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要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时代意涵,更好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思想上充分认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方法上充分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担负起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校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开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探索的理论结晶,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是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①。
一、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时代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②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一)举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进行精准把握,着力解决文化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的新阐释,也是落实“第二个结合”重要思想的必由之路,是在新的起点上完成新的文化使命的奋斗和在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新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第一条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注重以学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二)聚民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巩固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的铸魂工程,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衡量标准,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用好红色资源,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
(三)育新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提供人才保障。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思政工作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是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四)兴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迎来了由大到强的历史性飞跃,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如今,中国共产党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正在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⑤。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共筑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共享中国梦为美好愿景,以共守中国梦为责任担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五)展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把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用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亲和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呈现可信、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和中华文明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华章。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推进媒体融合,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二、切实担负起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校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新征程中国文化理论研究和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新的起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开展好阐释、研究、宣传工作,将其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
(一)思想上充分认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知其“固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入思考新时代如何把教育工作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何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全局。
1. 因事而化,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将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和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将价值引导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遵循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保证办学方向、统一思想共识、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善于把握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突出理论性、实践性、鲜活性和创新性,不断开拓宣传思想工作新境界,取得新成效。
2. 因时而进,处处紧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产物,其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了全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进行宏观指导,又提供实践路径,我们必须全面认真学习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从规律上办教育,要讲科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教育自身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工作方式、手段和载体,要创新融媒体宣传手段,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整合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因势而新,时时注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源泉。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完善大宣传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坚持德育为先,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学院、先行专业、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教育实效。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社区,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面对面沟通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多元网络平台,实时、高效地收集学生诉求,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建立为学生服务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广大青年学生“急难愁盼”问题,这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要环节所在。
(二)方法上充分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教育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深刻领会“变”的意义与内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推动高校改革发展攻坚克难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
1. 牢牢坚持“两个巩固”,做到准确识变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位要高、做事要实,既要当好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也要成为实干笃行的“施工队长”,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四个新变化”。准确把握“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的新变化,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内涵,洞悉时代,把握历史大势,应势而起、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⑥。深刻认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新变化,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清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面临的长期、复杂且艰巨的斗争形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善于斗争,坚持做好“七个着力”。
2. 科学遵循“三大规律”,做到科学应变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深刻认识青年师生群体发生的新变化,要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等三大规律,主动构建与当代青年积极对话的话语体系,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用“新表达”讲透“老道理”,用“軟身段”讲实“硬道理”,用“新形式”上好受众乐于接受的“大思政课” ⑦。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持续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
3. 始终着眼“时度效”,做到主动求变
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及时发声、稳妥把控、有效传播、回应关切,凝聚共识,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⑧。要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注重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处置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风险化解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保密意识、防渗透意识,着力提升创新工作、务实重干的能力本领,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落地见效。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
宣传思想文化,灌溉、浸润、滋养着高校的精神沃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育人、文化强校的高度、精度、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为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的青年提供精神动力。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履行思想引领铸魂培根之责。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扛起政治责任,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立足“两个大局”,深刻领悟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以理论学习破题,依托领导领学、干部必学、师生共学的理论学习机制,着力打造系统化、精准化、情景化、网格化的学习体系。做到突出思想引领,夯实教育之“魂”;突出党建引领,筑牢创建之“基”;突出服务引领,践行为民之“心”;突出宣传引领,拓展文明之“效”;突出改革引领,提升育人之“维”;突出战略引领,创新内涵之“核”。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舆论引导,牢牢掌握宣传阵地的主导权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督管理和制度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错误言论和错误观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建立选题报送机制,增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底线意识,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依托校园新媒体联盟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统筹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内宣与外宣、线上与线下,创新媒体融合方式,坚持脚踏实地、贴近师生,把学校形象展示好、把学校故事讲述好、把师生诉求表达好,凝聚师生,汇聚发展正能量,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三)加强文化建设,涵养化育一流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传递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持续打造校园文化系列品牌,通过党工团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内外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推动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高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在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坚定文化自信。高校开展文化育人需要从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现实定位、未来愿景中去整体认知和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发展阶段,确立阶段目标和努力方向,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其中,并借助可利用的社会文化资源,汇聚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以一流大学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重点打造校园文化育人“五大工程”,暨精神文化引领工程、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人文校园浸润工程、媒体融合发展工程,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导向和积极功能。
(四)把握“文明线”,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前列”。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要立足根本,建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落实文明校园“六好”创建标准,确保把高校建成培养时代新人的文明高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更加广泛深入人心、深入实践 ⑨。实施崇德、尚德、明德、养德、润德、弘德的“六德”工程,加强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等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文明院系、文明处室、文明教研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食堂的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师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开展。要融入大局,强化理论策源的主担当,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服务高校事业发展的作用,争做文明实践的主力军,以理论宣传为重点,持续壮大多领域、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文明实践工作队伍。
(五)聚焦高校五大职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⑩。推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应紧紧围绕五大职能。一是要大力推动师生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让更多师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聚集地,高校更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二是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 !2。高校要将专业特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马学科建设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马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马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和咨政服务能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推进“文化厚校”战略,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大课堂,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创新探索鲜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师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大力培育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系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机制研究”,编号:zx202331001;2023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工程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编号:r202331003;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精准供给视阈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优化研究”,编号:C2022024
注释:
①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第6版。
②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1版。
③李资源:《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3期。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⑤饶娆:《新文科教育理念下高校美育内涵的新拓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8期。
⑥齐卫平、樊士博:《统筹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2期。
⑦雷洪峰、靳斯琪:《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守正创新》,《中国教育报》2023年1月9日,第6版。
⑧王明浩、邵香云、白佳丽:《主流媒体重大疫情报道的时度效》,《中国记者》2022年第7期。
⑨吴潜涛、潘一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年第2期。
⑩商志晓:《深刻把握“大学之本”》,《光明日报》2023年5月9日,第2版。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王利利、姜朝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文化强国建设》,《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1期。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上海市阳光学者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