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1964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大,位于首都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地区的东华门大街,一处“特殊”的商业设施悄然成立。说它“特殊”,是因为虽然也像京城许多大商场一样,经营销售食品、百货等日用生活用品,但是能够走进它大门购物的,却不是京城的老百姓,而是仅限于在京的外国人和国内的出国人员。这就是当年位于东华门23号的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店的北京友谊公司,也可以说是后来一度名噪一时的北京友谊商店的“诞生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21世纪的今天,历经风雨的北京友谊商店已经走过了59个春秋。提起当年东华门23号院的岁月,很多健在的“老友谊人”仍有一段难忘的回忆:那时的友谊商店就叫友谊公司,我们主要是经营百货和珠宝,另外离我们不远的就是出国人员服务部、食品供应处和华侨商店,当时我们这几家店共同经营的业务就是为在北京的外国人和出国人员的生活购物等服务,店内出售的自然是国内市场买不到的各类优质商品,一般国内的普通老百姓也是不能进来的……
建外大街17号:新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初期, 3座京城有名的建筑很快在毗邻外国使馆区的建外大街拔地而起。这就是供各国驻京的外国官员居住的祁家园外交人员公寓、供在京外国人员从事社交和文娱活动的国际俱乐部,以及专门为外宾提供生活用品和做服务性工作的北京友谊商店。
1973年4月1日,由东华门23号搬迁到建外大街17号的北京友谊商店正式开业。相比于原来的友谊公司,新址开业的友谊商店无论是设施规模,还是人员编制无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老职工回忆,友谊商店搬到建外大街后,不止经营面积扩大许多,为外宾服务的各类部门也增加了很多。所以当时除了食品、百货、工艺、副食等营业厅外,友谊商店和北京城内有名的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大型商业设施最大的不同,一是专门为外宾和出国人员服务,二就是设施的丰富和组织机构的庞大。所以老职工至今依然记得,搬到建外大街新址后的友谊商店,不仅汇集了原东安市场、百货大楼等商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业务骨干,更设立了专门的银行、国际托运、洗染织补、服装皮鞋加工、首饰钟表修理加工、售卖鲜花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大都来自各个领域优秀的专业人士,比如钟表修理部的人员是来自京城有名的老字号“亨得利”的师傅,而皮鞋加工部更是从上海专门调来手艺精良的皮鞋厂师傅。由于人员多,又来自众多的领域部门,所以当年的老职工们也曾笑称“咱们友谊商店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够上一个小‘联合国了”。
在這座近万平米,包括食品、旅游、百货、电器、工艺、珠宝等部门四层楼的商场里,不仅有中外名牌食品饮料、水果等各类食品,也有中外名烟名酒、中国名贵药材、品牌乐器,以及中国名丝绸、名牌传统服装、名牌中外电器,更有蕴含中国民风的老字号抽纱绣品、珠宝翠钻、玉雕石刻、精品瓷器、古典家具毛毯丝毯等名优商品。因此当年很多去过友谊商店的人都说,市面上不好买的东西,友谊商店不但有,质量还好,就连外国一些时髦的东西,友谊商店也有……再加上不同于京城各大商场的银行、托运及工艺品加工部等多类部门,说当时的友谊商店够上一个小“联合国”似乎都不为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旅游事业发生可喜变化的大好形势下,北京友谊商店开始了新的崛起和新的辉煌历程。
特殊购物环境造就的
外语人才
只接待外国人和出国人员的特殊环境,也让外界很多人都知道,友谊商店不仅购物环境优雅舒适、商品上档次,而且销售人员在货场接待外国人购物时,还都是用英语进行服务。如此场景,无疑构成了友谊商店特殊的购物氛围。更让当年能够走进友谊商店的国人看到,除了穿西服打领带、着西装裤漂亮绣花汗衫的男女销售人员外,在他们为前来购物的外宾服务时,不仅文明礼貌,而且全程都是英语接待。不由得让购物的国内顾客既感到新奇,又有一种来友谊商店购物的“不同感”和那么一点小小的“优越感”……
而提起当年在货场用英语接待外宾的情景,友谊人更忘不了的还是那时友谊商店对广大一线职工在外语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他们回忆说,因为是“涉外”商店,所以对“友谊”的销售人员除了身材外貌的要求需达到标准外,用英语接待顾客为外宾服务,更是每个人必备的“硬件”。很多老职工都知道,那时友谊商店每招进一批新人进行培训时,外语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这还不算,为了不断提高为外宾服务的外语水平,即便是正式上岗后,也要定期进行培训、考核。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友谊商店对一线工作人员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在定期培训和考核的基础上,后来又增加了外派学习。像对一线职工加强日语学习的培训,以及先后派出一些优秀职工赴日本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的语言和业务学习等。不仅是友谊商店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作为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店不同于其他大商场的独家特色,更在当时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的形势下,为日本与中国各阶层人士、文化代表团的民间友好往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对一线职工外语水平的不断培训和考核,也让友谊商店一线营业大厅除了拥有一大批熟练掌握英语的出色营业员外,更不乏兼会俄语、法语、日语的优秀人才。在这些出众的人员中,既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有积累一定丰富经验的中年人,更有久经历练、经验丰富,从商几十年的“老友谊人”。特别是被称为“老友谊人”的那些老营业员,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又偏大,但是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忠心及对工作的热爱,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顽强自学,终于成为友谊商店营业大厅可以用多门外语接待国际友人的佼佼者。这其中最突出最优秀,且至今仍让友谊人难忘的当数闪崇光、孙太福两位师傅,无论是他们对外语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和追求,还是他们以自己精湛的外语、业务能力,为当年北京友谊商店超额完成外汇销售任务作出的巨大贡献,都深得广大友谊人的深深敬佩。
据当年曾与两位老师傅一起共事,亦可以称他们为“徒弟辈”的友谊人回忆,两位老师傅是来自老东安市场的“老商业”。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京城有名的老东安市场在多年前就经常有外国人光顾。也是在那样的经营环境中,他们凭借自己的学习和不断努力,不仅逐渐掌握了用英语、俄语接待外国人的技能,并在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珠宝玉器、古典家具等商品的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来到建外大街17号后,他们更是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法、德、西班牙等多国的日常用语,并把他们的外语才能与出色的业务能力,在汇聚外国人购物最多的特殊购物环境中发挥到极致。
老职工们回忆说,当年最有“中国味儿”的友谊商店珠宝工艺品销售大厅,也是外国宾客感到最神秘和最喜欢光顾的地方。记得那时的闪崇光、孙太福两位师傅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尤其是他们把平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有关中国珠宝玉器、古典家具等丰富的业务知识一口气用纯熟流利的英语介绍出来后,不仅吸引了一众外宾驻足倾听观看,更给出了“你的英语比我说得好”的盛赞。接着就是“眼都不眨”地甩出大把外汇券,高高兴兴地买走上万的珠宝玉器、甚至几十万的古典家具等价值不菲的一件件產自中国的商品。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如果说友谊商店如此火爆又独具的销售场面,在当年京城商界绝对够得上“独领风骚”,那么闪崇光和孙太福两位“老友谊人”,无疑就是这“独领风骚”之下的最耀眼明星。
曾经的辉煌与未来
诞生于特定的年代,以及北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店”的标签,让友谊商店不仅购物环境舒适优雅,商品上乘并连年取得辉煌的销售业绩,而且因为建店后一直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宾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优商品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也让友谊商店在逐渐发展成为中外知名零售品牌后,赢得了来自国际的广泛赞誉的同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的重要窗口。
据有关资料统计,友谊商店自成立后,曾成功接待世界各国首脑和政要及各阶层知名企业家千余人次,并先后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四十四届国际小姐世界大赛等大型国际活动提供购物专场活动,还连续十届蝉联首都旅游服务业最高荣誉——紫金杯奖。这些,无疑也是当年京城商界各大商场不能比及的。
在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友谊商店的组织结构和经营面积更是逐年发展壮大。继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托运、国际商店,位于东华门的谊新商店建成后,友谊商店又先后在昌平十三陵旅游区、建外大街华侨村、亚运村康乐宫、潘家园古玩城及海淀等地开设了分店,在岗人员达到三千人,商品更是远销到美国、欧洲、东南亚、新西兰等世界各地。经营的壮大、销售的火爆也让友谊商店在取得高效经济效益的同时,给广大职工带来了丰厚实惠的福利待遇。老职工们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个月都会拿到不少的奖金,还有饭费夜市补助,再加上季度、年终奖等,比起一般大商场的同行,真是挺美的。此外当年友谊商店除了连年为职工涨工资外,还在右安门外、光华路、郎家园等多处盖了职工宿舍……商品精优、只此一家、销售火爆,职工待遇令人羡慕,用现在的话说,当年的友谊商店真是火得不能再火,牛得不能再牛。无形中,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店”也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加新奇莫测,心向往之。无奈一道“涉外”门槛,让人欲往而不能……
然而事物总是会不断发展,社会更是要永远前进。随着建外大街赛特、贵友以及秀水大厦的崛起,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形势改变带来物质商品的丰富,终使失去了头顶光环的友谊商店面向社会开放。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店”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京城商界曾经“独秀一枝”的友谊商店也从此风光不再。
昔日的辉煌不在,这是当今社会在不断变革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必然。因此失去“优势”的友谊商店近些年来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尝试转型、寻求变化,以期得到发展和壮大。历经多年,终于在3年疫情后,已经改组归到王府井集团麾下的友谊商店,迎来了即将转型升级改造的新消息。我们期待全新面貌的友谊商店在建外大街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