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芳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关键问题呢?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才是关键。如果在关键问题的关键领悟、关键环节上,我们找不到关键,那么我们怎么能解决关键的问题呢?所以说,找不到关键的问题,你就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
领导在会议上这样的讲话,尽管讲得神采奕奕、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可坐在台下的我们,却听得云里雾里、糊里糊涂、晕头转向、入赘烟海。看来,领导讲话的格局和高度,确实需要我们反复钻研和琢磨。可是,领导好好说话了吗?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了吗?恐怕没有。
好好说话,反映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难得的修养,是一门必修课,而更多靠说话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后生的老师,更是概莫能外。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有时是最有效的良药,有时也是最锋利的刀子。
有这样一段视频——男接女下班,女边上车边气冲冲地说:“冷死我了,我等了你10分钟,不想来接你别接了!”男回应说:“刚才堵车嘛。”女马上反问:“你早干啥去了,你咋不早点出门呢?”男:“你能不能好好说话?”女回怼:“我不想跟你好好说话,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你想过没有?”男:“你要不能好好说话,你给我下车!”女:“我下车就下车!”十几秒钟后,女重新上车,笑着说:“冷死我了,我等了快你10分钟了,大哥!”男:“哎呀,刚才堵车嘛!”女:“那你下次能不能早点出发呀!”男:“好~,那我请你吃好吃的。”女:“那好吧!”男:“你想吃啥?”女:“我想吃烧烤。”男:“走!”女:“走!”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好好说话的第一步。生活中大多数的事,都没到我们需要过分在意的地步,你发脾气反而平白损耗时间和心力,更没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争个对错输赢。
“你是猪脑子吗?”“你的眼睛长到哪里了?”很多时候,尤其是初中阶段之前,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这些话了,尽管教师早就习以为常,家长也无言默许,但语言暴力比身体折磨更加残酷,这是铁的事实。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说出口的言语,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把话说得得体,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顶级的情商。因此,好好说话,需要把握分寸。
还是一段视频——小女孩放学进门就问:“姥姥,今天中午吃什么?”姥姥:“天天问,你想吃啥?”“姥姥,我发现你有个毛病。”姥姥:“啥毛病?”“总是习惯性反问。”“啥习惯性反问?”“你看,早上我妈问你看没看到她手机,你就说没看见得了呗,你看你咋说的?”“咋说的?”“你手机搁哪呢?我给你看手机啊,没看见!”“本来可以好好说话的,为什么要带着情绪反问呢?是不是得反思一下?”姥姥:“反思?那你重新问我今天中午吃啥了?”“亲爱的姥姥,今天中午吃啥?”“吃裙带菜,你最喜欢吃的裙带菜,多吃点裙带菜补钙,让你长长个长高点。”“你又犯毛病。”“又啥毛病?”“专挑人短处。”
一个好好说话的人,会准确传递信息,严格把控自己的语气。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看书、写作、听课、复习、考试……很多知识的生成和行为的塑造都有赖于此。如果我们的话语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信息范围,简明扼要,抓住重点,像前述的领导,海阔天空整一通模棱两可而又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和废话,无疑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生命。
你说话的语气,就是你内心的样子,也是语言最精准的温度计。“难道我之前没有告诉过你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吗?”你这样口吐莲花,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散发出强烈的攻击性,怎会让人舒服?反之,我们多用陈述句,慎用反问句,少一些指责和命令的口气,也许就能传达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让真诚的交流在彼此间互动——把“你怎么才回来”换成“你回来啦”,把“你说呢”换成“对的”,把“那你还想怎样”换成“没关系”……。
好好说话,其实就是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相比于教学工作,老师如何与学生、同事和家長相处是更为复杂的事情,也更需要智慧和开阔的心胸,需要精准而富于情感的表达。而且,很多时候,相对于说什么,怎么说更重要。一套房子无论户型有多好、装修有多漂亮,如果没有充足的采光,白天需要开灯,那就不能算是一套好房子,因为住着不舒服。同理,一个人无论心地有多好,只要他脾气丑、刀子嘴,就不能算是一个好人,因为别人和他相处不舒服。而彼此舒服,恰恰是人际关系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