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邓 刚,郝天喜
(焦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 焦作,454000)
选取我院2020 年9 月到2023 年9 月收治的60 例骨性II类下颌后缩错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为8~14 岁,平均(10.22±2.7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为8~14 岁,平均(9.87±2.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错颌畸形诊断标准[6],且X线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及高峰期,牙列为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②头影测量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随或不伴上颌前突;③覆盖〉5mm;④中度以下拥挤;⑤均低角;⑥无口腔外伤史、正畸史;⑦家长签署同意书;⑧配合度良好。
排除标准:①牙列缺损;②牙列重度拥挤;③高角;④鼻炎、腺扁肥大等鼻气道阻塞等疾病;⑤合并颌骨囊肿、畸形;⑥合并精神、血液等系统性疾病。
1.3.1 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进行头影测量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于矫治前及矫治后分别拍摄头侧片,并用dolphin 软件进行头影测量,测量指标如下:⑴硬组织指标: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上下齿槽座交角(ANB);下颌平面角(MP-SN);下颌综合长度(Ar-Po),下颌体长度(Gn-Go),下颌升支高度(Ar-Go),上中切牙-SN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交角(L1-Mp)。⑵软组织指标: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鼻唇角。
1.3.2 矫治方法
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上颌粘结天天自锁托槽,排齐整平上牙列,活动平导打开咬合,待咬合打开后粘结下半口托槽,下牙列整平后36-46连扎,配合颌间II类牵引(5/16橡皮圈,ormco),引导下颌向前。观察组:咬合重建,下颌前伸5~8m,前牙垂直打开2mm,利用咬合蜡转移咬合关系上架,若上牙弓狭窄可放置螺旋扩弓器,每月复诊一次(扩弓每天1次或每2天1次,自行用专用钥匙进行加力,每次1/4圈,2周复诊一次),3个月后逐渐调磨垫高度。所有患儿需全天佩戴Twin-Block矫治器。8个月后去除矫治器,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简单排齐整平,精细调整咬合关系。
疗效判定标准[7]:畸形牙齿咬合正常,排列整齐,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错颌畸形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60%为显效;存在少数牙齿咬合不正常情况,倾斜牙扭转牙未完全矫正,但大致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错颌畸形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为30%~60%为有效;咬合关系不正常,且不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错颌畸形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口腔锥形束扫描成像进行检测两组患儿关节窝宽径、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相关参数表达水平。
测量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头影测量指标,上下齿槽座(ANB)角、下齿槽座(SNB)角、上齿槽座(SNA)角、下颌平面角(Mp-SN)、下颌综合长度(Ar-Po)、下颌升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Go-Gn)、上中切牙-SN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鼻唇角。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进行χ²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后观察组矫治时间(15.36±2.51)个月长于对照组(10.52±2.42)个月(P<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关节窝宽径、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关节窝宽径对比无明显差异,关节前间隙减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关节后间隙、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颞下颌关节参数对比(,mm)
表2 颞下颌关节参数对比(,mm)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ANB角、SNB角、SNA角、Mp-SN、Ar-Po、Ar-Go、Go-Gn、U1-SN、L1-Mp、Ls-E、Li-E、鼻唇角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SNB、Mp-SN、Ar-Po、Ar-Go、Go-Gn、鼻唇角均增大,ANB、U1-SN、L1-Mp、Li-E、Ls-E减小,且观察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头影测量结果对比()
表3 头影测量结果对比()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 <0.05。
儿童在替牙期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较高概率会出现牙齿畸形情况,其中下颌后缩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畸形,前牙深覆合、面下1/3垂直高度降低,对患者的咬合关系及颌面部美观有较大的影响[8-9]。因其治疗有时间要求,一般需要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一年到生长发育高峰期治疗效果最好。临床上,有学者认为针对骨性II类下颌后缩病人,功能性矫治器可使髁突在关节窝中向前、向下移位,并使颞下颌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从而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同时改善咬合关系及侧貌[10-11]。Twin-Block矫治器发明于1982年,由CLARK博士发明[12],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导下颌向前的功能性矫治器的代表。儿童替牙期及恒牙早期错畸形矫正方面应用单纯直丝弓矫正技术效果也较好,且操作简单,美观度高。两种技术对于错颌畸形的治疗均具有显著优势[13]。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我院儿童替牙期及恒牙早期错颌畸形患儿分别采取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治疗。最终结果表明,采取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对于儿童替牙期及恒牙早期错颌畸形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直丝弓矫正技术,与Papageorgiou SN等[14]研究相符。还有研究发现[15],采取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改变患者的齿槽和骨骼结构。这主要是因为,Twin-Block矫治器对于颌骨会产生持续本体刺激,进而增加下颌长度,同时摘取方便,舒适度高,患儿佩戴依从性较好,进而提升错颌畸形的矫正效果。另外有研究发现[16],Twin-Block矫治器能够促进髁状突重建,改变关节盘位置,继而促进髁状突前移,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儿关节前间隙减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关节后间隙、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髁突高度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SNB、Mp-SN、Ar-Po、Ar-Go、Go-Gn、鼻唇角均增大,ANB、U1-SN、L1-Mp、Li-E、Ls-E减小,且观察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明,采取Twin-Block矫治器能够更加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同时内收前牙改善患儿面部侧面观。这主要是因为,Twin-Block矫治器通过咬合重建并依靠双斜面垫固定增加下颌迁移力量,同时在上颌矫治器内置入螺旋扩大器,能够更加有效扩大上颌牙弓,解除上牙弓狭窄对下颌向前生长的干扰,发挥出矫正深覆盖和改善面型的积极作用[17-18]。错颌畸形患儿多存在深覆盖情况,垂直向调整对矢状改变具有着红药作用,其治疗关键是能够打开牙颌。Twin-Block矫治器可通过前导下颌启动髁突适应性改建应答,纠正深覆盖,促进颌骨重塑。另外,Twin-Block矫治器能够促进生长状态关节重建,增加高度,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向前、向下,矫正效果显著[19-20]。
最后,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采取win-Block矫治器进行双期矫治比单纯正畸治疗疗程略长,但其治疗效果更加可靠。综上所述,Twin-Block矫治器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双期矫治器与单纯直丝弓矫正技术相比治疗替牙及恒牙早期错畸形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侧貌,可作为儿童替牙期及恒牙早期错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案。但由于本研究数据样本量过少、随访时间较短,且缺乏对于远期并发症的相关分析,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样本量进行持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