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刘丹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工作实践,也是专业课程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因其较强的涉外性,需要面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直接冲击。因此更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加强思政融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四个自信”。使学生在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提升职业荣誉感,增强历史使命感,激发学习热情,担负起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贸易强国作出了非常具体的指示,引导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新时代的专业建设改革。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贸易强国;历史使命感;职业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15
“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外贸事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何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承担起让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在当今世界百年变迁和经济全球化遭遇“寒流”的大背景下,成为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从党的二十大理论指导出发,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综合教育目标,使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砥砺前行,承担起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责任。
1 强化基础技能,做建设贸易强国的贡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贸易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想成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一员,首先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础技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具有显著的时政特点和实践性操作需求,掌握基础技能知识是灵活应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青年要“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要“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强化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础,是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
1.1 建立整体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高校成熟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趋于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分为基础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思想政治基础课程较为完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体系建设目前普遍处于仍需继续完善的阶段。
国际贸易专业课主要设置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学、国际商务谈判 、对外贸易英语、电子商务等课程。在共同的育人目标下,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应根据课程特点各有侧重、互相辅助。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侧重于宏观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此课程是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佳切入点, 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大环境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总体部署,辨析某些西方媒体或国家的污名化言論,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作为主权国家公民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环境同时,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得到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外贸业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更适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诚实守信、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品质、品德教育。例如在合同履行环节,可以用曾子杀猪、鲁班造车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强化诚信意识和守信原则。目前各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均加入了思政元素,但整体思政体系仍需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以达到更高效、更完善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1.2 以思导学,多思知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需要,运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警醒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自己的梦想。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讲故事,不是简单地播放时事新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抓住事物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关税”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关税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中能发挥哪些作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如何运用关税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促进贸易平衡发展等具体实务操作途径。在学习“关税壁垒”知识点后,教师通过介绍中美贸易摩擦历史,引导学生讨论中美贸易摩擦里关税壁垒的实际作用及怎样应对这种贸易壁垒。在学生广泛参与探讨后,教师展示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党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方向性指引力量。理解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什么要拉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纽带,对外贸易如何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怎样扩大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化解风险挑战。这种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与专业基础学习融会贯通、落到实处。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大局观。
2 树立民族信心,做讲好中国故事的宣传者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贸易专业涉外性极强,学生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有力抵御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并且不惧复杂的国际挑战,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时时刻刻做好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宣传者。
2.1 强化语言技能,提升传播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直接面向国际的专业,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语言类课程的教材和授课大纲更多的是服务于商贸工作流程中的实务操作。作为对外交流最前沿的专业,学生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达成交易和获取利润,更要做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代言人和宣传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不同于国内传播,我们需要借力于外语传播必要的信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入脑;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就会入心。外语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专业英语技能,还要有意识结合中国国情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强中国元素的外语表达练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除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展开第二外语学习。例如随着RCEP发展,东部沿海省市与日韩、东盟等国家贸易来往增多,小语种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多,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小语种选修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等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第二外语的学习既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又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2.2 打造工匠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操性非常强,工作环节多且要求严谨度高。所以在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工匠精神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培养目标。
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育人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以严谨态度以技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自觉遵守职业规范。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技能实训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允许学生在一次次犯错和失误中,通过反思加深理解,亲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教学模式比单纯课堂讲授更令学生印象深刻,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以国际贸易工作中的单证流转为例,任何一个单证不符点的存在都会造成退单、拒付等不良后果。最终“零差错、求极致、高效率”的工匠精神在学生的一次次实践作业中成功转化为学生恪守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青年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高度的价值认同,有坚定的职业信仰,才能从热爱出发,抵御利益诱惑,在任何场合和环境中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
同时弘扬工匠精神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青年一代外贸人将以全新的面貌走向工作岗位,新的中国故事继续在全世界传扬。
2.3 重新定位规则,促进开放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过去的10年,中国不断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的热门平台。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熟悉国际规则、利用国际规则始终是教学的重点。但随着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对国际规范、标准和公约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教学过程中,要“介绍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在专业思政建设中,引导学生以“规则制定者”身份进行思考值得重视。创造新的国际规则,应该是中国以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中国的智慧,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 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坚持胸怀天下”,提出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时刻以开放的胸襟审视国际局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关注新的国际规则、国际组织的发展。
3 学习前沿知识,做推動数字贸易的开拓者
在全球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际贸易发展中,数字贸易已成为新的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是新的方向,是新的挑战。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国际贸易课程基础上必须增设数字贸易相关课。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机器学习等现代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商务大数据分析等数字贸易方向专业课程。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此外,还需要加强实训教学环节。以专业教学软件为平台让学生加强上机操作,创造高度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实战模拟。随着数字贸易的发展,网络实操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国际贸易专业需要培养熟悉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具备数据化思维和技术能力,能够从事数字贸易相关实务操作、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次除了增设相关课程,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还需要解决数字贸易方向师资不足的问题。因课程设置需要计算机、大数据专业相关教师融合教学,这些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学科界限。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教师需要加强数字贸易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基础课程中融入数字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补充最前沿技能。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教师也需要进行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知识的学习,将技术知识和国贸专业知识相融合,加强其授课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最后要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来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校内软件实训存在技术滞后性等现实问题。对接行业标准开展数字经贸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数字化贸易应用的业务场景建设,完善数字贸易教学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有利于正确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发展体系,更快更科学地提升教育效果,实现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学而时习.总书记送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学习指南”[EB/OL].求是网,(20220506).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205/06/c_1128624311.htm.
[3]崔巍,郭影.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1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