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低产林林下种植技术措施

2024-03-28 13:39叶国斌
花卉 2024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低产生态效益

叶国斌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林业和草原局,云南曲靖 655000)

1 认识低产林

1.1 低产林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低产林是指由于种植区域的土地质量、人工管理等原因,林木生长缓慢、生长势弱,木材质量差、产量低的人工林[1]。一般而言,低产林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周期后所生产的木材量不足其本钱,且质量较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低产林的形成一般由于以下3 个原因:①种植区域的土地质量低。如土地肥力差、土层不透水、缺乏养分等原因,导致树木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生长缓慢。②管理不善。如不适宜的疏伐、过度采伐、缺水等原因,导致树木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生长受阻。③种植不当。如果选错树种、浅层栽种等造成的植物生长不良,也会导致低产林。

因此,低产林通常需要人工干预,采取适当的管理和改进措施,以提高其木材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 低产林的特点

上文提到,低产林是指生长缓慢、生长势弱,木材质量差,产量低的人工林。其主要特点如下。

(1)树高矮小。低产林的树木通常比同龄的高产林树木要矮小。这是由于树木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树枝和叶片很少,因此无法形成丰富的冠层。

(2)林木茂密度低。低产林的树木间距往往过大,导致林木覆盖度不高,而且往往在生长后期出现枯萎情况。

(3)树干细小弱劲。在低产林中,由于树木生长缓慢,树干的直径相对较小,木材质量也往往较差,因此不能满足高要求的木材需求。

(4)生长环境较差。低产林往往由于土壤质量、水分、养分等原因,生长环境不足,导致树木生长速度受到限制。

因此,低产林的产量低,木材质量差,生长环境差,且成本较高,对环境和经济都有不利的影响。

1.3 我国低产林现状

我国低产林是指树龄长,树形枯死、变形、生长缓慢、生长势弱,并且树种单一、竞争力差、生产量低的林木群落。目前,我国低产林的面积很大,超过全国森林面积的50%。尤其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产林面积占比更高。并且我国低产林的树种质量差,种植方案单一,一般以阔叶树为主,松、柏类树种较少[2]。种植结构低级、单一,导致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慢,形成低产林。此外,我国低产林的木材品质差,主要由于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慢,以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低产林中的木材品质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我国的低产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低产林存在的地域较为分散,林地所处的环境和管理模式不同,因此很难实现统一管理,对于低产林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

因此,低产林往往因为生长缓慢、品种单一等原因,导致木材供给量低,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林业保护法规制度完善,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林业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但在实际小地方的执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林业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除了以上提到的现状,我国低产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技术配套不足。在低产林的改造和利用上,技术和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也较少,因此在改造低产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②有害生物繁殖。低产林因为生长速度缓慢,形成的树干、树枝干燥,容易滋生害虫和病菌,繁殖速度快,对林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③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低产林的存在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如降低了水土保持能力,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态保护的效果。④资源利用不充分。低产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可持续利用问题。⑤人工干预难度大。低产林多分布在崇山峻岭、陡峭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困难,人工干预难度大,对管理和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林下种植技术的概念

林下种植技术是在森林底层进行农业种植的一种新型种植技术,该技术利用了林下光、水、土壤等优越资源,通过改变森林环境、改善地表环境等手段,使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逐渐适应森林环境[3]。林下种植技术可以增加森林经济效益,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多种效益。

林下种植技术主要有3 种类型:①直接在森林底层种植经济作物,如橡胶、茶叶、蘑菇、竹子等。②利用耕地荒芜或林地空地等资源,将农作物移栽到森林底层种植。③在森林底层开辟防护林带,种植经济作物和绿化植物。

林下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林下种植技术,可以避免过度砍伐森林,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产生的土壤侵蚀,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增加森林的经济价值,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在林下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可以将经济作物种植与林木种植相结合,实现农林共生、互利发展。

总的来说,林下种植是指在森林林下层种植经济作物的一种农林复合生产方式。它可以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农业生产,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林下种植技术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发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在林下利用光、水、土壤等资源,适宜地栽培经济作物,实现农林产品的共生共赢。

但是应用林下种植技术需要注意以下4 个方面:①根据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要求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在选择经济作物时需要考虑森林的生态环境和木材产量,选择相应的作物品种。②进行科学的森林管理。进行合理的疏伐和林下清理,保持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③做好防治害虫、病虫害和野生动物的工作。因为林下作物易受到野生动物和病虫害的侵害,因此在种植作物时要注意防治。④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在林下种植过程中,不能影响森林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林下种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复合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之一。

3 应用林下种植技术改造低产林的相关措施建议

3.1 树种选择

林下种植技术是指在森林地区或其他树木群落下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药用植物等。林下种植技术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而树种选择是林下种植技术的重要部分之一,正确的树种选择可以极大地提高林下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种的选择对于低产林的改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树种的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但是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用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以保证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林下种植的作物树种与林木协调性的问题,不会对林木生长造成妨碍。此外,混交种植也是树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低产林的树种单一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因此,合理的混交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群落的整体生产力和质量。通过种植多种不同树种,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群落的整体生产力和质量。在树种选择中,还应该考虑树种的耐旱、耐盐、耐寒和抗病虫害能力等。对于经常受到干旱、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地区,选择耐逆树种可以降低林木因环境压力而导致的病虫害发生率,提高林木的生长能力。同时,对于病虫害高发地区,应该选择具有优秀的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以减少损失。

树种选择是林下种植技术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地条件,结合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需要尽可能实现多样化,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3.2 苗木育苗

林下种植技术和苗木育苗是森林改造和森林经济开发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林下种植技术与苗木育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5]。首先,在树种选择方面,林下种植技术和苗木育苗都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地条件的树种。同样,树种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其次,在种植方式上,林下种植技术和苗木育苗都需要考虑种植方式。林下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播种、穴盘育苗、育苗箱、土袋育苗等方式。苗木育苗则需要根据树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育苗方法,包括常规育苗、生产育苗、组合育苗等。再次,林下种植技术和苗木育苗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种植密度问题。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森林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下种植植物的健康生长。最后,林下种植技术和苗木育苗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林下种植可以提高森林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等。苗木育苗可以提高树木种植的成活率、缩短林木的生长周期、增强抗病性等,从而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低产林通过苗木育苗进行改造的具体步骤和技术措施有很多,例如,确定合适的育苗技术。常用的育苗技术有直播、穴盘、育苗箱等,具体选择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树种等条件进行选择,以保证育苗质量和育苗成本;选取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树种。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树种,同时注重多样性选择,增加林地的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价值;选择优良的母树。母树是育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挑选生长良好、健康无病虫害、品种特殊等优良母树;严格控制育苗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苗木育苗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育苗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避免影响苗木的生长质量;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苗木育苗后,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移栽树种特性等考虑,选择最适宜的移栽时间,保证苗木生长良好;引进新品种,进一步丰富种植结构。为了更好的改造低产林,需要不断引进新品种,进一步丰富低产林的种植结构,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3.3 土壤改良

低产林包括一些因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和病虫害等原因导致木材生长缓慢、产量低下的森林。通过土壤改良,可以为低产林提供更加适宜生长的条件,促进木材的生长和提高产量。低产林的土壤通常缺乏营养,需要添加有机质、肥料等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植物生长的养分供应。可以通过人工施肥、翻耕、绿肥等来改善土壤质量。水土流失是导致低产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保持水土的良好状态是推动林地改良的重要条件。可以采用沟槽、梯田等方法来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林地水源,提高土壤湿度。在低产林中增加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适宜种植植被还可以有效增加林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低产林的树种多样性,增加林木密度,提高森林的抗风抗雪能力,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林地水土流失。同时,适宜选择具有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

3.4 植株配置管理

植株配置是指在森林中种植不同种类的树种,以达到最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低产林来说,可以通过在林间种植经济作物、果树和其他经济植物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林地的生态效益。合理的植株配置可以促进树种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树种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稳定性。通过对林木适时修剪可以促进枝条生长,使树木分支更加分散,增加林木叶面积,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强度,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此外,根据树种生长规律和生产需要,采用适宜的间伐方法,保留优势树种,削弱劣势树种,也能实现林木优胜劣汰,增加林地生产力。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如适时施肥、喷洒药剂、削弱病虫害传播源等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低产林的病虫害发生,从而保证树木生长健康,提高林地产量。针对低产林可能存在的水分不足问题,进行灌溉,增加水分供应,提高森林的生长率和产量。同时,注意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引发的土壤和水的污染问题。

4 结语

林下种植是一种林业经济模式,其在林地内种植经济作物,既可提高森林质量,又可增加森林经济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林下种植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实现了森林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方式。该技术措施可促进森林种植物树冠发育,提高森林生长速度,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同时,林下种植还可以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低产生态效益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六种经济作物实用新机具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
低产低效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