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及患者预后分析

2024-03-25 07:04郑林儒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4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血流量开颅脑组织

郑林儒(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400)

颅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颅内动脉管壁,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人群,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生与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有关,同时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也是发病危险因素[1-2]。手术是颅脑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往采用开颅夹闭术,获得显著效果,但创伤性较大,可能存在出血风险,使患者术后恢复缓慢,预后改善不理想。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术式,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的优点,利用计算机数字减影造影的血管显像技术,精准定位病变动脉,并将特制导管放入小动脉内,创伤相对更小,不会遗留严重的软硬组织畸形,应用前景广阔[3]。为探索颅脑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分析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手术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颅脑动脉瘤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2月-2023年2月,将住院号单数患者36例纳入参照组,将住院号双数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的要求、目的、风险、配合事项等内容均已知晓,且有参与研究的意愿。纳入标准:符合颅脑动脉瘤临床诊断标准[4];经颅脑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确诊颅脑动脉瘤;年龄40-70岁;存在手术指征;积极配合检查、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复发性动脉瘤;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意识障碍而难以完成该研究。参照组中,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8.45±5.83)岁;女19例,男17例。研究组中,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1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4±5.90)岁;女20例,男15例。两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视情况提供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前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参照组实施开颅夹闭术: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磁共振或颅内CT准确定位颅内动脉瘤,取仰卧位,翼点入路,于颧弓上耳屏前1cm发际内建立弧形切口(7-8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骨膜后,钻孔位置位于颞上线和冠状缝交界处,铣下骨窗,剪开硬膜,保护周围神经,打开侧裂池,排出脑脊液,暴露颅脑底部,确定瘤颈位置,用血管夹将其夹住,分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松开夹子,观察夹闭情况,若无血液流动,则表明完全夹闭。最后清除血块,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止血止痛,降低颅内压,若并发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术,缝合头皮。术后2天拔除引流管。

研究组实施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术前,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成像技术明确颅脑动脉瘤位置、形状、大小,给予2h全身肝素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在手术期间,给予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12,规格2ml:12500单位)静脉滴注1.25g/h。采用经皮穿刺技术穿刺患者右侧腹股沟股动脉,将6F动脉鞘及引导管置入动脉血管内,进行血管造影。在造影观察下,通过微导丝引导,插入微导管,将导管头端置于颈内动脉血管,对应填塞弹簧圈。对于栓塞选择Onyx的患者,微导管置入瘤体内部,经血管造影确定瘤体远端是否存在血管分支现象,给予0.9%氯化钠溶液(广州珠江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5125,规格20ml:24g)冲洗导管。将二甲基亚砜合理注入患者瘤体腔内部,当出现少量反流后停止推注。在血管造影观察下顺利拔出导管,对穿刺点加压,术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规格0.5ml:5000U),常规抗生素抗感染,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测定两组手术前、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手术后3d的脑组织血流量变化情况,根据动脉血输送到脑组织中特定体积或质量的毛细血管的速度进行量化。

统计和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积水、颅内感染、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

微信或电话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与健康有关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该表包括社会、心理、生理、躯体、情感五个维度,每项10分,评分与生存质量成正比[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分别行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脑组织血流量比较 两组术前脑组织血流量基本一致(P>0.05);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术后3d的脑组织血流量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脑组织血流量比较[,mL/(100g·min)]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脑组织血流量比较[,mL/(100g·min)]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基本一致(P>0.05);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术后6个月社会、心理、生理、躯体、情感评分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

3 讨论

颅脑动脉瘤是指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引起颅脑内动脉局部血管壁损伤,并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影响下形成异常膨出,一旦血管破裂出血,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一般情况下,颅脑动脉瘤发病急,早期无明显症状,若压迫神经,可产生头痛、半侧脸麻木、视物不清等症状,当动脉瘤破裂后,会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血管痉挛、脑积水,并再次发生出血,造成周围脑组织和细胞损伤,甚至危及生命[6-8]。针对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主要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栓塞治疗,防止瘤体破裂和出血,其中开颅夹闭手术是通过结扎动脉瘤根部,使瘤体失去血供,降低破裂风险。但开颅夹闭手术只能对位置较浅的动脉瘤进行夹闭,而对位置隐蔽的颅内动脉瘤难以完全夹闭,故治疗效果欠佳[7-8]。栓塞治疗是在颅内动脉瘤瘤体中放置弹簧圈,减轻脑内血流对动脉瘤血管壁的冲击,以预防破裂。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数字减影造影技术的应用,为提高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采用超声或数字减影造影等实时影像监控设备,可提高操作精准性,减少操作的创伤性,缩短手术时间,确保脑内动脉瘤得到充分栓塞,避免过度栓塞或栓塞材料移位而影响治疗效果[9]。本研究将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应用于颅脑动脉瘤治疗中,发现介入栓塞治疗患者阻断颅内动脉瘤时及术后3d时的脑组织血流量低于开颅夹闭手术患者,表明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可有效减轻脑组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冲击,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分析原因为,以往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的治疗原理是在介入射线引导下,将栓塞材料经颈动脉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从血管腔内将动脉瘤排出血液循环外。现如今,新材料发展快速,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已从过去的血管栓塞理念发展至血管重建理念,通过塑形血管,改变血流动力学,逐渐消除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0]。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主要将弹簧圈经股动脉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阻塞动脉瘤供应血液的血管,降低脑动脉血流量,维持脑组织血流量稳定,从而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11]。

此外,本研究对颅脑动脉瘤患者行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的创伤性、安全性分析发现,介入栓塞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手术患者。这表明相比于传统手术,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的创伤性较小,并发症较少。此外,刘虹灵[12]研究报道,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可以减少颅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尽早出院。分析原因为,开颅夹闭手术视野清晰,可以有效阻断载瘤动脉血流,但手术切口较大,创伤性较大,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风险,术后可能会出现脑积水、血管痉挛、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在影像学显示屏观察下精准操作,可减少对周围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只需行股动脉穿刺就能在血管内完成操作,避免对神经组织的牵拉,减少手术创伤性,而且栓塞材料安全、生物相容性较高,故该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本研究还对颅脑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于开颅手术患者,微创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评分较高,提示微创介入手术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分析原因为,微创介入栓塞手术的切口较小,通过血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血管瘤内,完全填塞血管内腔,有效减缓和阻断血流,降低血流量及出血风险,同时避免手术操作对神经组织的损伤,减少脑积水、脑水肿、颅内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13]。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降低脑动脉血流量,安全性好,还可减少疾病对颅脑动脉瘤患者躯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流量开颅脑组织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