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技术总监韦洁群说。
今年66岁的韦洁群是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塘平村人。她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传承六堡茶制作技艺。自从16岁起到六堡镇公社茶厂工作,韦洁群此后的生活就没有和六堡茶分开过:晾青、炒青、揉捻、堆闷、复揉……制作六堡茶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五十个春秋,她都和六堡茶相伴,没有机械的喧嚣和轰鸣,仅留有手中茶叶翻动沙沙声的静谧,对于她来说,这就是最幸福的瞬间。
一辈子都在做六堡茶,韦洁群有着自己的坚持,“传统工艺六堡茶,是民间制茶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很悠久,每道工序都有讲究。炒青的温度、做茶的火候、揉捻的力度,如果哪一道工序没做好,都会失去它最本真的味道。”她说,“我身体力行地让‘非遗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原产地、原生态、原树种的六堡茶,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让它始终与记忆如一,老祖宗的东西需要有人去传承。”
六堡茶的原产地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20世纪70年代,六堡茶是当地人最赖以生存的经济产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种茶制茶。村民们白天一起灶上制茶,杀青、揉捻,把揉捻好的茶堆放在一旁边的屋里堆闷。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摇着蒲扇赶着蚊子,旁边放的还是一杯六堡茶,大家围坐一起聊天放松,时间差不多便各自回家,第二天他们还需要分批继续完成已堆闷好的六堡茶后续的制作工序。
韦洁群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人,因为年纪尚小,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每到邻居制茶时,她都喜欢凑上前去观看,久而久之,对六堡茶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父母常年在茶厂工作,家里最熟悉的味道就是六堡茶的茶香,那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也能去茶厂工作,倘若能工作一辈子,自然是最幸福的事情。
1974年,16岁的韦洁群梦想成真,如愿进入六堡公社茶厂工作,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茶叶收购点,而韦洁群一干就是12年。那些年里,她从事过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六堡茶初精制加工技术等工作,一直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十多年的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六堡镇的每一座茶山,这使她能够完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并逐渐掌握六堡茶种植、采摘、制作、鉴评、研品等多环节岗位技术要领,成为茶厂制茶技术最熟练的人员。
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在茶厂,韦洁群还遇见了爱情——六堡公社茶厂厂长石柱斌。石柱斌对六堡茶的研究和执着深深打动了韦洁群,二人在工作中配合默契,最终走到了一起。当年,公社茶厂主营外销茶,营收非常可观,工人的待遇也很好,韦洁群一家过着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遗憾的是,1986年,公社茶厂因为一次生产事故,导致直接倒闭,韦洁群夫妻俩只能回到石柱斌的家乡塘平村重新开始生活,成立了一个家庭小茶坊(即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前身)。韦洁群说:“当时,我们俩除了采茶制茶,没有任何技能,所以只能干老本行。”塘平村地貌以丘陵為主,气候温和、溪流纵横、泥土疏松肥沃,适宜种茶树。夫妻俩一边打理自家两亩多茶园,一边在村里经营小卖店,还承包着村里去梧州的中巴车,用这些挣来的钱去收茶,在家里制作好后,再将茶存放起来。可以说,当时支撑他们俩的就是对六堡茶的热爱。
那时候六堡茶的价格很低,质量最好的一级茶叶每斤也只有3.2元左右,很多村民为了提高收入,把老茶树砍掉,改种八角或者松树,这样做比卖茶叶的收入高上不少。但是,韦洁群夫妻却丝毫不为此动摇,她说:“完全没有砍树的念头,每天我们俩都在讨论怎么能把六堡茶继续做好。因为我们相信六堡茶不会一蹶不振,而且这份制茶的手艺也万万不能断。至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我们一直梦想六堡茶重新焕发生机。”
在经济稍微好转之后,韦洁群就和家人商量,停掉家里的其他生意,专门从事制茶工作。作出这个决定后,韦洁群便开始了全心全意的制茶生涯,她说:“其他生意再赚钱也不会动心,一门心思只想把茶做好。”
经过不懈努力,韦洁群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夫妻二人成立了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茶厂的茶园位于峰峦叠嶂的黑石山中,云雾充沛缭绕,茶厂也坐落在塘平村潺潺的不倚河边。塘平村是拥有一千五百余年产制历史的六堡茶核心产区之一,其中以黑石山所产的声名最大、品质最优。因为黑石山海拔高,终年多云雾,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才能孕育出上等的茶青,也赋予了塘平六堡茶最醇厚的口感与滋味。韦洁群说:“黑石山不仅云雾多,老茶树也多,这里的茶制出来没有那么苦涩,口感好,醇度高。”
为了制作出最纯正的六堡茶,韦洁群知道除了在原料上必须严格把控外,还要坚持纯手工制作,这样才能保证茶叶的天然韵味,突出六堡茶红、浓、醇、陈的特点。那些年里,韦洁群管种植、忙生产、跑销售,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经过几年,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黑石山茶厂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茶厂,发展成颇具名气和规模的大厂,产品在不少地方都受到追捧。
2007年,就在茶厂生意蒸蒸日上时,石柱斌因病去世,茶厂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一时间,所有的压力落在了韦洁群的肩上。最后,看着母亲身体每况愈下,高中毕业的小女儿石濡菲回到家乡,进入茶厂学习制茶,那一年,她刚满19岁。
“对于我和两个姐姐来说,我们童年的味道弥漫着茶香。小时候喝六堡茶,是每天早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而每天结束前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第二天泡上几壶六堡茶。”石濡菲说,“当时妈妈的身体出了问题,但是我知道她的性格,深知她对六堡茶的热爱,是绝对不会放弃茶厂去调养身体的,姐姐们正在读大学,而我高中毕业,回来帮妈妈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槟榔香是六堡茶的味道之本,但是多年来,这个曾经的味道也被岁月冲刷得面目全非。2009年,韦洁群被评为“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一时间,很多茶友慕名而来,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疑问,六堡茶的槟榔香是做出来的还是放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韦洁群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为了最醇正的槟榔香,她做了无数种尝试,使用了众多方法,但是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为了那熟悉的味道,韦洁群开始探索工艺改进,尝试过沤堆、改变存放环境、烧柴火烟熏等多种方法,亲手倒掉过上千斤制作失败的茶叶。
此后,韦洁群又开始思考,是不是野生茶树的茶叶更容易产生槟榔香?她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和石濡菲走遍了周围的大小山谷。倘若遇到汽车无法通行的地方,她们就向山民租借摩托车;摩托车无法通行,就坚持徒步前行。那段日子,她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苦楚,而野生古茶树的味道也让人回味无穷。韦洁群说:“六堡茶的槟榔香不单是技艺所完全能达到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是经过存放后,天赐的味道。但前提是,我们要磨练和提升自己的制茶技艺。”
一杯茶首先最重要的是口感,其次才是外形,第三才是汤色。为了将六堡茶的口感做到极致,韦洁群一直坚持用古法手工制茶。经她手制出来的六堡茶,汤色深红透亮,茶味醇厚顺滑,口感层次丰富,每一款都堪称精品。
“传统工艺六堡茶,有自己的坚持,坚持原产地,这里的原树种,保持着原生态,还原出最真的味道。”韦洁群说,传统工艺六堡茶有多种细分,一种是遵从节气按时段采摘制作的,比如六堡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秋茶、霜降老茶婆等;一种是以制作完成后的成品,按叶张的大小划分的,如茶谷、二白茶、中叶茶等。
这种制茶方法,是民间制茶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很悠久,每道工序都有讲究,炒青的温度、做茶的火候、揉捻的力度,如果哪一道工序没做好,都会让茶失去最本真的味道。且手工制的六堡茶通过自然存放进行后发酵,陈化的程度完全依靠六堡镇湿润的气候特点,不加以任何人为干预。六堡镇的天然存储环境条件很好,别的地方存五年,这里存三年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坚守传统的制茶技艺,就意味着要面临产量低、人工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当机械化、规模化的浪潮袭来时,韦洁群面前并非没有其他选择。机械化制茶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而古法手工制茶效率极低——机械化制茶的生产量以“吨”计,而在韦洁群这里,一次只能制作几十斤也是常有的事。韦洁群说道:“越是这样的年代,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总得有人传承,希望经过我双手的每片叶子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开始新的旅程,不辜负每一杯手工六堡茶。”
六堡茶按采摘时令,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春茶、秋茶、霜降等,采摘周期颇长,所以韦洁群一年工作的时间很长,每天早上和工人一起制茶,中午午休两小时,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她说自己完全不累,因为这是喜欢并且爱着的工作。
在当下的茶叶市场,很多茶厂都是机器制造,手工茶虽然产量不如机器大,但品质要比机器生产的上乘许多。韦洁群制作的手工六堡茶一次可以泡18至22道,而优质的机制茶最多也只能到10至15道。
韦洁群做茶不追求量,也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忙时她专心制作传统六堡茶,闲时她喜欢研发一些特别的轻发酵工艺茶。今天,韦洁群掌握的工艺,很多是自己耗费无数心血才研制出来的成果,但她没有将这些“独家秘方”藏着掖着。2010年,她与石濡菲决定举办古法制茶培训班,将古法心得和改良技术编制成规范的操作手册传授给学员,实施六堡农家茶标准化培训。在一般人看来,这无疑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举动,意味着在六堡茶产区,韦洁群的古法制茶法不再是唯一。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博大的胸怀、高超的技术,2014年,56岁的韦洁群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那一刻,她说自己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面对制作六堡茶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茶源来路不一、缺少规模引导的现状,她来不及顾虑太多,只想着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局面,将更好的技艺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在石濡菲的支持帮助下,韦洁群每年在茶厂内开设两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之后,村民们的茶叶价钱都翻了倍。乡亲们都知道这是因为韦洁群把自己的独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此外,韦洁群还带着自己的手艺走出六堡,走进学校,让更多年轻的学生受惠,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在他们心中种下从事六堡茶行业的种子。时至今日,韦洁群一共为1200多人做过培训,其中很多人都成为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希望能来拜师学艺,但她有着自己的收徒原则:首先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六堡茶,还有就是愿意为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贡献最大的力量。她说:“收徒我是宁缺毋滥的,标准很高,所以时至今日,我一共就收过三名徒弟,他们中有人在六堡茶的传承中,作出的贡献比我还要大,我特别幸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也是我最大的成就。”
为让古法制茶工艺发扬光大,韦洁群和石濡菲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历史和古时制作六堡茶的工具,收集了各种陈年六堡茶和茶化石,专门建成了一个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茶厂已经成为集种植、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研发、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年产优质纯手工六堡茶60吨,半手工六堡茶80吨,带动周边180多名茶农从事传统手工六堡茶种植、采摘和加工。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23年12月,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的“相遇·2009年社前茶”“2010年清明茶”“2023年社前茶”三款茶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2023年度展示茶样”。这三款茶品将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茶库,并参与中国茶叶博物馆标准茶样展示及相关茶主题活动。
“中国茶,世界品!此次入选,是对黑石山茶厂产品品质的认可,亦是对我的莫大鼓励。我们黑石山茶厂将继续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原仓储的理念,着力提高产品品质,让六堡茶香傳播得更远,让世界爱上六堡茶。”韦洁群说,“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品一品六堡茶,喜欢上这种年代的味道,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入到六堡茶的传承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 赵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