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奂 奂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肠套叠是儿科临床常见急腹症,是指因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导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期常见病[1],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及脓样血便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诱发肠管坏死及穿孔、中毒性休克、弥漫腹膜炎等,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生命[2-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或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疗效可靠[4]。肠套叠患儿多年龄较小,临床建议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案,但对非手术治疗方案复位不满意患儿需采用手术复位治疗。上述治疗方案均具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但术后需配合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5]。我们探讨了肠套叠患儿个体化康复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2-01—2022-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治疗的肠套叠患儿93例,男48例,女45例;年龄0.6~2.3岁,平均(1.51±0.66)岁;入选患儿均以腹胀、腹痛、便血、呕吐、腹泻等症状来院就诊。入选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肠套叠诊断标准,并具备典型肠套叠临床症状及体征;②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儿腹部肠管胀气,可见多个小液气平面;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腹腔内不均质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改变;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③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属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先天肠道畸形患儿;②肠道功能性疾病患儿;③肾脏、造血系统及精神疾病患儿;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入选患儿依据家属自愿参与原则,分为个体护理组47例与常规护理组46例。个体护理组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0.6~2.3岁,平均(1.52±0.21)岁;病程1~8 h,平均(5.8±1.1)h。常规护理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0.6~2.2岁,平均(1.50±0.24)岁;病程1~9h,平均(5.9±1.4)h。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同意。
患儿入院后均行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成功复位,术后均常规补液。常规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出院宣教等。个体护理组患儿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接受个体化护理,具体方案:(1)肢体锻炼: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护理人员现场指导并协助家长完成患儿股四头肌运动及踝关节伸屈、旋转锻炼,以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年龄稍大的患儿,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完成上述锻炼,并进行肩、肘、腕关节、双上肢运动及握拳运动,每次锻炼时间15 min,每天3次;(2)身体抚触:抚触顺序由上至下,手法由轻到重,头部抚触:使用拇指由眉骨间向两侧滑动按揉10次,之后进行面部、耳后乳突按揉,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患儿抗拒或不适;胸部抚触:患儿取平卧位,从胸部下方两侧肋下缘向上缘推动,轻按揉10次;腹部抚触:术后腹部抚触动作要轻柔,抚触时手掌轻轻置于患儿腹部顺时针画圆,以操作者手掌感觉微热为宜,避免用力过大造成患儿疼痛、不适;(3)每日嘱家长给予患儿吸吮棒棒糖2~3根,以促进患儿饮食及胃肠功能恢复。
观察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出院时营养状况,并向家长发放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个体护理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个体护理组患儿出院时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营养状况对比
个体护理组家长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家长对护理满意率比较 n(%)
因小儿肠系膜自由活动度高且较短,在小儿哭闹或其他诱因下易造成肠系膜与肠管进入邻近肠腔内部造成肠套叠[6-7]。小儿肠套叠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是可靠治疗方案,复位成功率达90%,但此治疗方案仍属侵袭性治疗方案,加之肠套叠本身已对患儿肠道功能造成影响,术后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可促进患儿康复[8-9]。
小儿肠套叠的常规护理多重视患儿术后生命体征及饮食处置,对其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重视不够[10]。本研究中,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家长锻炼患儿肢体,使患儿肢体术后得到有效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及各种触觉小体,皮肤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可直接反馈至神经中枢,由中枢神经指挥机体对所受刺激产生特定的反应[11]。研究表明[12],对患儿身体进行抚触能显著提高患儿机体内5-羟色胺含量,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患儿感官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本研究中,考虑患儿因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胃肠功能尚未恢复,采用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我们对个体护理组患儿术后增加全身抚触治疗,刺激患儿各器官功能快速恢复。个体护理组患儿术后还给予棒棒糖吸食,使患儿胃部神经持续得到刺激,增加胃液及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使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常规护理方案,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护理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家长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能促进肠套叠患儿胃肠功能恢复,使患儿在术后尽快恢复常规饮食,利于术后康复。
综上,个体康复护理能促进肠套叠术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提高家长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