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新城实验幼儿园 管洪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是我们的指导原则。为了秉承陶行知精神,我们尝试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资源融入幼儿游戏环境,追随幼儿兴趣需要,联系幼儿生活经验,从而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喜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自然总是有无尽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一旦有自然界的生物闯进了他们的生活,便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
相遇·初见 一天午饭后,幼儿们正坐在走廊里阅读,突然,梓墨兴奋地大声喊:“老师快来,这里有只螳螂!”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螳螂悄悄藏在了墙角,一时间吸引了所有幼儿的注意力。看到幼儿们这么激动,我便找了一个透明盒子,把螳螂捉了进去,然后将其放在了科学区。幼儿们时不时就会去查看一下,一整天都在围着这只意外闯入的“小客人”叽叽喳喳地观察和讨论。
相识·初探 经过对螳螂的观察,幼儿发现“螳螂是绿色的,它有两把长长的大刀。”“这个螳螂身体好长呀、细细的。”“螳螂的头是三角形的,眼睛很大!”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螳螂的腿那么长,它会不会跑出来啊?”“螳螂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手好锋利啊,会不会划破我的手呢?”“螳螂吃什么呀?它一直在这个盒子里,怎么吃东西?”……幼儿调查和研究以后了解了螳螂的秘密——螳螂的食物是蟋蟀;螳螂捕食的速度很快;螳螂有公的和母的;螳螂只捕食活的小虫子。
图1.初见螳螂
图2.初探螳螂
相知·初学 招待了一周“小客人”后,幼儿对螳螂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此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绘本故事《螳螂的日记》寻找答案。绘本里那个头戴斗笠、身穿红斗篷、脚着功夫靴的“螳螂侠客”愈发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认识了“中华大刀螳螂”,知道了螳螂妈妈为什么吃掉螳螂爸爸……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螳螂的知识,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表,邀请爸爸妈妈帮助孩子们一起探索螳螂之谜。
结合绘本中“螳螂妈妈”和“螳螂爸爸”的角色,我们进一步开展了科学活动“公螳螂和母螳螂”以及综合活动“螳螂为什么会死”。在绘本的最后一页,孩子们对螳螂的“兄弟姐妹”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兰花螳螂,为此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螳螂的种类”,通过观察图片、视频以及讨论,幼儿对于特殊螳螂的名称、特征、习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兰花螳螂、金属螳螂、枯叶螳螂等,甚至在放学后还会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到螳螂主题墙前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不同品种和习性的螳螂知识。
除了“小客人”螳螂,还有雨后小山坡上冒出的蘑菇,以及藏在草丛里的蜗牛,这些生活中常被成人忽视的“活资源”却逃不过幼儿的双眼。得益于他们的探索、兴趣、追寻与研究,无论是螳螂、蘑菇还是蜗牛,这些“活资源”得以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教育”。由此,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渗透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整个大自然皆为教育场。
生活资源无处不在,为了让幼儿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在教室设立了放置搜集各类物品的区域,鼓励幼儿去发现并整理生活中可用于创意创作的各种材料,促使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人,为自己的游戏贡献力量。
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收集经验后,我们观察发现其游戏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像之前停留在简单制作上,而是利用多样化的材料,展开各种不同的游戏,他们的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明显提升,思维方式也逐渐拓宽。
例如,在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幼儿对投放的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非常感兴趣,他们自发地在各自喜欢的区域进行探究。在科学区,三五个小朋友为了了解不同材质的特征,如松软和坚硬,他们在幼儿园和班级的收集箱里找来了一些毛线堆、石头堆、布堆、纸条堆等,接着用玻璃球、塑料球进行实验和记录,观察小球丢在不同堆里的反应和弹性。在美工区,爱好手工的女孩们对绘本中母鸡走过的几个场景产生了兴趣,于是她们找来之前收集的玩具盒当底板,从幼儿园一号农场找来了稻草当干草堆,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制作磨坊,用冰棍棒粘成一排做成篱笆,将杯托做成蜜蜂房。这些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在女孩们的巧手下变成了“真的场景”。和爱手工的女孩子相比,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们则更喜欢狐狸的陷阱。在饭后散步时,几个男孩子想在鸭窝里搭建陷阱,便立即去拿梯子、架子开始搭建。他们利用鸭窝的地形和圈起的圆形网,以及架子、轮胎、油桶等材料搭起了升级版陷阱。除了模仿书中母鸡和狐狸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穿过篱笆、越过干草堆等场景,他们还自创了跨过、爬过、跳过、滚过、跑过等方式,并且和同伴玩起了“请你和我这样做”的游戏,母鸡做动作,狐狸跟着学。这段散步时光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图3.湿沙土楼
图4.砖块土楼
又如,在主题活动“中国建筑”中,幼儿们对绘本中的中国建筑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对福建土楼尤为好奇。在美工区,他们画土楼,在室内和户外的建构区搭建土楼。一天,在户外湿沙区,翌博看到沙池里的砖头后,居然想出用砖头在沙池里垒土楼!在翌博的召唤下,多名男孩子纷纷加入垒土楼的队伍中。他们先用12块砖头垒了土楼的底部,然而发现砖头数量不够垒成一个完整的土楼,于是他们将土楼缩小,尝试用6块砖垒底部,然后在第一层砖头上覆盖湿沙(将这称为水泥),再垒第二层,接着在第二层砖头上继续铺湿沙,垒第三层……因为砖头数量有限,他们只垒起了三层的福建土楼。旁边小朋友看到他们的土楼后,也开始在沙池里用沙捏出了一层楼高的土楼,并将挖出来的鹅卵石放进土楼里当窗户。只要有兴趣和喜欢,任何地方、任何材料都能成为幼儿的游戏素材。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游戏方式,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互动,通过与各类材料的有效接触,自主进行着游戏,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同时,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表征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是一块培育“种子”的优质良田,我们要善于发现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关注生活中的“活教材”,为幼儿呈现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素材,创设参观、感受、观察、思考、模仿、操作等多元活动场所,从而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元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实现健康主动的发展。而我们则陪伴幼儿回归本真,让生命焕发生机,将教育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