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联鑫
来到湖北郧县南化塘镇玉皇山上,我双手抚摸着一棵树身有着弹孔的古树,眼前立马浮现激烈的战斗场面,飞机轰鸣,枪炮轰响。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却又毫不违和,这大抵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出现感应吧。
这还得从1946年中原突围的主战场说起。
那天,天气闷热,硝烟四起,炮火的焦味弥漫在山野中,地上的根根小草仿佛也有了任务目标,警觉地立于风中,时刻准备冲上前去夺下敌方阵地。新四军身处玉皇山下,山沟对面的黄家堡。黄家堡的横断山梁有两千多米长,远看似一根随时会断裂的细绳,因此,黄家堡易守难攻。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地布兵,好似一条盘踞在山间的长蛇,紧紧地锁住了新四军的去路。此时的新四军仿佛是被箍死的水桶,是困守汪洋大海的一叶孤舟。
指挥官李先念决定从黄家堡突围,中原突围战,自此打响。
新四军要突围,就必须攻克前方的山梁,需先下到沟底再往山上发起进攻。战士们冲向山沟,敌人先进的武器张牙舞爪,子弹如暴风雨般射出。新四军冲在最前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身后却没有一人退缩。指导员肚子上中了枪,血流出来,摁住继续冲;营长头部受伤,却端着机枪继续冲……倒下的战士,他们淌血的伤口来不及处理,挣扎着站起,拼尽全力,争分夺秒地攻入敌人的阵地。
攻上山梁才是最难最硬的仗。
陡峭的山梁挺立在大地上,被国民党部队的淫威挟持着。战士们义薄云天,视死如归,前仆后繼,硬是用枪托挖出一个个坎子,一点一点往上爬,一寸一寸靠近敌人的阵地。有的战士身轻如燕,爬上大树,以树作掩护,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一排排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中炸开了花,一声声号角吹响了胜利的序曲。即使敌人的增援部队赶来,也抵挡不了新四军胜利的脚步。
英雄的热血汇聚成河,与历史的长轴交汇。他们将战争和苦难写在了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解放史上;而英雄们臂膀上枕着的,是新中国的安定与繁荣,是千千万万百姓的幸福与安康。
仰望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向历史的纵深望去,英烈倒下的身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
【湖北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有三个优点:一是情感真实自然,作者由现实转入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又回到现实,完成了讴歌英雄、赞美时代的情感升华;二是叙事详略得当,通过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三是语言准确、生动,长短句错落有致、灵活多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
(指导老师:张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