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在现代医学中,外科手术的发展依赖于麻醉的发展。虽然麻醉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麻醉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有专家指出,即使经验丰富、细心敬业的麻醉医生谨慎地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也不能避免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下面,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种罕见且严重的麻醉并发症——恶性高热。通过对恶性高热的简单概述,尤其是对患者围麻醉期生命安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的介绍,以提高读者对麻醉安全性的重视。
1966 年,科学家才首次正式使用“恶性高热”这一术语,但早在百年之前,已有相关的或者可疑的病例报道。据记载,在1915—1925 年,一个家族发生了3 例麻醉诱发的以肌肉僵直和高热为特点的死亡,但死亡原因曾使研究人员困惑了很久,最终在体外肌肉活检中发现了这个家族3 个后代都存在此类并发症的易感性。之后,又有一些类似病例被报道,直到1960 年,一位澳大利亚的大腿骨折患者,因为其家族中已有10 位亲戚在之前的手术麻醉中或麻醉后相继死亡,所以术前非常焦虑紧张,从而引起了为明确恶性高热病因的世界范围的讨论。当这位患者采用当时新型的吸入麻醉药——氟烷(现在已淘汰)后,也出现了恶性高热的一系列症状,经抢救恢复后,改用椎管内麻醉才顺利完成手术。针对这些家族性发现,相关组织机构也孕育而生,如:美国恶性高热联合会、北美恶性高热登记处等,为这些家族的相关人员提供教育、交流、建档等服务。
恶性高热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麻醉并发症,主要特征是在围麻醉期使用某些麻醉药物(主要是吸入麻醉气体和琥珀胆碱肌松药)后,患者体温急剧升高,超过40℃(104 华氏度),或核心温度(食道、鼻腔、膀胱)每5 分钟上升1℃。这种体温的异常上升有迟发现象,甚至在复苏期间仍可能发生,并常伴随着肌肉僵硬、心跳加快、心律失常、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紫绀以及一系列潜在的心脏和呼吸系统紧急情况。
某些麻醉药物,特别是吸入麻醉药物和去极化肌松剂琥珀胆碱,被认为可能引发此并发症。这些药物使受累的肌肉氧代谢和氧耗量迅速增加。有实验证实,氧耗量增加约3 倍,血乳酸水平就会增加15—20 倍,使酸碱平衡失调。由于骨骼肌占人体体重的40%,其代谢增强势必对全身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各骨骼肌肉产热不均匀,阻碍了体温的正常调节,从而引发高热。
有实验已证实,恶性高热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大多携带一种特定的遗传突变,使他们更容易在麻醉过程中出现恶性高热。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身体内钙离子的正常平衡,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松弛,进一步提高了体温上升和代谢紊乱的风险。但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人类的恶性高热基因突变点超过了130 处,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给提前预防诊断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恶性高热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身体反应。因为大多数患者都处于插管全麻状态,所以最明显的症状或首发症状就是高热,伴随着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自主呼吸状态下)、呼气末CO2升高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肌肉僵硬,特别是在颈部、脊柱和四肢。这种肌肉僵硬可能导致关节和肌肉疼痛。疾病后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凝血异常(手术野血色呈暗红色)、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肌红蛋白尿肾衰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随着对此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死亡率已从发现之初的70%下降到了如今的5%以下,但这种凶险的并发症仍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遇到恶性高热急性期或爆发期时,首先应暂停手术,呼叫帮助,并停止一切可能引起恶性高热的吸入麻醉药物和琥珀胆碱,合理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使用100%的纯氧进行过度通气。其次,及早通过静脉注射丹曲林,这是目前已知的特异性治疗恶性高热的唯一方法,但不赞成术前预防性使用丹曲林,因为有证据表明,该药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最后,对于患者的酸碱电解质紊乱、高热、少尿、肾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凝血异常等做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建议待情况稍稳定后转送ICU 继续治疗和严密监护。
另外,术前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每位患者是否有提示恶性高热易感性家族史,对于易感人群,可首先考虑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或使用无触发作用的全身麻醉药物。
给每一位手术患者做肌肉活检和基因测序,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也会产生漏诊,所以预防就显得更加重要。既然恶性高热是一个有明显家族性特征的疾病,当医生采集病史时,作为普通患者,在提供家族病史方面,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详细描述:家庭成员曾在围麻醉期发生无法解释的高热或死亡;曾经出现过不良的麻醉事件(如使用麻醉药物后出现牙关紧闭、咬肌痉挛、全身僵直等,不一定出现高热);曾有围术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磷酸肌酸激酶水平自发升高;有横纹肌溶解病史;存在相关疾病,如中央核病变等。这些人群将列入易感人群,手术和麻醉医生将会给予进一步相关检查和做好恶性高热的防范措施,对患者本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和负责。
同时,希望通过持续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普通民众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从而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只有通过医患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尽可能使每个人在接受麻醉治疗时能够安全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