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逻辑建构

2024-03-28 14:12于钦明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医科共同体中医药

刘 杨 于钦明 李 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新医科”旨在建立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 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建设“新医科”是新时代、新发展、新变革等大语境下对传统医学教育的全面反思和“守正创新”,掀起了一场医学教育的“质量革命”。以“新医科”统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响应世界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提升全民健康力的新要求[1]。创新开展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已然成为当前中医药院校高质量发展、抢占创新制高点的主要抓手。在新医科背景下,本文基于共同体思想从生成逻辑、价值取向、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以期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视野。

1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生成逻辑

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理念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需求,体现了医、理、文、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教育价值范式,践行着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方向,是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2]。

1.1 理论逻辑:根植于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作为描述人类组织方式与社会存在的基本范畴,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使用的热点概念[3]。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4]。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政治建设和理论实践的重要旨向。随着共同体理论的泛化发展,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紧密关系,表达成员之间由共同的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团体认同和归属[5]。对于强调多元主体合作共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建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培养高质量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突破学科壁垒与地域性界限,基于高度一致的利益共识,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形成共生共赢的协同育人有机体,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1.2 价值逻辑:彰显新医科教育范式

当前对医学教育的最新定位为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建设“新医科”要落实医防并重的健康促进“新思想”,树立健康为本的医学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标准”,建立协调发展的医学教育“新技术”,提高人民健康力的医疗服务“新评价”[6-7]。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蕴含了“新医科”教育的深刻价值逻辑,包含了思想、理念、标准、技术、评价为一体的新医科教育发展范式,进一步体现了新专业、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新医科“新”之所在[8]。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强调了“新医科”教育范式的方法性价值,是基于对新医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新理念的主动思考,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与工、理、文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强调了“新医科”教育范式的目的性价值,是中医药在新时代对创新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应答,有利于开拓“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道路[9]。

1.3 现实逻辑:建设健康中国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首要目标,而“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1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描绘了宏伟蓝图,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1]。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医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为现实诉求和评价标准,以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主力军为终身使命。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不仅是对中医药教育理念的变革发展、传承创新,更是对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力的尽职尽责。建设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积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关切,有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新型生态环境建设,引领新时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突出彰显新医科教育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理念[12]。

2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2.1 由“传统”教育理念转向“跨学科”教育理念

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共同体遵循的首要价值原则是实现由单向度输出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向多维互动为核心的跨学科教育理念[13]。从宏观上讲,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其作用在于建立目标共识、确定育人职责共担、推进创新机制共建、实现创业资源共享等。从微观上看,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同方式方法、内容途径等具体育人要素的一种整体性的价值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发展新医科教育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传统中医药学科教育理念进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多学科理论知识背景的中医药创新人才,但传统教育理念难以满足中医药行业对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及医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现实诉求,亟需“跨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介入,从而实现新医科教育范式下“中医药+X”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旨向[14]。

2.2 由“单一”育人主体转向“多元化”育人主体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组织形态,既要兼顾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具有的目标多重性、对象广泛性、发展时代性等特征,又要兼顾新医科时代中医药学科与理、工、文等学科边界的融合性与模糊性、教育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与实践性,因而其育人主体理应以多元化和开放性为特征[15]。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产业团队、商务团队等各组织间的横向协同合作,系统整合中医药教学链、信息链、行业链、产业链,彻底打破以往“单一”育人主体的束缚,转向“多元化”主体协同育人,实现中医药学科与多维度人才、知识、技术的互动联姻,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实现学院派教育与社会派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激发创新合力,进而促进多元主体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配套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师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打造中医药创新要素流通渠道、建立中医药创新资源共享长效合作机制,翻开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新篇章[16]。

2.3 由“理论”教学重心转向“理论+实践”教学并重

若要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成为具有耦合性功能的创新系统,并且在功能集聚发挥的过程中实现动态化调整,要求中医药院校必须完成由以“理论”教学为重心向“理论+实践”教学并重的价值跨越。这与“新医科”教育所强调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卓越医师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同中医药院校倡导的“早跟师、早临床”教学模式一脉相承,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高度一致[17]。而当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采取以灌输式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有碍于学生生成难以通过语言表达的——缄默性知识,畅通缄默性知识的生成渠道需要营造以“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环境并打造“理论+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18]。“理论+实践”教学并重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练摊”式的创业,更要谨防落入“竞赛为王”的怪圈儿,而是注重引导医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疑难杂症”问题,鼓励其思考探究“复杂病因”、锻炼其“辨证论治”的真本事,培养学生提升人民生命健康水平的创新力与创造力[19]。

3 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以大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共同体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在对生命健康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一种全局观念。以大健康需求为导向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既体现了新医科倡导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覆盖的医学教育创新理念,又凸显了中医药院校前瞻性、系统性地思考和研究人民生命健康管理的新策略、新思路、新意识[20]。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生命科学发展新趋势,开办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健康管理等医学新专业[21]。另一方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医科建设理念,围绕大健康需求对现有中医药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开发设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资源。例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积极适应社会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新增设了智能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本科专业,开设了中医药美容、中医俄语、中医心理学等特色课程。同时,中医药院校要充分挖掘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医疗大数据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平台资源,充实医理、医工、医文学科融合的创新教学场景;聘请健康管理企业、创新药研发公司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学顾问,以其实战经验推进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与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3.2 构建以医教协同理念为核心的实践共同体

医教协同是科学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中医药院校应基于医教协同理念充分发挥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医学人才培养阵地作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体,打造高校和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平台,打破中西医、区域及行业壁垒,建立“医教融通、中西并重、理实融合、资源共享”的共同体育人机制,促进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跨地区、跨部门的优化整合[22-23]。一是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相融合、理论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院校培养与医院培养相融合。中医药院校应积极依托附属医院的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将著名中医药专家育人理念、诊疗经验和教学体会系统整理,开展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主题系列讲座,加强临床教学探索,提升学生临床技能[24]。二是深化医科内部的交叉融通,推进中西医相融通、临床预防相融通、医学药学相融通、临床护理相融通,充分尊重医学学科的整体性;发挥医教协同的创新引领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在用好学校现有附属医院资源的基础上,统筹省内、国内乃至国外的各类先进医疗教学资源,联手国内医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及健康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养老社区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充分释放中医药经典的创新创业活力。

3.3 构建以政医校企协同为动力的发展共同体

政府、医院、中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这不仅是中医药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的关键一招,也是发展建设新医科的创新一招,更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一招[25]。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建设健康中国、发展新医科、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中医药领域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是一个高度协调、开放多元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协同合作是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政企协同、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及区域协同的多措并举是“政医校企”各主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关键所在[26]。政府部门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基层卫生院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及志愿服务基地,改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刻板印象;高校开展与兄弟院校的研学交流,为学生开拓创新创业视野;医药企业设立科研创新专项资金,扶持培养优秀学生团队或个人,助力中医药创新成果落地。以“政医校企”各主体的协同联动为动力,推动中医药研发、中医药成果转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健康产业升级等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塑造开放、和谐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环境,以最终实现“政医校企”的共生共赢。

在面临建设健康中国新任务、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新挑战的今天,建设“新医科”作为深化和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成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的重要契机。建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遵循着医学教育内部生成机制和外部价值取向的两个现实逻辑,大健康需求、医教协同理念、“政医校企”协同为建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提供了方向、核心及动力,彰显了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在培养新时代卓越中医师、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科共同体中医药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