。老公想说和两句,也会被我轰走。
我自认为在履行一个负责任的母亲角色,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作业还是经常出现马虎的错误。而且在我的高压政策下,以前那个喜欢和我说悄悄话的女儿也变得疏离了。那时,我既矛盾又迷茫。想着要放手,又怕她的学习习惯走了歪路,影响以后的学业;想继续这样的陪读模式,实在也看不到特别乐观的前景。这时,是《婚姻与家庭》这本杂志给了我一个明晰且正确的方向。
我看到杂志里一篇名为《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文章,里面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等待就是表面上静止不动,暗地里积极观察,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这篇文章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方向:“从父母主导到父母和孩子共同主导再到孩子主导,让孩子逐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在一篇一篇育儿文章里,我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尝试选择“静音”模式,坐在一旁,把唠叨变为引导,只给女儿一个影子般的陪伴。女儿记不住英语单词时,我只教她方法,让她自己想一个小故事把单词记住。比如book,女儿说自己有很多布料书籍,在读“书”这个单词时与“布”的发音联想在一起,就不容易忘了。“一根绳子剪四刀,剪成了多少段”这样的数学题,我也不再咆哮着一遍一遍给她讲答案,而是鼓励她自己找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寻找答案。
“静音”后,不光是女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我也颇有收获。陪她学习时,我会拾起小学课本,读一下小时候背了好多遍的文章,竟然能解读出不一样的人生领悟。比如语文书里关于落叶的描写—“像翅膀受伤的小鸟”,既简单又形象。这让从事文字写作的我很受启发。以往我总是为追求文字的极尽华丽而焦虑,但这样平实的视角写出来的文字其实更打动人。
“静音”时间也变成了我的思考时间。我收获了心灵的成长,心态也不再失衡。以往易怒,主要是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娱乐时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这样的标签很容易让人神经紧绷,一触即发。多少个瞬间是崩溃、无助和挫败的,因为结果无法掌控。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浅水是喧哗的, 深水是沉默的。“静音”是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思考的力量占了主导,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是更能获得成长的强大力量。
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是脆弱的,不能面对挫折或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总想做一个唠唠叨叨的“完美妈妈”,而忽视了孩子需要自己获取生活的体验,需要更大的自我空间去完成个性化的成长。“静音”后,我们留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勇敢去探索未知,这才是孩子拥有不惧风雨、独立生活能力的保障。
现在,我时常把这本杂志推荐给同事,大家一起交流心得。要知道,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我們每个人的愿望。与孩子们一样,我们也在探索着如何成长。偶然获悉《婚姻与家庭》已经走过了39年!衷心祝愿它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