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2024-03-28 13:39黄颖婷
花卉 2024年4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客运站广场

黄颖婷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0 引言

铁路客运站体量大,人流量多,自我国第一代铁路客运站建设以来便被视作城市地标,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作为户外公共空间,是人们来到一个城市所接触的第一个公共空间,为城市留下第一印象。然而,快速城镇化使城市的面貌逐渐趋同,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因此,如何进行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特色规划设计,是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尤为重要。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独有文化形态[1]。它影响着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同时也会改造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创造历史事件,同时突发的各种事件也影响着人类活动。是体现城市形象、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

当前,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规划设计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站前广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依据城市建筑一体化、城市触媒理论、公共交通导向的TOD 发展模式等模式,进行宏观层面的探索。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站前广场各空间尺度把握、布局方式与交通组织、形态及结构等方面。为凸显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的特色规划设计,有学者考虑地域文化传承,尝试克服过去铁路客运站建设中“千城一面”的问题,提倡深入回应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特点。然而,相关研究仅是基于少数的案例进行地域文化的分析,并未针对全国不同区域展开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疏理了中国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的历史变迁,基于全国333 个地级市的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归纳站前广场景观空间结构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以及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层面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为不同地域的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 站前广场景观空间结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站前广场景观空间结构是指各类景观组分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其主要表达方法包括基于大地艺术视角、符号化视角、场所精神视角3 个方面,形成站前广场的景观空间结构。

1.1 大地艺术视角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铁路客运站一般设置在城市边缘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地貌。特殊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形态能够成为具有识别性的城市氛围与城市性格,层层叠叠的梯田、连绵起伏的山峦、九宫格式的古城、错综复杂的古街,将它们视作景观“原型”肌理,通过转译融入整体布局形态,经过转译后的肌理维持了其原有的本质特征,不同于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二维化处理方法,这种转译是从三维甚至四维的视角进行的,是地域内独一无二的个性肌理。

其次,通过形态整合将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通过掀开、扭曲、翻折、隆起、层叠等手法塑造形态,与原有环境自然过渡,使形态、色彩、质感消隐于周边环境中[2]。与地景建筑类似,景观设计中将各种功能性要素隐匿消解与周边环境中,让站前广场内部的台阶、绿地、水体等成为广场内部不可分割的形态要素,使设计主题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被烘托出来。

1.2 符号化视角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符号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它能被人感知。符号也携带主观意义,是某种意义或精神内涵的外化呈现,因此具备传达某种信息的功能。从符号化的视角来看,特定的符号能够代表当地地域文化,利用符号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过程,是将地域文化提炼、简化并加工为具有特殊意义形态,尝试通过符号还原地域文化原本的形态,使设计更加具有典型性和更丰富的内涵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对于地域文化重点特色和符号转译的把握,需要除去多余细节,形成和地域文化原型更契合的简易形态。实现这样的转化方法主要有3 种类型,抽象、隐喻和象征[3]。

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它借助概念、判断、推理以认识和反应现实和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过程。它基于具体形象的认识与分析,能够从概念中产生意象,即从“一般”中产生“特殊”原理,并对具体形象加以超越。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概念与手法,意为将某事物比拟成与之存在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依托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在充分考虑体验者文化经验的前提下,使设计形式暗合于受众的意识形态和心理认知模式。在站前广场设计中,通常以整体形态与其他知觉表现(材质、色彩、肌理等)为途径,这样的整体形象往往更易于为受众理解。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观念,相较于隐喻它更侧重关联精神意象、情感表达等抽象事物。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象征蓬莱仙境。象征也依托特定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中的同一事物的象征含义可能大相径庭,把握不同地域本质的直觉感受,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景观实体或形态,使受众的知觉感受产生联想,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与意念。

例如,云南楚雄州楚雄站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展现彝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站房以红色为主色调,屋顶采用当地民居常用的清灰瓦,造型端庄稳重,站前广场整体规划为竖向狭长的形态,呈“一核一轴三带三区多点”结构,站前广场铺装、道路与绿地共同勾勒出抽象化的“火把形态”,以火把象征彝族崇尚火的文化。道路作为广场的主要形态骨架也选用了红色铺装,其颜色和形状象征着当地对于火的崇拜与火把节文化,凸显了彝族特色风貌。

1.3 场所精神视角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场所可以界定为关于环境的具体描述,视为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色彩的具体的物组成的整体[4]。当一个场所能够容纳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能够理解承载使用者或喜或悲的记忆和情绪,且这种联系能被人们所认同时它便拥有了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具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意义,意义暗示着归属感,人们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存在特殊的意义,从而有了场所精神存在的基础,另一个是结构,结构是某种关系所隐含的造型特征。

保护整体空间的认同感是场所精神产生的必要条件,认同感的产生和发展是长期、缓慢且持续的过程,与当地人们的记忆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过去人们在建造和使用场所时留下了独特的集体记忆,这份认同感弥足珍贵。与中国传统园林中讲究的意境类似,整体空间认同感并非由独立的要素塑造,而是多重要素的统筹、联合、相互呼应形成的。

营造历史性情景,人们生活在历史里,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周边环境建立联系,历史情景的重现有利于唤起人们对既往生活的回忆,认识周围环境的意义,从而获得对场所的归属感。历史性场景的营造,需要通过多种叙事方式进行陈述,让历史情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整合零散的空间元素,从而建立场所精神。在现代时间中重现历史性场景,不是简单的复制还原,而是对零散空间元素的整合,将历史情景具体化。

例如,苏州站为线上式站,站房外形最大特点是由多个菱形构成的出檐大屋顶,并通过一排排菱形形成了类似屋顶覆瓦的效果,具有古今融合的特点。苏州站有南北两个站前广场,南广场为景观广场,在护城河河岸设有下沉式休闲广场和码头,与古护城河滨水景观带融为一体,设有少量公交停靠站与机动车停车场。北广场为交通广场,除步行广场外还设有较大面积的公交车停靠站、客车站等交通区域。由苏州花窗拓扑变形而来的“菱形”是使整个铁路客运站内外呼应、风格统一的要素,地下出入口顶棚、广场灯具、休息亭顶棚等都与站房相呼应,与苏州园林建筑相呼应。此外站前广场中运用了大量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其他景观要素,如广场角落处设置的四处“园中园”,种植了竹、红枫、松、桂花等苏州园林中的常见植物,高低起伏的地形中置有石景,两侧围有粉墙,上设与站房屋顶风格统一的连廊廊顶,的仿佛将微缩的苏州园林置入其中。整体统一的风格形成了其独有的氛围,使车站不仅有苏州园林之形,更有苏州园林之意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深刻感受到苏州地域文化。

2 站前广场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由于构成站前广场的景观要素类别较多,因此,依据站前广场的功能分区,可以较好地将这些要素进行归类,将站前广场分为步行广场区、休憩绿地区两类主要的区域,对此分别进行地域文化表达方法的分析。

2.1 步行广场区景观要素的地域文化表达

在站前广场实际设计中,由于步行广场功能、视觉上处于核心位置,该功能分区是地域文化表达的重点区域。步行广场区的常见地域文化表达景观要素包括雕塑、铺装、石景、水景、灯具、景观柱、景观构筑、通风井、采光井、地下出入口等[5]。

经统计,步行广场区的地域文化表达主要通过人物、植物、动物、地点、产业、事件、理念、风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建筑等方式,不同景观要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异。尤其是植物、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是这些景观要素中运用的最多的表达方法。

人物主要用于表达对该人物出生于当地、曾经到访、留下重要事迹或发扬精神的纪念。植物主题用以表达当地特色植物物种资源、特色植被资源的客观存在或与植物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动物主题用以表达当地拥有特定动物物种自然栖息地或动物保护区,或传达动物图腾背后的历史文化。地点主题本身与与其背后的历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名以特定朝代的字体呈现,能够强调该地在特定朝代的特殊地位或曾发生重要历史事件。产业主题通过提取当地特色产业的产品形态,或进行说明,能够展示当地特色产业具体内容,体现该产品作为当地产业支柱的地位。理念主题往往是抽象的思想概念,隐喻城市发展愿景、城市精神文化等内容。事件主题通过特定符号成为该事件的标志,起到纪念作用与提醒作用。风俗主题通过各类人物、物品、环境的组合叙事能够还原当地特殊事件、传说、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场景,表达当地的民俗习惯、传说故事或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主题通过提取当地地理环境特点,表达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或政治地理位置特点。

2.2 休憩绿地区地域文化表达方法

休憩绿地区与城市公园具有类似性质,相较步行广场其形式更加自由,并有较大面积植被覆盖,形成更多半开敞空间及覆盖空间。休憩绿地区人流量往往大大少于步行广场区,其次视线通透性不如步行广场,是仅次于步行广场的地域文化表达区域。休憩绿地区的地域文化表达景观要素包括雕塑、石景、景观构筑等。

经统计,休憩绿地区的地域文化表达主要包括人物、植物、动物、事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建筑、气候等方式,不同景观要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亦呈现差异。

人物主要用于表达保留当地特殊人物故居,既成为休憩绿地区的独特景观,又表达了对该人物的纪念,弘扬了该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与事迹。植物通过提取特征部位形态融入景观构筑,表达当地特有的植物资源。动物在休憩绿地中设置多处姿态不同的当地特有的雕塑,突出物种的地域特征。事件则以置石作为载体,记录站前广场的落成过程与概况。地理环境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独特的地貌而成为旅游景区,将景区最具标志性的景点缩小、还原,形成微缩景观,代表当地的著名风景名胜。传统文化通过还原传统文化习俗中的动作制为雕塑,将当地的多种传统运动设置多处雕塑,使游客感受到广西传统民间运动的丰富多彩。建筑按照传统建筑模式建造休憩凉亭、廊架是休憩绿地中较常见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表达形式包括模仿传统木结构、模仿顶棚样式等。将传统建筑结构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能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表达效果。为适应当地气候,不同气候区都衍生出不同的建筑形态,如多雨地区坡屋顶、黄土高原的窑洞等。将建筑形态中的特征部位融入景观构筑中,能够反应顺应气候的地域文化。

3 结语

地域文化的规划设计表达是凸显各个地区自身特色的重要手段,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的地域文化表达,对加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更是需要引起景观设计师的注意。其中,地域文化体现在站前广场空间的多个方面,从整体的空间结构,到具体的景观要素,更包含了数十种的地域文化表达方法。因此,系统性地梳理全国各省区的站前广场地域文化表达方法,不仅对这一类的空间设计有所启示,也为其他类似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客运站广场
春天的广场
如果艺术有一万种表达方法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浅谈客运站规划原则及流线组织——以武清汽车客运站为例
大型铁路客运站畅通工程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高铁客运站分区式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广场上的大钟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公路客运站信息化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