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拓展课程资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能传承红色文化。要以生本性、生动性、持续性为原则,加强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积极构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白鹤珍(1972—),女,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课程资源薄弱、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创造了繁榮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为完善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的意义
(一)拓展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对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根据现行课程管理制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类。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所选用的课程资源局限于国家课程,导致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以及学生学情,加强校本资源开发是破解课程资源不足问题的必由之路。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多重育人价值,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高度契合,是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宝藏”。
举例来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而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着眼全局”的红色精神,能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资源支持。从这个角度而言,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是促进校本课程建设、拓展课程资源的有效手段。
(二)培育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3]。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任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方面,红色文化在这几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政治认同为例,政治认同包括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维度,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与新中国建设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对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又如,在道德修养方面,红色人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奋斗征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如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赵一曼、杨靖宇、彭雪枫、左权等,在新中国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王进喜等。这些红色人物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学生道德修养核心素养的发展中能发挥表率与引领作用。
(三)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红色历史中孕育,已深深熔铸于中华文化之中,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与精神导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4],因此,传承、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红色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一方面,红色文化源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知之甚少,也缺乏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意愿。同时,以流行歌曲、影视剧、电子游戏为代表的当代流行文化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中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域外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欧美国家凭借本国的经济优势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进一步加剧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困境。由此可见,加强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以红色文化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入开展,也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可靠载体,促进青少年学习、了解、感悟、体验红色文化,使青少年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生本教育”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以生为本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生本教育倡导生命教育,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作为终极教育目标;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生本教育主张采用契合学生认知心理与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亲和力。生本性原则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根本原则。
首先,紧扣学生发展的中心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也应聚焦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红色文化运用的切入点和价值归宿。其次,立足学生的认知心理。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在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品质。最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引,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要点,重构课程形式与活动方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动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有助于重构课堂形态,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面对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要将生动性原则作为红色文化教学的重要原则。
首先,以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亲和力。如前文所言,国家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形态,其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红色文化淬炼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凸显红色文化,能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亲和力,活跃课堂氛围。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结合红色文化的特性、价值,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心理,采取多元化的融入方式,根除以往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提升授课的生动性。
(三)持续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思政教育的核心工作,思政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持续性原则成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必要原则。
一方面,要合理制订工作方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无法一蹴而就,要围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定位、任务、目标制订红色文化整体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将教学工作划分为多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工作的具体任务,并注重不同阶段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将质量评估贯穿于红色文化教学的全过程,邀请校外专业学者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实践中纠正、完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路径
(一)立足教学主题,深挖红色文化
对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归纳,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文化的先决条件。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前者为有形的红色文化,如红色遗址、红色文物;后者为无形的红色文化,以红色精神为核心,涵盖红色文学、红色艺术等。对此,要立足教学主题,做好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非物质文化的发掘。
以《少年当自强》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少年英雄,他们留下了许多红色文物,如刘胡兰用过的鸡蛋篮子、指环、手绢等,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半截铅笔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红色文物,向学生展现少年英雄的光辉事迹,增强学生“少年当自强”的意识。又如,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而“红小鬼”是长征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只有十二三岁,却跟着红军战士走过了漫漫长征路[5]。“红小鬼”精神是“少年当自强”的真实写照,将“红小鬼”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二)立足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关键途径。当前,红色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面临着教学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创新教学方式。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境教学具有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亲和力,而信息技术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6]。在运用红色文化时,教师要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比如,在讲解长征时展示“红小鬼”跟随者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动画片段。二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尊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我来讲”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中,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品质。
(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运用效果
实践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组成,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想要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校内实践方面,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比如,在“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的日子里,开展红色歌曲大合唱、绘制红色历史主题板报、话剧表演等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校外实践方面,研学旅行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校外实践方式,它将学习活动与旅行融合在一起,契合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对学生学习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红色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研学旅行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红色遗址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
(四)融入环境建设,优化育人模式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种形态,协同发挥好两大教育形态的作用,是切实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显性教育指有形的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考核方式;隐性教育为无形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为主要特征,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主要载体[7]。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在隐性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应用于校园环境建设中,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以红色文化装扮校园物质环境。景观小品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美化校园环境、实施隐性教育等多重作用,可将红色文化融入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例如,阎富华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原型,学校可在校园中树立阎富华等少年英雄的雕塑,并配上解说,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以红色文化塑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与育人中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学校特色,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等多重作用。可将红色精神熔铸到校园文化中,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结语
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对课程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围绕深挖红色文化、创新运用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融入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推进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夏健君.道德与法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3(6):54-5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9.
穆宇清.电影《红小鬼》红色少年勇向前苏区精神永传承[N].赣南日报,2021-07-01(T39).
路学会.新课标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优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46-48.
董敏.道法渗透润物无声: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隐性教育[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