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和平中心幼儿园 杨伶俐
江苏省淮安市和平中心幼儿园 杨伶俐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亲近天然,喜爱探索”为目标的引导下,我园开展了各种动植物探索活动。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和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获取观察信息,建构科学经验,总结方案和对策。
“栽培”是幼儿园进行植物探索与研究的一项主要活动方式,幼儿在实际参与栽培的活动中可以得到关于植物生长发育及其与泥土、日照、气候、水分等有关的感性认识,掌握利用不同工具栽培植物的方法,从而感受劳作的艰辛与愉悦。
春种季节来了,通过与大二班幼儿的调查与讨论,我们决定在种植园种植黄瓜和西红柿。在门卫赵爷爷的帮助下,幼儿们学会了翻地、平地、移栽菜苗。为总结栽培经验,移栽了菜苗后,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教师将幼儿移栽菜苗的照片展示在一体机上后问道:“你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幼儿纷纷回答:“我用铲子翻地。”“我用小铁锨将泥块击碎。”“我在菜地里种了黄瓜和西红柿。”“我给它们浇水了。”幼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栽培经历。随后教师请幼儿分工画出移栽菜苗的过程,幼儿画完后分享移栽步骤。在幼儿亲身经历栽培活动后,由教师指导幼儿通过图片互相交流展示栽培场景,然后再以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讲述栽培场景。幼儿从这些游戏中归纳总结出栽培方法,加深了对黄瓜、西红柿需要水分、环境等因素的了解,并培养了全面、规范、简洁表达的意识。
幼儿在探索动植物生长历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有些问题常常难以察觉。通过谈话活动能够帮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分析问题。
一天上午,大一班幼儿拿着尺子在三楼天井里观察自己种植的茨菇,并给茨菇测量“身高”。记录时,大梦把茨菇实际的三片叶子画成了四片,浩浩从养茨菇的瓶口开始量叶茎,并记录了测量结果,教师观察并拍了图片和视频。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在一体机上呈现出大梦养的茨菇照片以及记录下来的表征绘画,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大梦记录的茨菇与教师拍摄的茨菇有什么差别,幼儿找到了“茨菇叶片数量不一样”这个问题。教师问:“那应该如何记录茨菇呢?”幼儿回答:“要用眼睛仔细观察。”“画的要和自己观察到的一样。”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增强了仔细观察、如实记录的实证能力。接着教师又播放了浩浩和皓宇测量茨菇的视频,教师说:“看看浩浩和皓宇的测量视频,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纷纷表示:“浩浩量的这个茨菇不止记录的这么高,瓶子里还有水呢!”“皓宇量得对,尺子要紧贴养茨菇的瓶底开始量。”
在动植物研究项目中,大班幼儿开始学习利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利用谈话活动集体比较观察记录的动植物。这样幼儿可以清楚地看到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等,最终形成有根据的理解与判断。
在饲养金鱼的过程中,值日生每天都会对金鱼换水、晒太阳的情况做好记录。秋冬时节,随着气温逐步下降,金鱼的摄食量也逐渐减少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气温的关系。如何诱导幼儿发现这一关系呢?教师和幼儿一起谈话,引导幼儿对比自己记录的金鱼喂养记录:11月,金鱼每天吃8粒鱼食;12月15日,吃了5颗;16日、17日没有吃;18日,又吃了2颗;19日、20日,没有吃;21日,吃了2颗;22日,吃了1颗;24日、25日没有吃;26日、27日,每天吃了1颗;28日至31日,没有吃。幼儿经过统计观察记录表上的数据,发现到了十一月,金鱼摄取食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了,而且五条金鱼最近都已经不进食了。幼儿问:“老师,金鱼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怎么回事呢?”教师说:“是啊,怎么回事呢?你们喂的食物和以前一样吗?”幼儿说:“一样,我们喂的都是鱼食。”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观看照片:“看看十一月份你们穿的什么衣裳?”幼儿回答:“有的穿的是毛衣,有的穿的是衬衣和外套。”教师又问:“现在呢?”幼儿说:“大棉袄。”教师追问:“为什么穿棉袄?”大宇说:“因为天气变冷了呀,不穿会被冻感冒的。”一菲说:“老师,是不是天变冷了,金鱼要冬眠了?”老师趁机说:“对,现在是冬天了,很多动物会冬眠……”
幼儿平时在照顾金鱼和在喂食记录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小金鱼摄食量逐渐减少的变化,在翻阅喂食记录、讨论小金鱼摄食量变化的话题后,幼儿清楚认识到了秋季过后气候转凉,小金鱼食物量下降的特点——从比较分析前后记录的情况中得出了“天气太冷了,小金鱼不想吃,也不想动了”的结论。
在研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策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任务,对研究方法、策略的掌握也离不开反思、归纳与升华。只要幼儿对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深刻,教师就要适时和幼儿交流,引导幼儿说出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总结有益的办法和对策。
在一开始研究西红柿苗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观察记录的西红柿苗常常并非同一株,通过商议,幼儿决定让每个人都认领一株西红柿苗,并当做自己唯一的观察对象。于是,幼儿就试用了各种标记的办法:为自己认领的西红柿苗系绳,在聚乙烯塑料袋中剪一个洞套到西红柿苗头上等。但在第一次做记号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问题:由于麻绳系得不好,塑料袋的标记被狂风刮走……针对存在的不足,幼儿在商议后做出了及时调整。
随后,教师组织幼儿探讨前后两次给西红柿苗做标记的经历。老师说:“第一次你用什么方法给西红柿苗做标记?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第二次你又是怎么给西红柿苗做的标记?解决第一次的问题了吗?”美萱说:“我现在用的是木夹子。第一次用的是铁夹子,结果发现铁夹子把西红柿苗的叶片都夹烂了。第二次我请雅楠帮忙,她帮我换成了小小的木夹子。”教师追问道:“你是怎么做的?雅楠是怎么做的?”美萱回答:“我把西红柿苗的叶子翻开后,雅楠用木头夹子夹在西红柿苗的根上。”教师曾指导过幼儿反思问题的策略:“上次用铁夹子夹叶片,却夹坏了西红柿苗的叶片,而这次又更换了木夹,同时还夹在了西红柿苗的根部,你可以改变装夹子的材料和部位,从而找出能标记好西红柿苗又不影响西红柿苗生长的办法。如果下次再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美萱说:“我会请好朋友来帮忙!”天宇说:“我第一次是用扭扭棒做的标记,两边都有叶子套不上去。第二次我用的还是扭扭棒,但是从下面往上套,扭一下就好了。”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天宇说:“我是回来后与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共同商量后知道的,下次再遇到难题,我会邀请小伴们来共同商量。”在和同伴们讨论为西红柿苗做标记的过程中,幼儿不但明晰了解决方法,还获得了与伙伴协作、相互讨论、倾听意见等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通过反思分析自我解决的步骤,建立解决的策略性意识,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总而言之,我们要按照《指南》的基本目标,针对动植物生命成长的阶段性变化,针对幼儿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经验,指导幼儿通过谈话活动来综合思考探索过程,从而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找到现象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根据的理解和结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育幼儿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