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磊 翟美玲 权黎明
1.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天津 301617
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碰撞融合,产生了独具魅力的武术文化。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拳种文化。由于存在地域文化差异,固有“南拳北腿”之称。南拳即“南方拳”,主要流传于我国岭南一带。岭南起初是指南部的中国以及中国五岭的南面,但现在包括广东、广西等地[1]。广东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社会及人文等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2]。由此,南派拳法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体现地方特色的各种拳法。
广东作为岭南武术传播的重要区域,这里形成的南派拳法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名家拳法外,还有工字伏虎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等。洪拳作为广东南拳之首,其发展根源悠久,派系良多[3]。洪拳中的工字伏虎拳、铁线拳法与虎鹤双形拳被人们誉为洪拳“三宝”。工字伏虎拳是广东洪拳中的一种基本拳法,由于其步伐动作有进有退,形似一个“工”字,因此称作工字伏虎拳。工字伏虎拳的手法、桥马和劲法可以为洪拳奠定良好的基础。工字伏虎拳经过长期习练后,能够做到不用站马步而腰马自坚,不需打桩而桥手自劲,为各种基本拳法理论与基本器械的掌握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相关记载较少,目前关于工字伏虎拳的文化大多在广东南拳或洪拳的研究中一带而过。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工字伏虎拳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工字伏虎拳的起源、技法特征、形成因素及价值体系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实地访谈法、文献资料分析法、逻辑式思辨法等研究方法,查阅整理了大量关于工字伏虎拳发展的珍贵历史材料,并通过实地采访考察与调查研究,探讨工字伏虎拳在深圳传承发展的历程脉络与现状。
工字伏虎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相传,工字伏虎拳来源于福建少林寺,后来福建少林寺遭一场火灾而被焚毁,禅宗大师至善很担心此拳遗失,于是在广州海幢寺讲经弘法的时候就把此拳传授给陆阿彩。陆阿彩亦为其首徒,受到了工字伏虎拳的秘传,后来工字伏虎拳又被传授给了黄泰、黄麒英、黄飞鸿等人[4]。随后,黄飞鸿徒弟林世荣将自己师傅擅长的单工拳、双工拳、单弓伏虎拳、双弓伏虎拳揉合编织成工字伏虎拳。1930 年,林世荣在广州开设武馆,晚年远渡香港,成立武馆收弟子并著书,《工字伏虎拳》《铁线举》《虎鹤双形拳》三本是其著作,由此开创了近代广东武术写作的先河,为武术“走出去”做出较为重要和直接的贡献。在我国香港和澳门有不少南拳拳馆,在新加坡、美国以及东欧和东南亚等国家许多地方也有南拳拳馆,它将直接促进整个世界及世界各地区拳术文化的发展。欧洲的部分国家也将洪拳的静力性训练方法作为一种基础练习,如,四平马、二字钳羊马,高脚马等桩步[2]。
工字伏虎拳尽管在动作上有很多来自三展拳和铁线拳,但在技术结构上又与其有所区别。工字伏虎拳不仅在拳法运用上明显区别于三展拳、铁线拳,而且在行动路线、步法与步型上更是形成了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快中有慢、快慢相间的技术风格。此外,工字伏虎拳还在原来的桥法上增添了许多新桥法,如:劈桥、膀桥、架桥、挑桥、横桥、滚桥、截桥、沉桥等。手法上,有虎爪、鹰爪、鹤嘴手、单指等。以上这些技术特点,使得工字伏虎拳在动作上更加灵活,且更具观赏性。
岭南地带多山地和丘陵,使人们必须在山坡田野和狭窄的稻田里工作,拥有强大的腿脚力量才能支撑身体保持平衡,具有下盘稳固,扎大马阔步的特点[5]。工字伏虎拳在套路上,较好地展现了南派拳种对各种技术与技法的要求。在步型上,多以三角马、子午马、四平马、拐步、二字钳羊马为主;在步法上,则更多运用蝴蝶步、三角步、盖步、插步等一些行进间步法,对习练者下肢力量的稳固性及步法间转换的灵活性要求较高。
工字伏虎拳的拳法主要以扎桥手、桥马及内功为根基,尤其是工字伏虎拳在手法、桥马及劲法上的练习,可为其后学习洪拳奠定基础[5]。此外,工字伏虎拳还具有腰马稳健、桥手刚紧、法门紧密、进退有序的特点。工字伏虎拳练习时极为重视腰马部位的运用,俗语说:“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这充分说明了练习腰功的重要性。“马”在南派拳术中即为“桩功”。站桩时要求五指抓地,讲究气沉下腹,即丹田,使腹部肌群参与收缩,沉气实腹,促使臀部肌肉收缩、内敛,以确保桩步更加稳健。“桥”是指人的前臂,即是南派拳术中一种特有的手法。桥法刚劲,即是在练习工字伏虎拳时,桥法要硬,劲力要足。正如言语所说:“手是铜锤脚是马”,即将手臂练得犹如铜锤,进而有效地进行防御与攻击[6]。由于南方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对人体质的影响,使得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高大,故而南派拳术多工于细腻,从而形成以小打大、以巧打拙的特点,讲究近身短打,克敌制胜。关于“法门紧密”的动作说明没有详细的解释,但武术中的“法”指的是对步法、手法、身法等的描述。在工字伏虎拳中即指桥法、桩法之意。例如,在套路中“带马扭身再拉后、右脚一出子午马、前弓后箭双切膀”等技术动作在桥法的变换较多,有膀手、劈桥、挂拳等;在桩步上灵活多变,有进有退,彰显出技术动作的规整性。因此,工字伏虎拳中的“法门紧密”指的是桥法、桩法的练习动作迅速紧密。工字伏虎拳技术结构缜密,步法和桥法灵活多变,动作复杂结合,节奏快而慢,拳法轻灵,使其拳法更具观赏性,整体风格也比传统洪拳轻而灵。[7]
广东东北部和西部有众多的客家人和少数民族,这里多山区或山岭,主要在山岭、坡地或峡谷等地的从事生产活动。在此诞生的武术流派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该区域的客家拳法具有动作范围较短、力量较快等特点,并且注重下盘稳定性。例如:在工字伏虎拳中“再擸蝶掌迫分漏、掌擸连环构弹脚、子午一掌虎尾脚”等技术动作在练习时,桩步的运用则呈现出一些南派拳术少见的弹踢及腾空跳转的动作,而在手法及桥法上的技术表现为技术动作紧密连贯且速度较快,充分体现出该地区客家拳法的技术风格特点。这些技术动作的出现使得工字伏虎拳在演练时更加灵活巧妙。广东中部地区是一片水网交错、沃野肥美的地区,不管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船上捕鱼,都注重五指抓地,阔步扎马,保持身体的平衡,较为注意腿部的稳定性。在套路中“脚开马落四平”技术动作对练习者腰马功力的要求很高,在练习时要求练习者五指抓地、着力于地,身腰沉稳,头颈平正。故门中有言“未学拳头,先学扎马”,腰马乃是南派拳术之根基。这种自然条件对工字伏虎拳的技术招式有着显著影响。
广东地区北临南岭,东北依武夷山,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由于其天然条件较为闭塞,加上古时候的运输条件十分困难,使之成为远离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枢纽。由于广东远离当时政权中心,其政治较为稳定,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因此,其发展空间也比较大,这里也成了北方人躲避战争的去处。四次大范围的移民对广东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冲击。随着人口的迁移,人们把练武防身和保护家园成为他们的需求,“客人多精技击”就是移民迁移的现实反映。
随着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之客家人与原住民生活在同一地区,与本地人口的矛盾十分突出,械斗经常发生,习武成为人们保家护族的生存需要。如,在工字伏虎拳散手技术中“挣脱抱腰拳击头、架臂拧腰鞭拳击头、截腕拨臂拳击面”等技术动作多用于技击实战。“卫家强族”成为人们习武的内在动力,大规模南迁为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做出了直接和重要的贡献。
人类生存的各种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培养人们不同的身体状态特征。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影响较大,南方人在搏击方面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岭南武术采用降低重心,宽马为稳,增强腰马功夫达到腰马一体化,锻炼桥手硬度和技巧达到快速攻击的目的,用呼气的声音激发内在力量,克服自身体形的缺点,追求克敌制胜。工字伏虎拳在技术风格和搏击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长期练习工字伏虎拳可以为铁线拳、虎鹤双形拳等拳法练习打下基础。在长时间的桩功练习后可以提高自身腿部力量,对腿部肌肉的耐久力及稳定性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因此,工字伏虎拳是一项练习下肢力量的拳法。手戴铁环对练习桥功、腕力、掌力等辅助训练也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练习工字伏虎拳时讲究用发声达到内练和外壮。练拳时,式随声发,以气促力,在拳法动作训练时,使机体运动通过呼吸吐纳与发声的相互配合,达到练习内功的效果。长期修炼内功,可使人体的骨骼与肌肉更加健硕。在工字伏虎拳中有很多不同的发声,一般为:喳、哗、竭、嘻、嗨、哇、啲、呵等。
工字伏虎拳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其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由于广东在外华侨比广西、福建等地多,因此,岭南武术以广东南拳较多,加之海上交通便利,所以在香港、澳门及海外传播的拳法多以广东武术拳法派别为主。工字伏虎拳不仅在广东有所发展,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也具有较为广泛文化传播。
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其进攻和防御策略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观赏价值。武术通过不断加工和改进,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例如:在南方民间一些宗教祭祀和娱乐活动常常会有各种传统拳法(如:洪拳、工字伏虎拳、蔡李佛拳等)和舞龙舞狮的表演。武术的武技之美,是通过发挥其身体的运动能力,显现出来的美。民间武术表演深受人们青睐,并成为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所谓的“习武先习德”,武术教育历来重视对“武德”的培养,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尚武者可以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刻苦的学习进行各种武术的训练,强壮体魄,攻防和技击能力日益增强,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品质的具体反映。武德教育要求每个习练武者都有手德、嘴德和社会公德,意思即是在武技较量时,尽量不要以武力伤害他人,不要以言语去伤害别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种对高尚品德情操的培养,能让一个习武者逐渐形成一种为人真诚善良,包容世间万物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