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巧,查 梅,丁小玲,冉莎莎,李 静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院感部,四川 成都 610091)
新生儿病室是异常新生儿集中监护和治疗的特定区域,国内大部分新生儿病室采取封闭式管理,母婴分离,需人工对患儿进行母乳或配方奶的喂养[1-2]。配奶环节复杂,配奶人员的不当操作极易造成奶液污染,国内外曾多次发生因配奶污染导致的新生儿聚集性院内感染事件,给患者、家庭和医院带来社会经济等多重损失[3-5]。但目前我国缺少针对配奶间院感管理相关专项法律法规,各级医疗机构配奶操作不统一,重点环节院感管理情况不详,已发表的有关配奶间院感管理的研究多为单中心设计[2-3]。故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全部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新生儿病室配奶间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以期为今后规范新生儿病室配奶间管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于2022年10月至12月选取成都市全部妇幼保健机构共21家进行调查,其中三甲4家(19.05%)、三乙14家(66.67%)、二甲3家(14.28%),医院平均实际开放床位数150.00(113.00~201.00)张,其中新生儿科平均实际开放床位数20.00(12.50~25.00)张,新生儿用奶均由医院自行配置。本次研究通过相关伦理审查。
根据《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等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要求、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管理中心专家组成员讨论编制了《成都市助产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布局流程、建筑布局、操作环境、人物管理、质量控制等7个方面。编制完成后组织成都市全部妇幼保健机构通过“问卷星”现场填写该调查表。
①调查前:问卷填写人员均为所在医院感染管理科(部)负责人,熟悉配奶间感染管理现状;②调查中:问卷设置了跳选等逻辑查错功能,工作人员解答有疑问的条目;③调查后:工作人员仔细核查,对填报内容有误的信息及时与调查对象沟通,并指导其重新填写。
21家保健机构均在新生儿病室的独立配奶间内配置新生儿用奶。16家(16/21,76.19%)设有单独奶具清洗间,未设有单独奶具清洗间的5家(5/21,23.81%)机构中,2家使用一次性奶具、2家送消供中心清洗、1家在配奶间内清洗。21家保健机构均制定了配奶室管理制度及配奶相关流程,其中有3家(3/21,17.29%)未将相关流程粘贴上墙。
21家保健机构均制定了母乳接收及存放制度或流程,其中20家对患者开展了母乳质量管理的宣教;接收母乳后有1家(4.76%)对奶液进行了消毒;16家(76.20%)的机构用水浴箱或温奶器加热母乳,加热用水多为自来水(62.50%),见表1。
表1 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母乳管理情况 [n(%)]
80.96%的机构使用一次性奶瓶奶嘴,仅19.06%使用一次性配奶用具;12家(57.14%)机构配备了专用奶具清洁工具,其中3家仅对工具进行清洁处理,9家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的机构中有6家(6/12,50.00%)会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见表2。
表2 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奶具管理情况 [n(%)]
只有15家(71.43%)医疗机构设置了专人对配奶室进行管理,所有机构的配奶操作人员均为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新生儿病室护士,但仅19家(90.48%)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考核,见表3。
表3 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人员管理情况 [n(%)]
18家(85.71%)医疗机构在配奶间内设置了流动水洗手设施,其中9家洗手设施与配奶操作台面距离≤1m;14家(66.67%)机构取用配方奶的勺子后放入配方奶罐内保存,1家(4.76%)医疗机构将剩余奶液留存待用,见表4。
表4 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操作环境管理情况 [n(%)]
4家(19.05%)机构会在每次配奶前后清洁操作台面,2家(9.52%)机构未对消毒后奶具开展卫生学监测,5家(23.80%)机构未针对配奶间建立院感督导标准,见表5。
表5 成都市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质量控制管理情况 [n(%)]
2009年卫生部印发的《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新生儿病室需在辅助区内单独设置配奶间以满足新生儿喂养需求,并将其作为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的一项基础条款。目前,国内大部分助产机构新生儿科设有配奶间,并配置了专/兼职配奶人员负责新生儿用奶的处理,其中涉及到母乳/配方奶的接收、储存、配置,相关器具的使用处置[6],环境表面的清洁消毒等诸多环节操作,但尚未发现国家层面对配奶间管理、配奶具体操作流程、环境要求等相关重要环节的明文规定。本次在成都市内21家妇幼保健机构开展的研究也证实,各机构配奶间管理方式差异较大,配奶操作流程、质量管控方法不一,部分环节存在院感风险亟需统一标准规范。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奶具消毒方面,个别妇幼机构未对用后的奶具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送消供中心清洗,可能导致残余奶液中蛋白质凝固附着在奶具表面,从而影响后续清洗消毒效果;同时,仅12家机构配备了专用奶具清洁工具,其中3家未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9家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的机构中只有6家会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对奶具消毒管理的力度不够,不符合相关操作标准建议,存在奶具消毒不彻底的风险[7-9]。复用奶具作为新生儿长期接触使用的哺育器,频繁地使用在不同的新生儿之间,其消毒质量将极大影响新生儿院感防控工作的成效[10]。故建议各医疗机构今后应据奶具的材质与使用频次,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从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储存、发放等环节进一步规范奶具清洗消毒流程,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全部妇幼机构均落实了国家“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的要求[11],但培训后考核率未达到100%。配方奶和母乳的储存、分装、奶瓶奶具的消毒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保证配奶人员的院感防控能力有利于乳制品管理的质量控制,故建议所有机构均应在对配奶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考核,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为更好防控可能传染来源,医院宜为配奶人员配备专用工作服并明确要求配奶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暂时脱离配奶工作[12]。
调查显示,个别医疗机构将剩余奶液留存待用,14家机构取用配方奶的勺子用后放入配方奶罐内保存,以上不规范的操作增加了奶粉、奶液被配奶人员手污染的风险[12-13],同时部分机构对母乳质量管理并不到位,存在未开展患者宣教(1家)、对接收母乳后奶液常规进行消毒(1家),使用自来水+水浴箱或温奶器加热母乳(10家)等问题。配方乳和母乳均为新生儿重要营养来源,研究表明NICU乳制品的选择与使用应以保证安全、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为前提[13-14]。故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乳制品的质量管理,向母乳喂养家庭提供母乳采集的相关支持培训(采集技巧、储存方法、标识等)[15-16],规范奶制品院内配置、复温操作规程,避免外源病原体通过手、温奶水等途径进入奶液并快速生长繁殖造成奶液污染。
本次研究汇总,仅4家机构能够按照专家建议[12]做到在每次配奶前、后均对操作台面进行清洗,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同时,2家机构未对消毒后奶具开展卫生学监测,5家机构未针对配奶室建立院感督导标准,难以保证奶具消毒及院感督导质量,质量控制措施欠完善。建议各机构今后积极参照执行现有指南及研究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配奶间院感质量控制设施及标准体系,定期针对配奶过程及结果开展监测,保证配奶质量。
综上所述,成都市各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病室配奶间配奶人员物品管理、操作流程环节各异,无统一标准,院感管理情况差异较大,且有一部分不够规范。各医疗机构应积极参照执行现有指南及研究调查结果,更新理念,规范操作,完善培训考核、设施配置与监管体系,使更多患儿获益。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无法代表其他地区情况,下一步可扩大调查范围,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提升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