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茶山

2024-03-27 02:20吴传娟
农民文摘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庄张氏制茶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连路都没有。” 站在茶园里,看着眼前一片片打理细致的茶园,张德勇满是自豪地说,“现在山变绿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

张德勇是土生土长的贵州省金沙县清池镇罗坪社区居民,也是张氏茶庄的负责人,作为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他已经在这片茶园躬耕了十多年。

农村娃南下进厂淘金

“最初出来打工的时候,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看啥都是好的。” 张德勇说,初次去到大城市,眼前一切都新鲜而好奇,自己发誓要好好干一番。

但找了好几个工作,要么因为自己是生手,要么因为自己学历不够,张德勇都被拒之门外:“当初身无一技之长,找个合适的事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后来,张德勇终于在深圳一家做橡胶制品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虽然干的只是一份杂工,但张德勇吃苦耐劳,干得尽心尽力,悟性极高的他,深受同事和上司的喜欢。经过几年的磨砺,他的年薪已经达到了15 万元。

在外闯荡十余年,张德勇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知识太重要了”。看着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2006 年,张德勇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大决定——回乡。

荒山上演“变形记”

踏在家乡的土地上,张德勇感觉十分踏实。但是,回来要做什么呢?经过几个月的思索,看着在茶园里劳作的乡亲,张德勇有了答案。

“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过茶,耳濡目染的我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情结。”见过世面的张德勇决定,不仅要做茶,还要做有机茶。

说干就干。2007 年,张德勇带着请来的务工村民,一刀一刀地砍荆棘,一锄一锄地栽种树苗,在400 余亩的荒山上栽下了满载希望的“幸福树”。同时,还购买制茶设备,承包下当地的老茶厂,成立了张氏茶庄。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凭着这样的信念,张德勇开始实施生态种植,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

然而,有机茶的打造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周期长,茶叶要种3~5年才能开始采收,这中间还要投入资金管理,除草、施肥。但张德勇从没退却,因为他坚信一条:付出越多,回报越大!

茶园没有收益的日子里,张德勇也没闲着。而是精心钻研制茶工艺,“种茶、制茶是个技术活,光有热情不够,所以我不断地钻研制茶的专业书籍,并向老师傅学习,不断地练习。”

经过多年的摸索,张氏茶庄从茶园建设、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均实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2021 年,张氏茶庄还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2023 年,张氏茶庄生产干茶5 千多斤,产值60 余万元。

家乡致富带头人

茶园冬季管理是一年中茶园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春茶增加产量、提高鲜叶品质的关键。

眼下,在张氏茶庄的茶园里,工人们手持农具,娴熟地为茶树锄草、追肥,为冬季茶树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在霜降之前,我们就采取以采带剪的方式管护茶园,具体来说就是去除茶树顶端优势,打顶的茶青可以制作夏秋茶,又可以起到修枝整形的效果,促进来年茶青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张德勇说,目前,茶园的封园已经基本完成。

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张氏茶庄已经走上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茶企发展道路。目前,茶庄已发展成1300 多亩的有机生态茶园基地,每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至少3000 人次,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都在茶园干了好几年了,120 元一天,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大坝村村民李华菲说。

近几年,在张德勇的示范和带动下,周边的农户也开始种茶致富,他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家乡100 余名茶农提升制茶工艺。在他的带动下,10 余名茶农成了当地的技术能手。

从打工到创业,从小工棚到大厂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如今,白霜已悄悄爬上张德勇的两鬓,每当别人问起,有没有后悔回到家乡时,他总是会自豪地说:“不仅不后悔,反而觉得很自豪!”

看着绿油油的茶园,张德勇满怀信心:“接下来,我要把加工厂完善升级,做好茶园的管理,提升茶叶品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种植,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增收,和乡亲们一道把家乡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茶庄张氏制茶
中国传统制茶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茶庄定点收利息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从成本角度谈茶庄的财务管理制度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日照市观自在茶庄(生态园农场)
试论现阶段国内中小型茶庄的财务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