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复苏室中循证理论下的预见性护理对麻醉术后患者康复水平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4-03-25 07:04翁瑜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1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躁动预见性苏醒

翁瑜(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手术麻醉是一种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或无意识状态的医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1]。而术后麻醉的苏醒对患者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过程。麻醉药物可对患者心率、呼吸和循环系统产生一定抑制作用[2],因此,在麻醉苏醒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持其稳定。合理的麻醉苏醒管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预见性护理是循证医学中的一个概念,常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提前预测并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或减少不良结果产生[3]。它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利用已有的科学证据和个体化的护理经验,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和干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而循证理论强调在临床决策中应该依据最新的、可信的科学证据,并使用基于科学证据的护理指导方针指导护理[4]。本文展开循证理论下的预见性护理并对麻醉术后患者的影响方面进行探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3年1月-2023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7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5例。经对比,两组年龄、性别、BMI等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②依从性良好且可以全程配合护理工作。排除标准:①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或沟通障碍;②中途放弃研究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术后密切关注患者苏醒期变化及生命体征,给予常规输液、换药、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观察组在循证理论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建立一个循证护理团队。由具备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并进行培训,以传授循证护理理念和技巧等知识,通过考核的方式确保护理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能。(2)循证问题。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等,结合以往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分析循证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整理并制定循证护理方案,以此为依据,解决手术室麻醉患者常见问题(例如静脉通路异常、明显术后疼痛、生理指标不稳定、引流管理不当等);(3)预见性护理。①加强对患者生命指征监测,包括血压、体温等,同时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大小、情绪变化呼吸频率、深度和质量等,发现异常后,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辅助通气、给氧,重视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并进行相应的救治,记录术后患者出血量、颜色和性质等信息并加强预防紧急情况的实施工作;②维持复苏室内的清洁,适当进行通风,以提供舒适、安全、无菌,及减少感染和污染风险的环境。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采取适当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并进行药物管理和监测,避免药物过敏、药物误用等问题的发生;③静脉通路管理,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静脉通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给予患者血液和补液输注,并建立双静脉通路以确保后续治疗的有序进行,根据情况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确保患者的液体平衡;④术后疼痛护理,术后3h评估患者疼痛状况并进行疼痛干预,包括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物;⑤根据患者情况,术后可以适当引导患者进行活动,但要注意动作缓慢,以防止引流管脱落等意外情况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皮肤清洁工作,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出现;⑥重视术后随访工作,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

1.4 观察指标 ①苏醒时间:对比两组全麻术后患者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②苏醒躁动:依据文献[5]躁动评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苏醒期躁动状态进行评定,其中0级:稳定;I级:轻度躁动;II级:虽伴随躁动但无须制动;III级:躁动频繁并需介入治疗。③不良反应:统计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呕吐物误吸、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④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本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min)

?

图1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苏醒躁动总发生率为24.71%,观察组苏醒躁动总发生率为1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呼吸道梗阻、非计划性拔管、呕吐物误吸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5.29%,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5.53%,观察组满意度为96.4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手术通常涉及切开人体组织、修复伤口、重塑器官或组织等操作,这些操作均会导致剧烈的疼痛[6]。而手术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然而,麻醉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一方面,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特别是某些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敏感或有特殊的禁忌证[7]。另一方面,麻醉技术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而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逐渐从麻醉状态中清醒,这个过程常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具体取决于麻醉药物的类型和剂量[8]。因此,正确管理麻醉苏醒过程及加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自主意识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在麻醉手术中都是重要的指标,对麻醉药物的选择和监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自主意识恢复时间是指患者从手术中恢复自觉知觉的时间[9]。而不同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会对自主意识恢复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常是指患者从手术中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10]。由于麻醉药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因此在手术结束后患者常需要时间恢复自主呼吸,而这一过程通常会受到麻醉药物的种类、使用剂量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文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提示循证理论下的预见性护理对缩短患者术后的自主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具有良好作用。根据循证理论,预见性护理是在护理实践中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可通过提供个性化、全面和及时的护理以改善患者的康复和恢复结果[11]。治疗期间可通过减少手术后的镇痛药物使用、采用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等方法减少手术后患者的麻醉效应,从而缩短自主意识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有研究[12]表示,术后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还对促进苏醒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而苏醒躁动常是指患者在麻醉手术后苏醒过程中出现的不安、焦虑、烦躁、恶心呕吐、嗜睡不安等行为表现。不仅可引发患者的自我伤害,如撕扯导管、拔除引流管、摔倒等,同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性,进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低氧血症的风险。因此,针对苏醒躁动的患者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给予镇静药物、提供安全护理措施等,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本文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苏醒躁动总发生率为24.71%,观察组苏醒躁动总发生率仅为11.76%。根据循证理论,预见性护理是基于研究证据和最佳实践的护理方法,通过充分了解和评估患者的个体特点、手术类型、疾病状况等,并结合相关研究,护士可以提前预见患者可能发生苏醒躁动的风险。在麻醉手术后的苏醒过程中,护士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如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刺激、采用镇静药物等以降低苏醒躁动的发生率。预见性护理强调个体化,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预防苏醒躁动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灵活调整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且有研究[13]表示,给予骨折术麻醉苏醒后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于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尤其是在麻醉深度过大或药物剂量过高的情况下,使得呼吸道梗阻的风险增加。而在麻醉后恶心和呕吐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当患者仍处于麻醉状态时,若未能及时清除呕吐物,呕吐物误吸的风险便会大大增加[14]。而呼吸道辅助设备(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的不当使用或管理不善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或导管误置,且由于患者自身和疾病状态影响及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呼吸道受损、局部组织水肿、出血等均会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15]。文中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5.29%,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通过预见性护理可以提前识别患者可能发生呼吸道梗阻的风险因素,如肥胖、上呼吸道感染等。在术后苏醒过程中可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如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监测氧合情况、及时辅助通气等以减少呼吸道梗阻的发生。同时护理中还应强调个体化护理计划,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来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例如,对于口腔、喉咙内有异物或痰液的患者,护士可及时清理呼吸道以减少拔管的风险。护理期间注重早期识别和预防呕吐物误吸的风险,可在手术后监测患者的恶心和呕吐情况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和及时清除呕吐物等以减少误吸的发生。且文中在比较两种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5.53%,观察组满意度为96.47%,可见采用循证理论下的预见性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循证理论下的预见性护理中可以提前识别和管理麻醉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苏醒躁动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康复效果和满意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护理中仍需护理人员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的特殊情况,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猜你喜欢
躁动预见性苏醒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