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的活态传承
——以汕尾市东尾红色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例

2024-03-28 13:39黄惠升罗秋灵
花卉 2024年4期
关键词:整治红色传统

黄惠升,罗秋灵

(1.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0 引言

乡村振兴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历史任务,是现代化建设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然要求,扩大内需促进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贯彻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1]。

以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尾红色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为例,随着国家重要方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时代背景下[2],结合上层规划方向与区域,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基础建设、全域旅游建设、红色村庄建设、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党建示范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铸造“红心绿皮,红绿相映”格局,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3],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大力发展养生度假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4]。从而提高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1 项目概况

东尾村位于汕尾市汕遮线(X141)傍,下辖4 个自然村,总人口3175 人,涉及面积约428145m2。村庄分布呈扇形,整体地势较为平坦,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丰富,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气候环境优越,该村经济以农为主,部分村兼营浅海渔业和鱼虾蟹养殖业,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等。距离市区27km,距离遮浪街道3km,毗邻红海湾遮浪4A景区。

东尾村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白字戏;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汕尾市海陆丰地区与汕尾话、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传统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汕尾市三稀有剧种之一[5]。

而且东尾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目前省定的革命遗址有东尾村农会旧址、西岭村农会旧址、东尾村赤卫队旧址等3 处。而且东尾村建设了红色文化纪念馆进行教育宣传和学习红色文化,让后辈感受革命精神。

2 东尾红色村人居环境整治设计理念

乡村环境整治中要高度重视乡村景观和文化空间提升所显现的特色和亮点,景观设计要深入农村的资源要素,如当地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上层规划和相关政策,结合乡村现状情况,当地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配套提升;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以旅游产业为支点,采用一产打底、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发展思路,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优化产业结构,撬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实现东尾村的跨越式发展。

东尾村自然资源、人文底蕴、生态景观众多,充分挖掘其“红、绿、蓝、古”四大特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滨海旅游、南粤古村),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色旅游乡村,使其成为南粤古村的标本。

3 东尾红色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2019 年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对到2050 年我省如何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乡村振兴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对村庄现状环境情况、现状基本配套设施情况、生活习俗进行摸查,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活基本配套设施完善等,为产业进行拓展奠定基础。

根据现状情况归纳为3 个主要设计理念: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传统文化与乡村民俗的传承拓展、红色历史文化开发与延续,形成多元合一融为一体。整个设计范围中划分为4 个片区:入口景观区、滨水景观带、党建服务中心区、乡村特色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园区、环村休息带、生态景观区进行整治。

3.1 乡村环境整治提升

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提升,不能按城市思维模式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整治中更多的是注意细节上的提升,并非大拆大建,也不是一味的追求堂皇时尚。或许改造完后很大气,很壮观,但活动空间和行为路径不能很好的结合村民生活习性过程中的使用,还可能影响村民对原有空间的使用。未能从村民的行为习性引导使用增设或改造的空间,整治提升与现状得不到磨合匹配则会显的格格不入。从基础配套作为切入点,内部的交通系统:村道、巷道,原有的泥泞土路提升硬质地面,绕远小道重新整合提升路线规划。见缝插针充分利用途中废弃的角落和现有的空间平台,从而增加和提升可以停留休憩的小空间、小平台。采用带着乡土气息石凳,竹篱笆,旧砖瓦砌筑的巷道、景墙等园林构造。正如王澍使用了大量的回收材料,不仅节约了资源,在新建造体系下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传统,也正是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传统工艺的材料,是会呼吸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们是“活”的。这些旧材料使用在新建筑上,赋予了建筑本身一种亲切感,唤起了人们对过去建筑的回忆,并能从新的环境中寻找到曾经的感觉,让建筑真实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绿化植物配置选用的品种应尽量选用本地乡土苗木品种,成片群植,回归自然,呈现无痕的乡村自然植物景观。

3.2 传统文化与乡村民俗的传承拓展

东尾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民俗非常丰富,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白字戏、莺歌舞,主要在大节日庆祝展现,当地居民每逢佳节都有拜祭主先、神明的习俗,烧香、放鞭炮,在祠堂的戏台聘请戏班唱戏,戏演庆祝。传统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冲击中逐渐淡化或简化现象,慢慢的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这样遗失。乡村振兴中应重拾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的习俗形成独特地域文化资源。以体验、展示、传阅等方式作为文旅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建设,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尾村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民俗,让熟悉的人重温和回忆。用最常见,最容易传承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当地的乡村习俗融入生活中传承。

除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以外,祠堂、戏台、当地传统建筑的传统元素也非常丰富。吸收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内涵,白墙青瓦,山墙、窗格、还有各种形式的唇兽和屋脊兽等等传统的当地建筑元素。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对破损墙体、建筑适当的进行修缮。祠堂、戏台对当地居民来说也非常构筑物,也是当地居民一直传承着传统的建筑,祠堂会随着族人的兴旺进行修缮,但戏台切随着时代的冲击出现了淡化,失去传统的模样,仅仅保留了戏台的功能。简易的彩钢棚,混凝土地台的简易戏台等等。在乡村振兴中,虽然无法堂皇的延续最初传统的模样,根据投资预算,采用仿石材料节约造价,模制传统图样仿石饰面,尽可能的恢复传统的石戏台模样。传统村落活性传承,随着社会发展,对原村落的冲击是无法避免的,采用民居常见而简化的传统形式,融合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限制新建建筑的风格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应盲目模仿外来建筑风格作为前提,限制或减少新建建筑对现有村落风貌的冲击。结伴着乡村振兴的旅游的开发,制作手办,当地传统建筑的拼接模型,把文化传统原始也随之传承推广。

3.3 红色历史文化开发与延续

东尾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根据上层规划,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振兴乡村战略资源。把东尾村打造具有东尾村特色的红色旅游观光区为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目前省定的革命遗址有东尾村农会旧址、西岭村农会旧址、东尾村赤卫队旧址等3 处,未被省定的仍然有多处。

首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红色资源的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深入的旅游体验。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线路,可以将红色资源打造为主题线路,将相关地点、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线路。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还要现有红色的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旅游体验。

3.4 设计理念融入7 个片区

入口景观区:村庄的入口门户,以当地乡村地貌为基础框架,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为底蕴,在原有入村标识景石拟用植物组群形式点缀,映衬烘托原有立体标识。在入口处布置入口广场,使用有历史质感的材料打造景观墙,墙面上提“红色记忆,东尾乡情”8 个大字,主题与左侧的入口标识遥相呼应。景观墙后侧布置茅草亭廊,临水河道处放置水车,形成高低错落视觉空间,营造一个优美的乡村景观界面。

滨水景观带:河道自南向北贯穿全村村域,连通沿线分布的重点改造提升的区域,沿着主村道蜿蜒至村前,水系景观提升有利于整体提升村庄风貌,通过河道清淤、加固堤岸、修建栈道与临水步道实现滨水景观的可达性、可赏性以及休憩功能。此外,为了打造原始自然生态的乡村景观,以自然驳岸为主,种植浮水、沉水以及挺水植物,搭配以蒲草、香茅以及芦苇等乡野植物,提升驳岸生态体系。

党建服务中心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村域中部,以服务功能为主,集功能性、景观性及宣传门户等功能,设置集散功能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对内服务的生态停车场以及周边布置红色宣传栏、宣传标识,呼应东尾村红色村庄的主题。党群服务中心区依山傍水,前面为基本农田区,展现季节作物之美。

乡村特色文化展示区:尊重历史,传承文脉的人文理念,以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元素修建特色产品中心展陈馆,对当地传统文化、人文典故、传统特色器具等进行展示、宣传和推广;修建特产商业街,销售传统特色农产品与传统手工物品、纪念手信等让更多人们进一步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解。

红色文化园区:红色文化公园以现有的红色文化纪念馆为中心对周边展开,把红色历史文化主题思想具象化延伸。红色文化纪念馆周边环境开阔,有聚合焦点的场所感。可供来访游客和村民参观学习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在东尾村建立红色文化纪念馆也是为了保存和宣传本地的红色星火,使革命文物更好地保留、宣传以及利用这些红色资源研究红色文化,它承载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义务,给予后人警示与教育。

环村休息带:环村休闲带主要是沿着居民区设置,因居民区东北高,西南低,呈台阶式分布,该环道总长约4.7km,局部段可居高临下俯瞰村景,局部段呈现村庄特色生态区域。环道保留年代久远的大树,通过设置围栏、种植绿化等方式进行隔离,或在树下增设休闲设施,打造村边大树下广场。

生态景观区:自然山体河道,果园、田耕呈现乡村的生态圈。结合环村到沿河临水步道,增加区域可的达性、观赏性。

4 乡村振兴环境整治设计中的尊重与延续

乡村振兴整治中尊重村民意愿是整治的前提,振兴整治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村民,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服务村民,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收入及幸福感。勘察调研现状,摸查现有传统建筑,进行划分别类,并进行补充与修缮,使其修建后的建筑能保留岁月的痕迹,唤醒当地人的记忆,在感悟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时,展示历史自身的魅力。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村民的生活习性,村庄的基本经济模式,从中拓展符合乡村振兴相关商业模式。而不是直接铲平重建赋予传统的文化理念的极端手段。了解传统习俗与禁忌,挖掘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重新塑造地段的文化记忆。尽量使用当地废弃材料对场地进行重塑,合理利用原有老房子进行改建为展陈馆进行展示传承,活态传承开发,乡村振兴中充分尊重村民和延续,让外出的工作的村民归来仍然感觉到乡村的味道和记忆。

5 结语

乡村建设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乡村自然风光的空间建设和利用对于乡村振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整治提升中不是单纯的基础建设,而是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回归本源、回归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为着力点,铸造“红心绿皮,红绿相映”的发展格局,力争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标杆。

猜你喜欢
整治红色传统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红色是什么
专项整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专项整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红色在哪里?
老传统当传承
追忆红色浪漫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