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2024-03-22 08:38赵明凤周大连
教育观察 2024年4期
关键词:江门市江门职业院校

何 波,赵明凤,周大连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2.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职业教育与区域实体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和职能。[1]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2]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在江门从工业立市迈向制造强市、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为江门制造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本文旨在探讨江门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为了解江门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项目组实地走访相关教育部门、各职业院校和部分企业,并查阅上述单位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整理汇总了大量数据,用于支撑本文的相关论述。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22年底,江门市拥有高等职业院校8所(含分校),其中位于蓬江区3所、江海区2所、新会区2所、台山市1所。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江门校区)、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江门职业学院新宁学院、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睦州校区8所学校共有在校生42157人,共开设专业69个。2022年全市高职院校共有毕业生11347人,共有就业(含升学)人数11070人,就业率为97.5%。8所高职院校专业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江门市高等职业院校情况一览表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江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所,其中市直有7所,蓬江区有1所,新会区有2所,台山市有4所,开平市有2所,鹤山市有1所,恩平市有2所。截至2022年底,江门全市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恩平市体育运动学校、江门市荷塘职业技术学校、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及江门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共有在校生2.8万人左右。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有6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3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有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有2所。2022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共有9127人,就业人数有467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51.17%。其中,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为1355人,在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为3505人,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为72.21%,升学人数为406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44.56%。

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精神,先后出台《江门市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一)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江门中等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1年,江门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2.07%,升学率为44.5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率为30.50%,雇主用工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市6所高职院校38.74%的毕业生就业于江门市。其中,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6.30%,人才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江门市高职院校与江门市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8个专业)、订单培养(2572人)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人才精准培育。此外,各职业院校依托江门市侨乡资源优势,服务侨胞侨企,为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管理服务,年均为侨胞侨企提供培训近1000人次。

(二)职业院校依托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转化服务

2022年,江门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及技术交易到款项均实现了新突破。从学校层面来看,江门各职业院校年均社会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000万元。全市6所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总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产教融合取得了较大成效,产教融合体系逐步多元化。校政共建了政协委员学院,搭建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企业家合作互联桥梁。校企共建了科创中心,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各职业院校还协同各大产业园区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等合作。

(三)职业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助力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

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类型教育的特色,大力开展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举措。目前,江门市共有职业培训机构42个,其中蓬江区12个、江海区12个、新会区1个、开平市7个、恩平市5个、鹤山市4个、台山市1个。这些机构共开展各类培训160余项,其中育婴员、家政服务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类培训61项,居家养老照护、家庭保洁、老年人日常康复、电商数据分析等合格证书类培训35项,广式点心制作、员工关系管理、网商运营等专项职业能力类培训28项,UG软件应用、建筑CAD绘图、可编程序控制应用、会计软件应用等实用技术类培训32项,低压电工作业、电工、焊工等上岗证书类培训7项。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江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一)各层次技工人才数量和结构体系尚需优化

一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比较短缺。从江门市2022年的行业需求来看,制造业相关岗位的用人需求占5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供求比为0.82∶1,生产制造有关人员供求比为1∶0.79,这表明职业人才尤其是第一、第二产业相关岗位的供需错配,技术型劳动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二是结构性矛盾凸显。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4、1.16、1.38、1.69、1.75。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26、1.37、1.52,这难以满足江门市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适配度不够

区域职业教育规划布局的核心内涵式布局结构,即院校布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相对接、与地方产业相匹配。但中职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本地产业匹配度不高。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来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是数控技术类、电子与信息技术类、模具制造技术类,存在一定的同质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是财经类、医药卫生类、制造业类、教育类、电子信息类。从产业对应关系来看,江门市职业院校专业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而江门市的海洋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海洋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较为紧缺。同时,作为农业大市,江门市对品牌农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目前,江门市仅有少量中职学校开设了海洋经济相关专业,而高职院校并未开设海洋经济发展与农林牧渔发展等相关专业,难以满足本市海洋经济产业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对一些新兴行业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前瞻性不够、与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协调、职业教育专业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高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一是目前江门市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不多,往往是一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校企合作执行得较好,但其他专业并未涉及。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不足,刚开始合作紧密,但几年后合作项目开始递减,甚至不再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融合度不高。校热企冷,对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多为较低层次的合作,合作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未能全面达成产教融合的共识,企业主体参与职教的内驱力不足。不少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热情,企业招工难和职业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并存。

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可通过建设“五个一”工程,促进江门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内容如下。构建一套独立完整、科学适用的政策体系,培养一支融合职业化与社会化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营造一个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优质服务的人才生态环境,做实一组创新包容、监管适度的校企联动发展工作机制,搭建一个公开透明、集约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健全职教发展政策体系

1.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

根据中央、广东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江门市实际,坚持政府主导、统筹部署,出台江门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供给侧改革工作的中心。借助江门市政府倾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教新城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江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2.实施产教融合创新深化行动

研究制定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与激励办法。积极鼓励全市各高职院校助力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对认定通过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教育附加费抵扣优惠。构建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绩效激励机制,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上浮50%”支持政策。

3.完善激励政策体系

完善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评价机制,将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人才培养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培训服务数量与收益等纳入评价重点,评价结果与职业院校绩效奖励分配挂钩。江门市政府按照各职业院校毕业生留江率的高低权衡下一年度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加大对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认定政策的倾斜力度。

(二)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1.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江门市高职院校、中专、技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校会园企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江门市各大产业园区、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江门技师学院等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政府对开展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和院校按培养人数进行资金补贴,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补贴标准,激励企业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人才专项行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针对紧缺人才实施定向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计划,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

2.分类建设实训基地

围绕江门市“5+N”重点产业链,指导产业链企业与各职业院校联合共同建设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力争在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5大产业链中遴选认定20家以上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业园、创业园,深化产教融合。深度开展红色党建产业链行动,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链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培训课程、教材,助力产业链上企业人才素质提升。

3.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的用人自主权,打通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的通道。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设置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位,对特聘岗位给予资金补助。推动兼职教师管理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支持全市两大省域高水平职业院校对接市重点产业集群,倾力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联合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同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保证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参与企业实践。

4.开展技师研修工作

根据全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每年组织200名技师参加紧缺职业(工种)高级研修班,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方法,着力提升技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技能领军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撑。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利用3年时间举办百名“技能精英”欧洲研修班,组织100名左右骨干企业高级技师赴欧洲学习研修。

(三)构筑良好企业用工环境

1.积极承担职工培训

强化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定向式培训,采取赴企业办班、上门培训等形式,积极承担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职业培训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各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均为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优先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新职业、新技能的培训力度。

2.持续开展“送教进企”

针对企业职工对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学习提升的需求,鼓励职业院校主动面向企业职工采取送教进企业的形式,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教学,切实满足企业职工提高学历层次和自身素质的需要。

3.增加用工政策供给

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合会等政府部门和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搭建用人、用工的桥梁,每年组织不同产业链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召开行业发展大会,对产教融合优秀的企业颁发荣誉证书,充分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与活力。组织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选工作,对通过市级、省级、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定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4.拓宽技能人才引育渠道

深化政校会园企联动引才机制,依托江门职教联合会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中欧园区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园区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技能人才引育工作站”,聘请学校院系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担任中欧园区各基地“引才工作大使”,为园区技能人才招引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鼓励园区企业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联合园区企业搭建技能人才协会。

(四)做实校企联动发展机制

1.制定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市委、市政府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全市各主要行政部门集中研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入行政部门专题调研计划。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有关事项。

2.建立校企常态联系机制

职业院校要建立主要负责人走访企业制度,健全校企紧密、长效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每所高职院校至少要联系100家企业,中职学校至少要联系50家企业,各“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必须依托高水平专业群联系服务至少2家重点企业和1家培育上市企业。

3.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市发展改革、人力社保、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定期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引导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有衔接、有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3]每所职业院校主要面向2—3个产业建设3—6个骨干专业群,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专业与企业深度耦合、联动发展的格局,遴选和建设一批“助企示范专业”。

4.建立人才供需对接制度

强化部门联动、同向发力,建立江门市“中欧合作园区”技能人才工作联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根据中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提质增效的需求制定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发布用工需求信息。江门市职教联合会应建立技能人才师资库,为入库人才在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对接服务。依托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打造技术交流、成果共享的互动平台,构建“政校会园企”技能人才供需联动对接机制。

(五)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

1.合作搭建创新平台

支持职业院校利用高素质专业教师和先进实训实验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一批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工艺技术开发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4],组建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团队,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及技术改造升级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助推产业发展。

2.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

平台实时发布企业近期用工需求、长期招聘计划、人才发展前景等信息,使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为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开发短期用工供求信息掌上应用程序,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保障特殊行业的企业季节性、临时性用工需求。

3.打造人才培养多元载体

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开发区、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增强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适用性。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新型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江门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重点助力“3+2+4”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到2025年,至少建立6个行业指导委员会、5个新型职业教育集团(市级产教融合联盟),校企、校地共建市级特色产业学院7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江率在45%以上。

在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政策的背景下,江门市职业院校急需通过“政校会园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地方急需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江门市江门职业院校
阳光路上歌声扬
——广东省江门市老干部大学校歌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江门市氨氮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应用现状浅析
大白兔奶糖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数据挖掘在江门市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研究分析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