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记录者李京阳与鄂伦春奶奶们的不解之缘!

2024-03-28 03:35:20焦晓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3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技艺

焦晓辉

李京阳说:“有一天,我会老,老得再也举不起摄像机。但我希望,鄂伦春的故事在我的镜头里永远年轻。”

2024年新年伊始,哈尔滨旅游热席卷全国。鄂伦春族人牵着驯鹿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头戴狍角帽、坚持多年传播鄂伦春族文化的李京阳跟着意外出圈。越来越多的人对鄂伦春文化,特别是鄂伦春族山歌赞达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月25日,“小花鹿奶奶”内淑梅登上抖音热搜。视频中,年过八旬的老人站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唱着赞达仁。天籁般的歌声从森林里流淌出来,仿佛一下就把沉睡已久的森林唤醒,把河流的冰川融化。神秘而古老的歌声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千万。唱歌时,内淑梅老人戴上了自己的全部饰品—13个手镯、6个铃铛和3条项链,她笑称自己像“小花鹿”,于是被网友称为“小花鹿奶奶”。视频拍摄者李京阳也因此再次火爆网络。

37岁的李京阳本是一位年入百万的知名摄影师,曾多次与国内大导演合作,走访拍摄过50多个国家。今年是他记录鄂伦春文化的第十个年头。他为何放弃高薪工作,常年扎根在鄂伦春?他和鄂伦春奶奶们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他被神秘古老的鄂伦春民族吸引

“森林里的树木被冰雪覆盖,露出斑驳的青绿色,极目远眺,仿若置身仙雾中。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皓然一色……”

“鄂伦春四季如水,源远流长。她的春夏秋冬宁静而致远……”

“在惊艳的森林中,有沉淀的岁月,也有年轻的光影。在一片鸟语花香中,安宁、祥和……”

这是李京阳在短视频里深情赞誉鄂伦春的片段。

时隔多年,李京阳依然记得2015年8月的那个黄昏,他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转折。彼时,他应邀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为鄂伦春族拍摄非遗纪录短片。他独自登上兴安岭山顶,脚下山峦叠翠,遍地野花盛开。一束金色的阳光突然破云而出,笔直地照耀在他身上。站在光里深呼吸,空气从鼻腔沁入胸腔、血液,身上的杂质仿佛一洗而空。他立即被这片纯净的森林深深吸引,“仿佛冥冥中有股力量,让我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李京阳的工作内容是拍摄鄂伦春族的非遗手工技艺。因为鄂伦春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这些技艺需要通过老人们口述,然后整理、留档。为此,他走访了当地一些猎民村。拍摄结束后,李京阳留了下来:“我对这个神秘古老的少数民族充满好奇和探知欲,这里有太多值得记录的风情文化和宝藏老人。”

鄂伦春人依然保持着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古老婚俗习惯。新郎、新娘穿戴镶着云卷纹、藤蔓纹的民族长袍和皮帽子,在亲人的簇拥下去祭拜山神,向山神祈福。酒宴通常设在兴安岭的青山绿水间:点燃预积的干柴,穿着民族盛装,围着篝火而坐。新郎、新娘向长辈敬酒敬茶,长辈则向新人表达祝福,赠送小礼品。酒过三巡,宾客们拉着新人一起载歌载舞。

鄂伦春人很注重礼节。在家尊敬父母,与父母分别三日以上就要请客。在外遇上长者,不管认识与否,都要行礼致敬。老人说话,晚辈要认真听,不乱插话;老人也自觉为后辈做榜样。因为长幼有序,几代人同住的家庭依旧相处得很好。春节也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节日,他们会提前一个月准备好过年的吃食。到了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

他们崇尚自然,感恩自然赠予的一切。一位非遗老传承人常年坚持手工缝制衣服。她说:“我只有拿起手中的针线,才能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减轻对过往生活和妈妈的思念。”为了寻找服饰的天然染料,她不惜翻山越岭苦寻多年。她缝制的不少服饰被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

一位鄂伦春老猎人说,在下山前,他们每天要在森林里打猎。每次出行前,要向一棵树下拜,献上美酒和祝词。树干上有一张用斧子刻出来的人脸,它代表这片森林的主宰—山神。在山神的默许下,再整装出发。他们认为,人类也要遵守森林的规矩。鄂伦春人就像森林的孩子,敬畏生灵,相信万物有灵,千百年来与森林共生共长。

春天在森林里挖野菜是鄂伦春妇女重要的社交活动,她们注重这种生活仪式感。迄今,老奶奶们还常常组团去森林里挖野菜。白天欢声笑语,但傍晚下山时,每个人都安静下来,没一句闲言碎语。询问缘由,她们说:“小草树木晚上要休息,不能打扰它们。”她们敬重自然,生命和灵魂美好而灵动。

一位老奶奶开朗爱笑,爱唱赞达仁。面对李京阳的镜头,一身盛装的老人说:“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鄂伦春,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森林的原始音乐。随着老人的吟唱,森林与雪原的那种古老苍茫感,在大自然的幽远中,带着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鄂伦春的这些民俗文化让李京阳感动、震撼。之后,他决定放弃北京的部分业务,每年抽出两三个月时间到这里开展调研、采访、拍摄等工作。

与时间赛跑采访到更多“活历史”

拍摄数年后,李京阳发现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2018年,李京阳曾采访过一位83岁的鄂伦春老奶奶。老奶奶说:“你能多拍就多拍,我把我知道的赞达仁都告诉你,不然它就要跟着我入土了。” 当时,李京阳并没有把奶奶的话放在心上,安慰她说:“您一定会活到100岁。”但2019年年初,当李京阳再次去采访时,得知她已病逝。他特别后悔,如果在鄂伦春多待上一个月,就会多记录一些赞达仁。“有的老人前一年还侃侃而谈,第二年就不记得我了,因为患了阿尔茨海默病。”

后来,得知李京阳要做一部赞达仁的纪录片,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的宏雷老师送给他一个硬盘。这个收藏了近30年的硬盘,记载了不少有关赞达仁的资料。打开硬盘之后,李京阳顿时傻眼,里面会唱赞达仁的老奶奶大多已不在世。听着他曾经采访过的已去世老奶奶的歌声,想起她们对自己的帮助和点滴过往,李京阳一下泪奔了。“赞达仁是鄂伦春族的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伦春族在原始山林生活中的即兴歌唱文化。它是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这些随心而唱的‘森林之声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記忆。”

李京阳说,鄂伦春族老人是“活历史”。这些年,能即兴演唱赞达仁、会做兽皮装的老人越来越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狍角帽制作技艺,是通过一代代鄂伦春人口口相传的兽皮制作技艺,需耗时数年自然取材,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如今仅剩不多的传承者中,最年轻的也已经70多岁。

每一位熟悉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老人去世,就意味着他头脑中尚未转换成文字和图像的人文历史记忆,也会跟着一起消失。李京阳突然意识到,每多拍一位老人,就是在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保存多争取一点儿时间。

2019年9月,经过慎重考虑,李京阳停止了北京的所有业务,决定定居鄂伦春,与时间赛跑,用镜头持续记录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他说:“我真的不忍心看着这个濒临失传的文化,就在我们眼前一点一点消失。”

留住李京阳的还有淳朴的鄂伦春人。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谁家烧了好吃的菜、包了饺子,就会给李京阳打电话,叫他来吃。

在山上隐居的很多年里,鄂伦春的男人负责打猎,女人负责家庭事务,包括做手工。所以下山居住后,除了制作猎刀以外,其他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由鄂伦春奶奶来传承。李京阳主要采访和拍摄的也是奶奶们。

奶奶们热情好客,把李京阳当孙子一样疼。有一次,丽珍奶奶在得知李京阳要做一个牙科小手术后,赶紧从橱柜里拿出一沓钱塞给他:“我也帮不了你什么,看病要花钱,你可要把病看好了。”李京阳不肯收,丽珍奶奶眼眶红了,眼里满是心疼:“孩子,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不容易,可要注意好好吃饭、休息,照顾好自己啊!”李京阳是由奶奶带大的,他能体会到这就是奶奶对孙辈的爱,心里暖暖的。

还有一次,古丽梅奶奶得知李京阳被朋友邀去吃饭,把筷子一放站起身来:“走,我陪你去!谁要让你喝酒,我帮你喝。”她知道李京阳不会喝酒,要为他挡酒,怕他伤了身体。

李京阳还收到过阿基德奶奶的礼物—手工桦皮盒。制作这个桦皮盒,有扒桦树皮、刮树皮、缝合、做盖子、压出花纹等工序,前后制作完成需要十多天。一个小小的桦皮盒,盛满奶奶对他的疼爱。“这个盒子我一直珍藏着,不在于它有多高价值,而在于奶奶的一份真心。手工制作桦皮盒有一个用牙咬着定型的工序,阿基德奶奶只有几颗牙,想到她一口一口好不容易做成的盒子,我就感动到落泪。”

当然,李京阳也会以心换心回馈奶奶们的爱。鄂伦春自治旗地广人稀,很多族人是分散在相距很远的地区生活的。哪怕奶奶们住得再远,他都会隔三差五开车几百公里去看望。有的奶奶不爱喝水,忘记按时吃药,李京阳便时常打电话、发短信提醒,要求她们每天主动汇报“有没有按时吃药”“有没有多喝水”;有的奶奶家庭经济困难,李京阳就常常买些水果、牛奶等食物和生活用品送过去。

有一次,得知唐丽德奶奶从未进过电影院,李京阳专程带着老人去看了一场3D电影。看完电影,他又带着奶奶吃饭、玩儿抓娃娃机……唐丽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像个快乐的孩子,神采奕奕。

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让鄂伦春奶奶们也将李京阳当作“自己人”,称他是“鄂伦春人寄养在北京的孙子”。

很想为奶奶们筹备一场森林音乐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人口分布辽阔。9年多来,李京阳共驱车70多万公里寻访了上百位老匠人,拍摄了猎刀制作技艺、桦皮制作技艺、狍皮制作技艺等非遗申报纪录片。每一部非遗纪录片都要花费几年时间,耗资也特别巨大,“之前赚的钱,都拿来做这件事儿了”。

周转不开时,李京阳把车抵押,把股票卖了,还贷了款。后来在学生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他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我挺感谢我的妻子。”李京阳说。妻子知道李京阳是一个执着的人,即使她反对,他认定的事肯定还会去做。李京阳决定放下北京的事业常驻鄂伦春时,她只是说了一句:“收入少些没关系,我和女儿有饭吃就行。”哪怕李京阳经历再多困难、承受再大压力,他始终跟妻子说:“我很好,我在这边特别好。”她已经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他不想再让她担心。

谈起女儿曼曼,李京阳叹口气:“这几年,我很少陪伴她,特别对不住她。”每年只有寒暑假和春节,曼曼才能见到爸爸。平时,除了微信视频交流,李京阳还会经常给她写信。信中,他会告诉女儿,爸爸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今天学了一首鄂伦春民歌,采访了谁;也会问女儿,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受爸爸影响,曼曼也很喜欢鄂伦春的历史和文化。她会在回信中认认真真地写道:“我今天画了一个狍角帽、画了一个桦皮盒……”

这样细微而温情的亲子互动伴随曼曼成长。一次,曼曼在信中写道:“爸爸,我长大后也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像你一样的人。”那一瞬间,李京阳百感交集。这些年,他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太多,能成为她的榜样,他心里欣慰不少。

2022年8月,有朋友建议李京阳将鄂伦春的民俗文化上传到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因为“既要做记录者,也要做传播者”。同年9月,李京阳在抖音平台注册了 “少年星期八”的视频账号。

李京阳穿着鄂伦春族服装,戴着狍角帽讲述鄂伦春的故事,带着鄂伦春年轻人在冰天雪地里穿狍皮装载歌载舞……通过《鄂伦春文化科普》《鄂伦春传奇老人口述史》等多个视频主题的播放,鄂伦春的民俗文化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2024年伊始,搭上哈尔滨文旅爆火的顺风车,李京阳和鄂伦春族意外出圈,越来越多的人对鄂伦春民俗文化,特别是赞达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成为“名人”后,“小花鹿奶奶”内淑梅老人可高兴了,她对李京阳说:“以前都没人听我唱歌,也没有人在乎我唱得好不好听,我有一堆的歌不知唱给谁听。现在好了,大家都爱听我唱歌。”她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唱歌,有时还会拍下自己唱歌的视频发给李京阳。

李京阳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给鄂伦春奶奶们筹备一场森林音乐会。他想开一场直播,同时连麦9位奶奶唱赞达仁,把濒临失传的“森林之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听到。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老人们和网络的链接,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让她们的晚年生活丰富、自信、有成就感。

随着李京阳的走红,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到大兴安岭“打工”。李京阳说,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个付出值得。在他看来,鄂伦春这些珍贵的技艺和“森林之声”,才是真正的顶奢,“这世上有很多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三八”国际妇女节,李京阳和妻子视频,祝她节日快乐。妻子笑着对他说:“我发现,人一定是要有梦想的,如果你没有这种韧劲儿,中途松懈一下,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鄂伦春了。”李京阳忍不住落泪:“有你支持,这条路我会走得更坚定。”

(文中除李京阳、宏雷、内淑梅,其余皆為化名)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技艺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1:22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亲亲的鄂伦春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2-02 01:14:20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06-10 02:25:50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40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DIGITIZING THE OROQEN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