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圆
如果你读过很多书,依然不能更好地生活,依然无法在躁动、迷茫、无助甚至是绝望时给自己做一次简单的心理按摩,不妨试着给我们写一封信说说。我们很乐意踏遍古今中外为你找到属于你的心灵智者。
秘密树洞:597516737@qq.com
一个十几岁的人说自己有一部千疮百孔的个人史,会不会太夸张?然而生活在我生命中写下的,好像就只有风雨,几乎没有一笔是在描绘阳光。从小失去母亲,小学六年一直是“角落里那个不说话的小男孩”,初中拼命学习却依然没办法成为中等生。一路走来,仿佛就是在一步步失去,失去快乐,失去温暖,失去盼望,失去信心。我害怕哪一天回头,发现连自己都已失去。
“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王小波的杂文集《思维的乐趣》里的诸多经典语句,让人看到了这个有着“黑色幽默”皮囊的男人智慧的一面。予人心灵指引是一种悲悯,不过王小波并不同情陷于痛苦的人。他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很伤人,但也道出了真相。当我们笃定地认为自己被命运针对,并且抚触着伤口无限自怜时,其实我们已经被打败了。
我是高考落榜后尝试着回忆人生的。小学时,我想成为闪闪发光的人,努力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初中时,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最终考上了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上了高中后,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一次次无功而返之后,发现“躺平”原来比拼命地学要舒服得多……结果,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都躺在家里疗伤。很讽刺,我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可能,你最终只能变成你当初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因为当你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能过那样的生活的时候,你并不是在反抗,你只是恐惧。你知道那种生活对你来说是最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女作家笛安显然有着极其出色的人性洞察力。特别是对于青春,以及青春的我们,她就像一个身怀神秘绝技的窥探者,总能把人与事看得明明白白,然后一语中的地写出真相,写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年少时,我们活在理想中,走在向往里,有想要成为的模样,有讨厌甚至鄙视的大人。但是,太多的人最终成了“最讨厌的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没有吃下那些曾经以为能吃下的苦,没有跨过那些曾经以为一定能跨过去的山海吧!
我不知道有些人怎么会拥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总是有使不完的劲,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攀登目标。而我是一个无争无为的人,信奉“过得去就行”的生活哲学。更可怕的是,我做事缺乏目的性,更别谈目标和理想了。老师让我们写理想中的大学,我很茫然,是真不知道。难道不应该顺其自然吗?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的主人公雅娜,出身破落贵族,少女时代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然后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老去。作家旨在告诉我们 :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坏。然而,的确有这么一类人,无所谓好坏,甚至丧失了对好与坏的感知能力。他们无欲无求,對待事情最积极的态度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前提难道不应该是尽力而为吗?生活非童话,但得像童话,应该不停地有代表希望的彩色泡泡冒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