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

2024-03-24 08:18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150001徐建行
新农村(浙江) 2024年3期
关键词:村校农村发展

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150001) 徐建行

近年来,“村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村校合作”机制的创新、合作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各方发挥的作用仍不明确,值得研究和探讨。

1.村校合作的现实困境

(1)联系不顺畅,思想消极被动 村校合作的前提是双方都有共同的意愿。从高校角度看,要有相关专业的领导、教师或学生团体有和乡村合作的意愿,亦或是中央、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校联系乡村。目前看,学校联系乡村的主动性不强,主要是学校考虑自身建设的多,希望能和比自己更强的组织合作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而使学校更具竞争力;教师做科研的多,与科研院所合作较多;学生要完成自身的学业,难以从自身的角度完成合作。基于此,如果政府、学校无相应政策,如体现业绩、教学绩效、实践加分等,那么学校在村校合作这一选择上就更少。

从乡村角度看,村两委的年龄普遍较大,且文化知识和创新意识较弱,经验主义较严重,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招法不多。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多数干部习惯于保持当下,只要不后退就行,这样的心理极大影响了村的发展,也使村校合作被扼杀在摇篮中。此外,直接沟通到村需要上级单位(乡镇、街道)的支持,才能推动村校合作的执行。

(2)研究不深入,服务粗不聚焦 高校在村校合作过程中,到村调研做得不深,制定方案时,结合村情合作少,开展活动流于形式,内容不聚焦,降低了村校合作的效果。农村干部群众受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对村校合作这种模式及振兴乡村的路径,了解得少、知道得浅,亟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挖掘和培养农村本土人才,鼓励青年人返乡就业。

(3)机制不健全,输血不造血 村校合作是探索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尚未有成熟的机制。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受到各省政策、学校学科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因素影响,帮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开展通识可用的村校合作路径研究不够。农村地广面大,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创建通识可用的村校合作模式难度较大。一些高校在帮扶上为见效快,有的“把钱花在贴一贴、刷一刷、画一画上”,不愿下“绣花”功夫;有的直接给钱给物,输血不造血,为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对村校合作模式研究探索少。

2.村校合作的价值原则

(1)符合国策 坚持把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校合作的根本保证,通过村校合作加强高校、农村建设。对农村来说,一切合作内容都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原则,即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高校来说,坚持党管高校,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出发,围绕乡村发展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因村制宜,大力培养农村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工作。不搞“形象工程”,将助力乡村振兴体现在全方面各环节。

(2)相互促进 坚持把农村和高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村校合作的根本目标。科学设定合作规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又符合双方自身发展建设。对农村来说,着重促进学校建设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相关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提升学用结合能力,自身应注重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发展,特别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校来说,重点为农村培养和提供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第一大职能,是高校的优势所在。结合高校自身建设,对农村产业、环境、治理等进行帮扶,突出学校特色。如,农业学科强就重点帮扶农业;环境学科强就重点帮扶生态发展等。自身应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专业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开放共享 坚持把高校、农村开放共享作为村校合作基本途径,开展多领域的合作。加强农村干部群众与高校帮扶队伍沟通交流,农村可提供农业生产活动的全部内容、实践平台、农业科研基地、农村学校等;高校具有快速聚集兴办项目所需的各种要素的能力,能够提供农村需要的众多生产要素。要科学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争取双方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3.村校合作的机制创新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村为主体,高校、市场广泛参与的“村校合作”多元治理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政府在规划、协调、战略引导和政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一要推动机制创新。在乡村振兴整体战略布局下,加强村校合作的组织实施,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牵头抓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推动村校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明确高校帮扶的重点内容、具体做法,帮助解决村校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对村校合作成效显著的双方给予表扬。

二要加快“手拉手”速度。要通过省市县乡村层层传达村校合作精神,同时通过有关部门联系高校,使高校和农村能够迅速对接,尽早“手拉手”,实现村校合作。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要加强对村校合作情况的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村校合作中的好做法,为进一步加强指导提供参考。

(2)以农村为主体 农村是村校合作的最大受益主体。要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着重解决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增强主体意识。村校合作的根本就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各方面发展。村两委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增强主体意识,聚焦村的优势特点及改善村的痛点难点,使村校合作服务做到以村为主、为村所用。同时,要清楚农民是最大的受益群体,通过宣传让农民理解村校合作的本质是从各方面让农村变得更好,引导农民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激发起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

二是提升合作积极性。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推动村校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干部的积极性,农村干部要想带动村子发展,要有渴望得到帮助的充足动力,广泛联系各种资源,表现出希望得到帮扶的积极性。干部推动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会感染身边的村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提升。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任何一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农村应重点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鼓励青年人特别是外出务工的青年人返乡就业,以家乡情怀留人、以农村事业用人、以真挚感情化人,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氛围,为建设农村家园的青年才俊提供平台,优化服务保障。

(3)以高校为抓手 一是以“专”促“产”。通过高校农林等学科优势,打破农村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新知识、发展新农业、助力新业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帮助农副产品推广。通过制定营销方案、产品设计方案,互联网平台直播带货等,打开销售渠道,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收。

二是以“教”育“才”。高校是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集中地。要精准对接乡村产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为村培养、输送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人才;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三是以“文”化“人”。发挥学校艺术相关专业优势特长,开展具有村情特色、彰显乡村文化的艺术活动。如,可通过宣传标语、艺术墙绘等,为乡村文化进行宣传;可通过艺术美育课程、文艺演出等,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素养。组织开展村史等调研,帮助农村追本溯源,打造特色乡村品牌。

(4)市场广泛参与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以损害乡村发展中的市场机制和要素为代价来推进乡村振兴。市场的加入为村校合作添了“一把火”,弥补了合作过程中缺少的要素,从而推动村校合作更加有效。企业加入到村校合作,形成乡村振兴的产业联盟,打造以互推互助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平台,建立多赢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学校人才优势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村校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当前村校低效率数学课堂的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深入推进农村村校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加强村校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