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仔
相信你一定想过:如果全中国每人给我一元钱,我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了。
白日做梦想想就好了,但其实里面蕴藏着一种商业化思维——众筹。比起让大家白给自己一元钱,或许当你拿出有意思的商业企划,就可能做到有人愿意为你的想法掏钱。
一元钱就可能成就梦想
众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刚刚诞生就有了艺术气质。
那时候,艺术家们普遍过得很穷。《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写下皇皇巨著后,便在贫困潦倒中死去。画家梵高终身接受着弟弟的接济。
莫扎特、贝多芬搞创作,没有资金,便会去找一些订购者提供支持。作为回报,订购者会得到他们的签名乐谱。这便是早期的众筹,那时的投资人几乎都是贵族。
现代众筹起源于美国。有人想在底特律建机械战警雕像,有籍籍无名的乐队想出版新专辑,也有战地记者想前往前线采访,他们在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都得到了实现。“投资人”不再是贵族,可能是喜欢机械战警的“同好”,可能是敬佩战地记者的普通人。相信你还不陌生另一种情形——我们为某个事项投资,不求回报。有人发起众筹说家人生病,急需钱做手术;NGO组织发起众筹为山区儿童改善饮食。因为同情弱者,我们选择献上爱心。
你是羊群里的一只羊吗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遥远的土耳其东部一个山地上,牧民正在放牧1500只绵羊。羊群在悬崖边吃草,其中一只羊不知何故,突然跳下悬崖,其余绵羊不明就里地集体跟进。最终近500只羊坠崖而亡。
放眼望去,人群有时候也像羊群,都有从众心理。大家都那样,我也应该那样,或者我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太另类,这就是羊群效应。
于是有的众筹人利用这种心理,为了让自己的项目看起来受欢迎,自行向筹集资金的池子放一笔钱,虽然这笔钱远没达到筹集的目标数,却足以影响一部分人跟风买进。大家都在买,我怎么能掉队呢?
其实,因为信息不对等,作为众筹“投资人”的我们,在選择为一个项目花钱时,可能并不真切地了解发起人,还可能遭遇欺诈风险。以工艺品为例,我们在众筹网站上看到设计图,却并不能保证收到的实物能够和我们想象的一致。如果不一致,除了直呼上当,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因为从众心理,我们还可能会有不必要的开支。B站上,一款玩具众筹18天,筹集资金超过1000万,直到众筹结束,成交了25万件单品,累计金额超过1390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菜狗”——一只白菜包裹的柴犬。菜狗似乎很流行,大家都有,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件?可是,你真的需要吗?
粉丝经济与众筹
如果你是追星族,喜欢看选秀节目,你一定熟悉饭圈“打投”。
练习生通过节目展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练习、自己的成长,让你和他形成情感链接,你看着他挥洒汗水、飞速成长,面临“如果我不支持他,他就可能被淘汰”的风险。你便会选择为偶像“撑腰”,让他们的努力不白费,最终能够出道成为明星。这就是粉丝经济。当你和偶像形成情感链接,你就会愿意为他们掏钱。因为你们建立起了信任感。
众筹也一样。要想筹集资金,首先需要和“投资人”建立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可能取决于你的身份、你的方案,或者你的互动与情感……《流浪地球2》周边产品开发,在短短8天时间里,筹集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因为电影太火爆,让我们对片中的一切都太熟悉,参与众筹者都投射了自己观影时的感受。
总的来说,众筹是一种很独特的商业思维,它可以让我们的梦想通过大众媒介被更多人看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人的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晗晗//摘自《课堂内外·少年大学》2023年第11期,
本刊有删节,摄图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