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从曹丕建立魏国开始,之后进入司马氏篡位建立的西晋,“永嘉之乱”后在南方建立东晋,此后又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共三百多年时间。这三百多年在文化上与汉朝最大的不同,就是文人阶层的活跃。
文人阶层的出现从东汉已经出现端倪。东汉时期土地兼并,士族出现,都是文人出现的先兆。文人阶层起来以后,对整个中国美学都产生了影响。
一个农夫也会有对美的欣赏,他看到日出、日落,会有一种感怀,可是这种欣赏与文人不同。这一部分我们先讲曹操。
我们从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开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從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选这一首,是因为可以借此发现曹操的性格多么复杂。如果今天看有关曹操的戏剧,你会看到一个大白脸,阴险狡诈,充满心机,总是不相信别人。但同时,曹操身上也有非常强烈的文人个性,我将他定位为魏晋时期的第一个诗人。
他的个性介于诗人和霸主之间,他对美是非常敏感的。他既能欣赏到世界的美,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是霸主,霸主是要争夺权力的。让我们最惊讶的是,这两个角色,竟然毫无冲突地融合在曹操身上。
搞政治的人一般都很冷酷,可是曹操却非常热情。他热情的时候,你很容易相信他,觉得他是一个诗人,可是过一会儿他就忽然变成了霸主,可以冷酷无情地对人。
曹操出身卑微,可他最后使得各方英雄都去为他服务,为他效劳。这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至于这种魅力到底是什么却很难解释。
我认为曹操是集真性情与政治冷酷于一身的人,这两种东西在他身上都有极致的体现,所以我把《短歌行》作为魏晋时代美学最重要的开端。
当他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一开场就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人生这么短,那就好好喝酒吧。一个人会写这样的诗,你会觉得他很虚无,只是想要好好去享受生活,根本不会去当霸主。
但他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真的,这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全都是真感情。“譬如朝露”,生命就像清晨树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它就干了。所以“去日苦多”,很快就要结束了。
在这八个变调中,你可以看到生命情境的复杂转换。我们回头看自己的人生,会不会觉得其实也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忧郁,有时候虚无,第一天觉得拼命挣钱并无意义,可是第二天又会和同事计较升迁的问题,这些部分在我们身上都有。
他身上这两种气质都特别强大:一个极其孤独的诗人与一个极其孤独的霸主。
曹操提出“招天下有才无德者”,是对整个社会所做的大胆揭发。
他是剑走偏锋的人,就那样直接犀利地说:“不要再装假了,有道德的你们去别的地方吧,我这边要建立政权,有才华的人都来吧。”这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太懂政治的本质,那时大家明明都在争权夺利,却都不明讲,曹操大胆明白地讲出来了。
历史记载常常有很强的愚民性,目的是让大家都乖乖的。可是汉朝的人不见得乖乖的,西汉刚开国时就斗争不断,可是老百姓很乖,因为整个教育体系里有伦理观:君臣父子。
曹操却打破了这种伦理,他懂得美,极爱美,对后来的文人影响很大,可是他又极懂权力与残酷。
这首《短歌行》延续了东汉以来文人的虚无感,也表现了《古诗十九首》里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曹操是一个太监的养子,这使他在稳定的贵族社会里不太有稳定感、确定感。他认为生命非常无奈,好像朝露一样,一下就没有了。
之前都是在讲苦、忧,可是从“青青子衿”开始,忽然看到美的东西了。“青青子衿”就是穿着一件青色长衫,其实是在讲一个漂亮的人,“悠悠我心”,是他所向往、所爱的。
一个极度虚无的人,因为爱,忽然有了种深层的缠绵、眷恋。最美的句子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为了你,“但为君故”是情诗里最美的四个字。
他的情感里有一种真实。曹操在诗人领域、爱情领域、政治领域都是高手,既很会玩手腕,很有计谋,又能在情感领域里一清如水。
曹操写诗时,处处都是真性情,前面还讲“去日苦多”,现在忽然“但为君故”。生命忽然变得快乐起来,不再虚无。
接下来又回到了对自然的描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看到月亮的圆和缺,忧愁的情绪又起来了。他在本质上还是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他要创造出生命的意义,这本是互相矛盾的。
可是曹操是一个创作者,是一个诗人,在他笔下,这种矛盾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刚刚“鼓瑟吹笙”,应该很开心,可是一看到明月,马上联想到我何时才可以把月光留住,又忍不住开始忧愁,这完全是诗人的个性。
曹操这个人是大幅度起伏的,当他觉得生命虚无时,我们很想安慰他,告诉他生命没有那么虚无,他就会利用你的安慰了。
其实当时的文人都跑到曹操门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虚无感很迷人。在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无常感,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虚无感比曹操更彻底。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每天上朝的时候,一方面在搞政治斗争,一方面随时都说真是不想干了,生命怎么這么无聊。这是很厉害的,这样就会让别人没有防范意识。
只是我不认为这是计谋,因为他的每一面都是真的。
作为一个太监的养子,他没有大的政治背景支撑,一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他的不快乐和缺乏安全感,让他在虚无中更加小心。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穿过一片一片的田地,为了找一个人,找一个知己。本来很遥远、很陌生的人,因为彼此可以谈心,就成了知己。
这一段其实非常政治化,曹操因此而感召了不少当时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比如杨修读到这句可能马上就会跑去,他会觉得这是一个爱才的人。文人也不会随便被人家用,什么样的人会被什么样的人用。
曹操身上这个美的品质,就变成了像吸铁石一样的东西,把真正有才的文人全部吸过来了。这四句其实是政治方面的有力号召。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可能是曹操最有名的句子。“月明星稀”,回到大自然里,“乌鹊南飞”,绕着树飞了好久,没有找到可以停下来的地方。表面上是在讲大自然,其实讲的是生命的无所依靠,又出现了虚无感和孤独感。
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是不同的。如果用西方的世界观来给曹操拍一部电影,诗人和霸主两种身份所构成的复杂性,加上他极懂得美这方面,拍出来一定会很好看,可惜我们后来的历史将曹操的形象窄化了。
从美学的角度看,曹操的被窄化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我们现在只有通过他的文字,才能感觉到这种有趣的复杂。
魏晋社会的伦理架构已经开始松动、瓦解,当时文人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开始去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不再是接受别人给予的意义。
伦理道德和审美是两个很不同的领域,可是彼此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部分。这两个领域在曹操身上是最明显的,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也能明显看到这两个部分。
其实后来真正篡位的是曹丕。当一个人还有争的欲望的时候,就是还不够虚无。曹操其实是有能力篡位的,但他到最后也没有,直到曹丕篡位后,才追封他为魏太祖。
他去世之前一直自称丞相,就是不要皇帝的位置,可见曹操这个人真的很特别。
(摘自中信出版社《蒋勋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