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江隆
(迁西县应急管理局,河北 唐山 0643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开展各项职能的组织形式,对实现政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因此,研究和探索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政府机关、事业团体和其他单位通过委托关系管理和运营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服务公众、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利益。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内容,涉及经费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对保证事业单位高效运作并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至关重要。
第二,预算管理质量直接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作为使用财政资金的主体,其预算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和有效的预算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重要内容。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的规范化、透明化和责任化。 通过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加强事业单位各个环节的运行监督,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流转和稳定发展。
第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事业单位面临管理和运营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只有通过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控,解决问题,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优化单位内部资源配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提前规划资金分配和资源配置,实现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合理的资源配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要相互协调,共同制订预算计划,并根据预算安排分配资金和配置资源。 这种协同合作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提高综合竞争力[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事业单位预算需要考虑未来3~5 年的长期规划,通过合理分配预算资源,使得各项经济活动能够稳步进行并有效实施。 第二,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和加快预算执行。 通过建立科学的预算流程和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能够有效规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浪费和滥用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第三,事业单位通常拥有财政拨款资金和非财政资金两种来源,预算管理可以对这两种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规范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预算编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摸清收支规模范围,明确各部门的经济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第二,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各部门充分协同配合,使财务人员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增强整体管理能力。 第三,预算管理能够对资金收支进行规范管理和控制支出结构,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公共财政的稳定运行。 第四,预算管理不仅注重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而且要将财务管理与单位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促使财务管理与机构运作的有效衔接,实现整体工作的协调推进。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在于其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短板。 第一,预算管理主要依赖财务部门,造成了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其他部门的知识和经验的忽视。 这种依赖性导致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和专业性不足。 第二,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往往被嵌入财务管理中,缺乏针对预算管理的专业组织架构。 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并且给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带来了片面性和局限性。 同时,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常常出现问题,进一步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2]。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第一,在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时,财政部门往往忽视了人员变动等情况,导致人员经费不足。 这种情况的发生,既影响了单位正常运转,又给单位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困难。
第二,在事业单位的基本经费中,公用经费是保证单位正常运营的重要资金来源。 然而,由于近年来财政紧张的压力,公用经费一直遭到不断削减的局面。 这导致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
第三,项目预算也存在问题。 以一年为周期做预算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而简单累加或按比例上浮的三年预算也无法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充分到位。 此外,部分项目的实施条件也无法满足,项目预算执行困难,甚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事业单位虽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建立项目库和推行三年预算制度,但在核定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分析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其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 为了促进预算项目的顺利执行,事业单位需要开展预算绩效评价。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事业单位对预算申报的绩效指标存在多样性和不完整性。
第一,缺乏统一的绩效指标编制标准,不同事业单位在制订绩效指标时难以达成一致。 同一类型的项目在不同单位之间的绩效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和准确性。
第二,目前的预算绩效评价主要依靠自评和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自评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客观的评价倾向。 而抽评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评价的偏差,但是抽评对象的选择是否公正也是一个关键问题[3]。
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足,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和指导。 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将其置于次要位置,导致预算执行被忽视或轻视。 第二,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审核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和操作流程。 这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如预算编制混乱、预算执行程序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效率。第三,部分事业单位仅将预算作为一个名义上的管理工具,缺乏实际落地执行的行动力,导致预算计划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监控和控制的手段,经常出现资金浪费、滞留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预算执行的低效性。
在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成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由单位决策者负责,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工作。 这样可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预算工作。 第二,财务部门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形成预算管理的合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事业单位需要制订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流程和要求。 这包括预算编制的时间节点、预算审核程序、预算执行监督措施等,确保预算管理行为合规、规范、透明。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事业单位可以加强对各部门的约束,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虽然事业单位预算申报的软件已经统一下发,但各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并不统一。 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将会计核算、财务报销、资产管理以及OA 办公、预算申报、绩效评价融合,实现更好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统筹规划,摆脱临时应对的状态[4]。
第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统一信息化水平,事业单位应加大信息化进程的力度。 其中包括提升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优化预算申报流程和提高编制质量。 第二,可以将会计核算、财务报销、资产管理与OA 办公、预算申报、绩效评价融合。 通过整合各项管理信息,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办公和快速决策,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效能。 第三,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统筹规划,不再仅仅应对眼前的需求和问题,而是将预算编制纳入全面的目标和战略考虑中。 这意味着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审慎权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和资源分配,确保预算目标和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推行全面绩效评价。 第一,在项目申报阶段,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全面、科学和可行性审核。 这意味着对项目的目标、预期成果、资源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审核的项目才能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避免浪费和低效执行。
第二,完成绩效项目自评时,事业单位应该认真、科学地分析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绩效自评是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的重要环节。 详细记录项目的实际情况,包括成果的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等,以便进一步完善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在项目实施阶段,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机制,监督项目绩效的完成情况。 其中包括设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 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除了对项目本身进行监督和评价,事业单位还需要在资金监督、实施过程控制、项目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监管。 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督体系,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安排,并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过程控制和进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此外,要通过系统化的项目完成度评估,衡量项目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第五,事业单位还应及时公开反馈项目的评价结果,推动全面绩效评价的实施,确保预算管理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通过向社会公开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和经验教训,不仅可以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督,还能为其他事业单位提供借鉴和经验。 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提高整体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效果[5]。
预算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是一种组织资金使用、监督和控制的管理工具,对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资源配置和控制风险至关重要。 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流程中,事业单位需要明确预算的编制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随后,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预算编制的要求,制订预算执行计划,确保各相关部门认真负责地执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执行评价和分析机制,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还需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人员履行职责,如果发生违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核心环节,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成为必然选择。通过统筹规划、数据分析、参与沟通和绩效评估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