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晓昀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乡村景观设计是以乡土文化为视角的设计,在保护和弘扬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通过融入当地的历史、民俗、建筑风格等元素,乡村景观设计能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氛围,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在这个设计理念下,我们将充分尊重并保护乡村社区的特有文化,创造出与之相契合的宜居环境,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乡村的魅力。
乡土文化,即在一个特定乡村区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地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物质、精神及生态文明的总和[1]。中华民族发源于农业,扎根于乡村,乡土文化在时间的锤炼下也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之一,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多种多样的地域背景下,人类的社会组成形态、群落分布、建筑样式、艺术状态、思想构成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对各种类型乡土文化进行分类的标尺。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农耕文化、乡村建筑还是生活习俗与民间艺术,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财富使乡村散发出特有的文化气息,增强了人们对乡村产生特有的认同感。
近年来,乡村文化景观面临价值被贬低,地位被削弱,其文化脉络被切断,内容被低估,形式同质化,主体普遍化,继承困难化等问题,这些困境导致许多独特的农村文化快速流失。2008—2010 年,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对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 个省113 个县902 个乡镇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地区内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为9707 个,到2010 年仅存5709 个,平均每年递减7.3%,平均每天消亡1.6 个,而在2010 年尚以活态存在的1033 个村落,在之后四年间有461 个因各种原因消亡。为了振兴乡村,乡土文化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播,为了设计优秀的乡村景观,就必须获得文化意义。真正的乡村振兴只能通过文化的传承、文脉的传递、打造能够激发乡愁的乡村景观,才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复兴。
2.1.1 气候
气候客观存在,不能对其施以人为控制或影响。地域所处维度、高度、降雨量等都会影响当地景观的形成。乡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应当顺应气候的变换,同时又将气候也作为一种乡土元素进行利用,正如我国北方特有的银装素裹和南方常见的烟雨濛濛这样由具有地域特色的气候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自然景观。乡村历来以农耕文化为主,对于气候也进行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总结,正如二十四节气,它是人们根据四季更替和劳作耕耘的规律制定出的一项规则,节气和对应的气候推动着人们的农耕生活,进而现今影响乡村景观的形态[2]。
2.1.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则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堆叠而形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特色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形成构建乡村骨架的根本的独特乡土地貌。与更加开阔平坦的城市土地相比,农村土地往往具有较高的坡度,因此合理地分析高差,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坡地,缓解土地资源往往稀缺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活动开辟更多的空间,从而形成更有层次的景观设计,加强地域特色印象。更重要的是,保护原始地形可以有效减少土方工程量,减少对环境现状的破坏,更好地体现场地记忆。保护原生地形地貌是保护和尊重自然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地形地貌会给人以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给人留下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的记忆和感觉。例如重庆乡村依山靠水,爬坡上坎是其典型的地域印象,乡村景观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加强这种特色带来的印象,所以大多重庆乡村都会打造高低落差较大的游览道路。
2.1.3 水体
水体是表达自然的代表,是展现生命力和活力的物质,同样也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水体的种类繁多,在乡村景观设计时常常需要因地制宜的考虑。在乡村中,水体常常以自然形态、人工形态两大类出现。自然形态包括大型水体,如长江黄河及其支流、各类湖泊等,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最适宜作为单纯的元素被看作地标性代表,在课题实践研究乡土文化复兴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时,就将长江支流作为地标和自然景观加以运用;和小型水体如溪流、池塘、人造喷泉、人造水景等方便操作运用且具有动静之分的形态又促使水体产生不同的感知暗示和意象表达;再者,不同的水深能够为周边的生物提供不同的生长休息环境以至于能呈现出生态丰富多彩的乡土景观,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就需要考虑到已有的原生生态并有效利用。人工形态如鱼塘、水井、明渠、灌溉水道等,在村民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村落形态往往聚集于水体周围,在保证水体生态的情况下,满足生产生活、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开发经济价值等方面常常能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空间层次和功能。
2.1.4 乡土动植物
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一个区域内所有类型的原生植物的总和,主要类型包括乡土观赏性植物、乡土作物、乡土经济作物和乡土药用植物等。景观设计强调适地适树和尊重人群喜好的原则。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使用本土植物可以积极地促进农村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3]。
针对乡土植物元素的阐述同样适用于本地动物元素,本土动物元素是整体地域内所有类型的原生动物总和,主要包括乡土野生动物和乡土驯养类动物。野生动物多体现于其观赏性,而驯养类动物注重于实用性。因地域独有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多方面生存条件作用下的某些动物也呈现特异的性状特点,这类特色动物在乡村景观设计时常常成为重要的切入点,例如,许多乡村考虑到游玩趣味性,常常养殖鹿、孔雀、羊、兔子等驯养动物。
2.2.1 乡土历史文化
地域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故事情节被丰富地记录下来,成为编年史,或被代代相传,或被载入史册。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那时的背景下的种种事件又往往成为时代的重要象征和历史的标志性印记;而历史人物则是那些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人们,他们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历史人物在地域内做出的贡献往往会与历史事件同时出现,对他们的记载通常以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形式出现。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各类元素的提取利用是对当地乡土特色文化在历史层面的加工深化,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再现,也可以是对其内容的解构和重塑。二者应该成为承载当地民间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复兴的重要场所和重要景观节点,也是传统乡村景观设计应该中被加以挖掘和利用的重点元素。
2.2.2 乡土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指代代相传的工艺和技术,其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现存有完整技艺流程、使用天然材料、具有民族或地区独特鲜明的风格。收集整理并挖掘本地传统工艺的亮点和可利用之处,将其直接或间接用于传统乡村景观设计中,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工艺,通过转化和利用乡土文化,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乡土文化。典型传统工艺包括纺织、染色、食品加工(茶叶和盐)、雕塑及其工艺、陶瓷类及其加工工艺和金属制品类及其制作加工工艺等。许多乡村便会通过各种特色工艺制作活动、设计重现当地工艺场面等来起到宣扬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吸引游客的作用[4]。
2.2.3 乡土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文化的总称,它还泛指共同生活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所发展、分享和传播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都是由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民间传说和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独特的乡村日常农耕、节日庆典、日常生活等逐渐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通过抽丝剥茧之后将其运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既可以表现为对民俗文化场景的再现,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俗文化中重点道具的还原或解构等,同样有利于唤醒或激发人们的文化记忆或兴趣,从而达到复兴乡土文化的目的,如重庆酉阳著名的农民画这类民俗文化。又如,在高楼镇乡村景观设计中,舞龙和打树花等地域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在经过挖掘和设计后,舞龙的造型、火花等就被多样化地运用进各处景观设计之中。
3.1.1 村落系统保护乡村整体景观
维持当地景观风貌带给人的独特感受、尊重整个乡村的环境和文化,才能有效保护乡村整体景观。这并不是以往单个文物建筑的修缮或片段历史的回忆,而是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提炼乡村的地域精神,使其回归乡村本色。设计一个整体的乡村形象,使其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规划中心场所、各类街市、不同功能区,孕育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灵魂生命等。村落空间系统,包括景观视廊、空间规划、建筑空间等,利用其来保证乡村整体景观的长久延续。景观视廊是指乡村各个制高点、景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
3.1.2 景观整体延续山水格局
乡村总体规划是针对一整个乡村的规划,其整体设计应尊重现有的自然和文化结构,如河流、山脉、地质、道路网络和河道,并经由此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系统,反映地区居民的集体记忆。对于农村边缘地带景观破碎化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村庄景观廊道的视线不通等。将现有的特色土地环境,如山林、湿地、农田、花田等,作为用来定义景观的整体特征,然后再设计运用进人们生活生产、居住休憩和休闲娱乐的理想空间设计之中。
3.1.3 公共空间凸显地域特点
乡村景观是一种艺术景观,其中自然环境、建筑元素和景观物作为艺术符号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村庄的主要公共空间,形式包括休息亭、街道转口和休息区、广场等。在乡土文化渐渐流逝的当今,公共空间的缺失成为重中之重,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将其作为打造重点,为乡村恢复公共空间及其带来的各项功能。根据场地特征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农村景观形象,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契合地域的生态文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进而达到保护特色地域精神和文化的目的。
3.2.1 生态空间保护区域自然景观
广阔的乡村比城市地区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广袤的农田景观外,详细调查确定状况良好的生态区范围,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改造,来保护区域内的自然景观。例如,为保护经过高楼镇的长江支流——涪江的自然景观,设置了生态游览区、尽量不破坏江岸自然生态并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江岸生态环境。
3.2.2 景观设计展现当地文化特色
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要保留农村原有文化景观的根和魂,保留和突出原有文化传统的特色并使其获得最充分的收益。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格,传统的文化景观为当地乡村的历史提供了一幅丰富生动的画卷。要致力于保护乡村的文化遗产,建立一个具有保护性和延续性的村庄文化遗产和文化特色及其邻里建筑的体系。特色乡村景观的设计追求的是保护乡村文化谱系的美好愿景,突出不同村庄的特色,丰富乡村的内涵,创造新旧文化的共生关系[5]。
3.2.3 功能空间融入多元传统生活
只有当景观融入人们的生活时,它才是有当地特征的、有生命力的。乡村景观设计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需要和谐地实现,出于对当地景观的尊重和珍惜,在乡村的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尊重历史上已有的形成乡村习惯的习俗体系。无论是整体规划、景观设计还是材料的选择,其形式和风格都必须以当地习惯的民俗为基础,再行考虑如何进而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乡土文化复兴,是将村落文化进行凝聚和发扬,从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村民凝聚力。乡土景观设计的完善和建立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而乡土景观设计在实施有目的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乡土景观设计的创作要因地制宜,实现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的设计,应用于不同地区的乡土景观设计的不同元素,使其更加生动。它应该更加符合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复兴理念,从而奠定和巩固农村复兴的发展和实践,从而克服“千村一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