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娇 朱 琳 李元霞
2018 年,中国财政部印发《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财会〔2018〕12 号),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至2022 年财政部印发《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财会〔2022〕3 号),整整历时五年时间,完成了我国150 个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储备的建设和培养。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充分考虑了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
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是指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以及处理会计事务时,以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为基础,其目的是不同国家之间在会计方面尽量做到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原则和会计处理程序、方法来处理和报告企业的经济业务。 用全世界统一的专业会计语言将企业的日常经济事项进行本土化“翻译”,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快,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也越来越普遍,因此,也越来越需要一套全球通用的会计语言,实现会计领域的国际趋同和等效。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也在积极推进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73 年6 月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 迄今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发布了41 项国际会计准则和一系列 “征求意见稿”, 日益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会计界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认可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更加强调了中国的国际趋同和等效战略。2013 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 年中国主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十九大提出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战略目标,并采用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对内实现“中国梦”,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共同营造有利于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国际会计治理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国在会计领域也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不断推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和等效,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革调整的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 实务界和理论界的观点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就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二, 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与国际接轨;其三,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包括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与国际接轨;其四,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包括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惯例、执业会计惯例、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会计事务处理方法以及在国际范围内从事会计相关活动等很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因此,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其五,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会计思想、 管理方法、 技术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虽然关于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的内涵和外延范围不一,但本文认为,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和指南; 会计法规是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 其中就包括了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 会计准则中也包括了会计政策的内容; 会计实务则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 会计惯例是未经有关的权威会计团体和会计管理机构纳入正式文件予以公布, 但在实践中证明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 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从会计准则的演变历史来看, 任何一个准则的拟定和修订都是源于真实经济生活中的大量会计实践和理论界关于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会计准则中的任何一项条款又会对会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对会计理论的探索、新会计方法的提出、会计问题的研究、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 相关会计法规和审计法规等多方面产生连锁的影响。 所以,上述关于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的说法可以合并为第一个观点,即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就是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 就是最终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来实现会计的国际化, 能全方面地有效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
在中国, 会计趋同和等效是指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 中国财政部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时间内,积极推进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进程。 1998 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此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2005 年,中国确定了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唯一主要规范, 明确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中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唯一基础。 2016 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国际综合报告(IIR)框架制定,不断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规范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会计改革重要任务。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中提出将“会计准则趋同和审计监管合作” 作为金砖国家财经合作的重要内容。 截止到2023 年,中国财政部一共发布并实施了一项基本准则和42 项具体准则,其中部分准则进行了多轮修订, 修订的进度也与国际准则同步。 这些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逐渐统一和规范了中国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 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对社会公众及投资者利益的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认可度,不仅为我国“一带一路” 战略下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抓手与突破点,也为我国参与其他国际经济规则治理,扩大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事务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提供了支持。
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二是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
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监管能力、财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质量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前景, 即实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会计准则趋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会计准则一体化,制定和执行一套高质量、易理解、具有强制性的全球通行的会计准则,保护公众利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支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进步的象征,是会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符合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将会有效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财政部从2005 年就开始着手修订一系列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38 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主动表示,与国际趋同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目标之一,以实现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的企业应生成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相同的财务报表, 从而成为除2005 年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欧盟国家、 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国外之后第一个采取改革措施和具体步骤,从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中国会计国际趋同。 2010 年4 月,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修订现有准则、制定新准则、颁布应用指南、解释、培训资料,以国际趋同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2014 年后新颁布的中国会计准则几乎吸收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的披露要求。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以下三方面特征:首先,会计具体准则的趋同,如2018 年底对租赁准则进行修订,也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实现《路线图》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次,会计准则体系结构的趋同,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最后,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中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上的趋同,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法律等特殊环境有关的文字和结构上的差异,如安全生产费和维简费、 住房改革导致的损失、职工奖励和福利基金等,其中不少差异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中国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中逐步消除了。 事实上,国际准则在制定普遍接受的技术标准时也是不断探索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寻找共同点,尽量缩小和消除差异。也就是说,国际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国际范围看,任何两个会计准则之间都不可能实现完全趋同,只能尽量“求同”,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不断趋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 世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监管能力、财务信息编制者和使用者质量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欧盟委员会对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的定义是“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比,能够让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前景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判断和决策” 。 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能提高国际资本市场效率,降低由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增加的潜在决策风险,节约交易成本。 当然,会计准则国际等效不能只考虑会计专业技术标准方面的融合,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就是要实现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的企业生成的财务报表与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相同。 2007 年和2012 年,中国财政部分别与香港和欧盟委员会签署准则等效声明。现在,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上市,无须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转换,只需要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调整,因此大大减少了因调节财务报表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2022 年9 月, 财政部与香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香港会计师公会——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认可了中国财政部制定发布的部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等与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为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赞赏。
中国从2007 年开始实施全套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 并从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者逐步成为制定国际准则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推动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很多G20 国家)快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努力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公认的全球统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取得巨大成果。 但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规模、所有权结构和经营结构都存在很多特殊性。 如果不顾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国企业的特殊性, 一味地追求趋同和等效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负面结果。
很多与国际准则差异的消除是中国准则制定和监管机构长期努力的结果,如保险、银行、采掘等行业的准则差异已经大大消除。 中国通过努力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发声, 在国际会计准则考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如关联方披露、 以非现金资产出资成立股份公司时资产评估差异的会计处理等。 然而,尽管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很大程度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上的内容,但没有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就是说,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客观差异, 如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的披露、某些政府补助项目的核算等。
为此,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准则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密切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的研究动向, 增加国际会计组织及国际准则制定过程的参与力度, 尽可能及时代表中国或发展中国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诉求,避免出现重大的准则差异。2005 年之前, 只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咨询委员会中有中国代表;2005 开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有了中国代表;2010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解释委员会任用了中国代表;2011 年,中国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成立的会计准则咨询论坛的创始成员。 近年来,中国会计界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组和专家组,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基金会的监督委员会, 履行中国责任,兑现中国承诺,中国还成为很多国际会计组织最大的捐款者之一。 这些举措, 都有助于表达中国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中国的关注,帮助中国利益相关者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 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的接受程度, 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
资本市场为会计准则运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 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有效规范反过来又能积极引导经济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经验相对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更加强调国际趋同和等效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目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 可以预见,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加深,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这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提高,信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比性等有待加强。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 帮助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 为了确保投资者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财政部、中国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其他监管机构每年都会在年报和半年报披露之前发布预警,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这也更进一步要求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能够与国际进行接轨, 从而提升中外会计信息的相互等效。
在推进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发展过程中, 除了积极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监管力度和信息的透明度外,中国还应积极进行区域和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国际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大监管力度,协调和解决多边债务。 例如,2009 年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对亚洲和大洋洲各国在会计领域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区域会计合作组织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主导国际会计体系的传统,而且促进了亚洲大洋洲国家的整体会计水平,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人才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当前,虽然中国会计从业人员比较多,但高水平、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还非常缺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的进一步发展。 如上文所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为此,中国政府把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列出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其中包括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也将培养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作为中国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并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18 年财政部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18 年度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工财函〔2018〕123 号)文件要求,通过正式申报、资料评阅、选拔笔试、面试、审定人选、公示和公布等严格的环节,前后经过半年时间, 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第一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30 名,计划五年内形成150 人规模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库。 财政部十分重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专门制定了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服务大局、内外兼顾、培用结合、统筹协调”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开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娴熟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队伍。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库中遴选合适人选,作为中国代表推荐到国际会计组织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任职或兼职,或者作为我国会计合作与交流常设机制的顾问或专家在国际研讨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专业意见。 此外,中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从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中选拔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 参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有关工作。可以预见,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工作,参与国际会计标准制定,提高中国会计话语权,提高中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影响力,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开放机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专业观点和意见,使国际准则能及时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为更多国家争取利益,发挥会计行业对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助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会计的国际趋同和等效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因此,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及时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研究和合理吸收, 同时辩证看待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问题, 不断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监管体系, 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队伍,为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和等效提供全方位、行之有效的制度环境, 让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中国国情,对其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发挥示范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