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耳营:京西最美桃花源

2024-03-28 12:03元尚
北京纪事 2024年4期
关键词:村名迎客松儿化

元尚

在北京西部有一处桃花源一般的古村落——车耳营。这里远离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是一处可以让人凝神静思,怡然自得,悠然自乐,敞开胸怀拥抱大自然所赐予的恩惠之地。用桃花源形容它一点不为过。

初识车耳营

初識车耳营是几十年前上初二时的事情,当时夏天学农去那儿,一待半个月。我们全班步行整整一个晚上,晚上走路凉快,清晨到达车耳营。真的是一路疾行,忘了远近,到了山前,沿着一条溪水旁的土路,路旁绿树连荫,水声鸟语结成一片,所有的疲倦感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男生住上大殿,女生住下大殿。在车耳营,我跟着村里的采药老人学会了挖沙参、丹参。老人领路带我们全班攀登上阳山山顶。这一切如今依稀在梦里常常回放。

“车儿营距城四十里,东至聂各庄四里,南至山,西至山,北至山,东南至西阜头村五里,西南至山,东北至抬头村五里,西北至山。”(《光绪昌平州志》)这里三面环山,可以说是在大山温暖的怀抱之中,所以像世外的桃花源。名字从清代记载看当叫“车儿营”,“儿”是“儿化”音,不能读成大音。儿化音是北京音的一大特色,其实这个名称不读出轻音“儿”,就是“车营”,车营这个名称起源于明代,戚继光驻守京师边关,据说在此共建立了十几个车营。车营本来是明代军队的一种类型,当时蒙古军队常常袭扰京师,蒙古主要是骑兵,明朝主要是步兵,所以总是吃亏,于是戚继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发展出了车营这种形式,专门用来拱卫京师。车营就是前车后步兵(古代的步“坦”联合作战),这样一支明军驻扎在这儿,直接叫“车营”最合适,也算是官称。进入清代车营这种作战形式衰落消失,官称变成了民间叫法,随口语习惯自然有了儿化音。后来再变,而成今名,有人对此有猜测,一说“儿”字做地名不好听,于是改为同音字“耳”。这不过是以今推古而已,老北京地名带“儿化”音者也有。另一种说“车耳”是古代车上的一个组件,因在这里修理“车耳”,所以叫“车耳营”,其实已经是演绎了。

车耳营的传说

车耳营,现在通常以为建立于明代,也就是前面说戚继光的车营在这儿驻军护卫京师。戚继光建车营驻守京城,这件事见于明史的记载。不过并没有具体到车耳营,我推测人们是从“车耳营(车营)”这个村名反推出来的。戚继光在北京建立多处车营,而这里的村名正好与之相符,且又有清京城方志为证,这里肯定是其一处,古代地名多与该地人、事、物有直接关联,并非虚构而来。

虽然,村名之得与戚继光车营直接相关,不过这个桃花源式的古村的历史却远比明代得名的历史更久远。我当时在这里学农的时候,专门打听过车耳营的由来。记得当时教我们采中药的老人说,车耳营最早在宋代就有了。老人说听老辈人讲,这里当年是杨六郎率军镇守边关之地。这里是安置杨六郎大军马匹车辆的地方,此地从前没有名,所以当地人就管这儿叫“车儿营”,停放军队车辆马匹的地方。记得非常清楚的是,老人说的就是带儿化音的村名。杨六郎历史上实有其人,叫杨延昭,北宋时镇守河北一带,其事迹于幽燕之百姓中广有影响。虽然他不一定镇守过北京,但北京地名中与他有关的就有六郎庄(传说杨六郎住过)、挂甲屯(传说杨六郎披挂在此),采药老人所说车耳营的来历,与此相类。北京古代处于边关之地,这里的人们出于保家卫国的情怀,就借用杨六郎的故事作为地名来历,以此抒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从这些地名的民间来历可以看出,其饱含了歌颂抵御外患,保卫家国的情操。

车耳营村据考证,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00年)戚继光驻军于此。然而古村落的实际历史,往往比正史记载要长很多。古村的历史活在生活于斯的百姓心中,活在古村自身的文化传承之中。两者都应该得到后人的重视。

古村大美在自然

这里有绿树连荫,这里有山环岭抱。常年花不离村,时有果实呈现。住上几日是一种享受。我们当年一住半个月,第二次高中学农也是在此,住了二十天左右。放眼青山绿水,心中便无利益虚名缠绊。就像朱自清所说,什么都可以想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于是觉得在这样大美天地所赐的桃花源中,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了。山,把城市的喧嚣、烦躁隔绝在了外面。水,将浮华躁动洗得一干二净。北京周边的古村落,去过几个,比较起来车耳营独具特色之处,正在这里。

自然之美,不是纯然的自然自身之美,而是人化之美。马克思叫“人化的自然”。因为有了人,自然才美。因为有了车耳营这个村,有了这个村世世代代的居者,有了人在这里的生活、建筑、活动,有了植物的人工种植、动物驯养,古村才从原始发展到今天。

车耳营有一棵1600余年的古老迎客松,树干古老苍劲,树冠郁郁葱葱,它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雨,饱经世间沧桑。然而它却依然满怀希望带着温暖的“表情”,迎接着人们的到来。好客,车耳营的人们通过这棵古老的迎客松向人们致意。据考证这棵古老松树,不是自然生长,而是人工种植的。由此起码可以看出,车耳营古村的源头可以回溯到迎客松种植之际,换句话说,车耳营的村史,保守说也有1600年左右。迎客松可以说是车耳营的一处标志性的文化景观——种植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活动,只有在延伸的意义上,迎客松也可以叫“自然景观”。

车耳营还有一处完全意义上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像,所造之像与实际的人们身高差不多。据《妙峰山琐记》记录说,该造像居于一座石佛殿中,殿有:“山门一,殿三楹,并东向,有咸丰三年石刻题名。殿中奉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阎惠端等造石佛一躯;背面下方刻有造像记。”背面的造像记是用来记录造像时间,造像之缘由。北魏造像大多有这种记录,就像现在人们制作重要物品那样,做完后,做一个记录,以备查阅。原文简短明白,“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很显然这尊造像是为北魏皇帝的太皇太后制作的,据说太皇太后笃信佛教。造像制造年份按公元计为489年,由此可知该造像到如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虽然不是在车耳营建造的,但是车耳营这个地方在北魏时期属于北魏,造像定居于北京车耳营也应该算是回归。造像是清末光绪年间被人发现的,朝廷于是命人将其移至西山安放于此,并且还钦点了守护造像的人。1990年代造像曾被盗墓者盗走,后经公安机关缜密侦查,破获此案。盗墓主犯伏法,造像回家。

猜你喜欢
村名迎客松儿化
黄山守松人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咏迎客松
祝融峰上迎客松
北京话(36)
云南摩梭语村名中的修辞格及其体现的具象思维
石楼村名中的u?类音探源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莱阳村庄地名探究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