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鲁
多年前笔者写过一首小诗《老磨坊》:“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人们要拆掉那座老磨坊。我们远远地站在墙角,又默默地盖一座在童年的心上。好记起许多冬日的傍晚,妈妈从这里唤我们回家添衣裳;好记起许多贫困的日子,伙伴们在这里围成一圈,分吃着妈妈给我们做的,一方小小的温暖的冬米糖。”
读张晓玲长篇儿童小说新作《水塔再见》时,很自然地想起了这首诗。晓玲笔下的老水塔,和我诗歌里的老磨坊,固然都是各自童年时代里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也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童年风物与记忆符号。当作家把这个真实的存在化作叙事场景之后,与一座老水塔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便不再仅仅具有个人记忆的色彩,而是成为一种带有普世性、足以引起所有读者共鸣和具有永恒意味的文学的内容。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和童年?谁能忘怀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就像傍晚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无论是谁,无论你走得多远,总不会完全走出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那颗心。《水塔再见》是一首动人衷肠的献给童年、故乡与往事的挽歌,也是一阕婉转而深情的、献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恋曲。其中有对童年、亲人和一些终将消逝的故乡风物与屐痕的伤逝与追忆,交织着“无法安慰的哭泣”;也有对生机勃勃、正在发生着沧桑巨变的家乡和未来日子的礼赞与憧憬,那是生生不息、永远闪亮和温暖的万家灯火。
一个名叫周小武的小学四年级男生,在一天傍晚,突然背着一个深蓝色大书包,里面塞着毛巾毯、野餐垫、干脆面和水,独自爬上了他生活的那个小镇的最高的建筑——一座废弃了多年的老水塔。说是“突然”,并不准确,其实他是早就有所规划、有所准备的。
小男孩为什么突然会爬上这座有着三十多米高的水塔呢?他想干什么呢?原来,乡里早就有传言,这里要修建高速公路和跨江大桥,这座水塔,必须炸掉拆除。于是,“一个孩子突然爬上一座即将消失的水塔,仿佛一个人突然登上一座废弃的舞台”,这一异常的举动,顿时揪紧和牵动了整个乡镇人的心……
就这样,小说的故事,围绕着这个小男孩和这座老水塔,剥茧抽丝,往来闪回,徐徐地展开,向读者讲述了周小武的外公、周小武的舅舅和妈妈,还有周小武和他的小伙伴杨大海、葛红豆等三代人的故事,以及每一代人与这方乡土、这处家园千丝万缕、有欢欣也有痛楚,却始终不离不弃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没有弄清楚这座水塔的来历和隐藏在它背后的全部故事之前,在男孩小武心中,这座水塔,“是我外公的塔”,或者说,它就像是外公的化身,是他和外公的两个人的小世界,是见证并收藏着他与外公的血缘联系、深厚亲情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外公第一次带着小武登上水塔顶,让年幼的小武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全景”,看到了那么辽阔和美丽的田野,还有田野尽处的幽蓝色的天际线。“那里有一个未知的世界,藏有无数未知的故事,似乎在等着周小武去探索。”而且在那一刻,这个小小少年,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正在奋勇钻出蛹的蝴蝶一样,“唰的一下,张开了翅膀”。所以,为了守护住他对外公的爱与怀念,为了保护住自己童年的那些快乐和美好的记忆,他必须挺身而出,拿出自己全部的小男子汉的气概,来保护住这座对他来说无比珍贵的老水塔。对他来说,守护水塔,就像挺身而出、守护自己的外公一样,义不容辞,无畏无惧。他这样坚定着自己的信心:“哪怕是全世界的人一起在下面喊他下去,他也不下去。”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和更多人物的出现,一些更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和关于这座水塔的秘密,被一一揭开。这些人物包括小武的舅舅武小军、水管站站长吴勇先、老人院的看门人常大爷,当然还有小武的妈妈武燕子。他们用各自的亲历和讲述,从不同的角度,为周小武“拼接”出了20世纪80年代里,以外公武百寿为代表的那一代人,为了让乡亲们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为建造这座水塔而付出的极其艰苦的努力……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多么复杂。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儿童小说容易陷入的一种平铺直叙的窠臼,而是采取了电影中的闪回、拼接等叙事方式,紧紧围绕着周小武登塔、并且在水塔上意外遇到舅舅这一“事件”作为故事环绕的主线,不断地闪回和拼接,“连通”了许多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与事,又用大量的对话和散文化的生活细节,支撑起了全篇韵味悠长的叙事。
与水塔相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是一个乡镇、一方水土上的奋斗史,也是几代人的童年史,更是作者自己的一段心灵史。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甚至是眷恋的深情,来书写曾经走过自己的童年与生命的那些人、那些事,书写乡村普通劳动者们的温暖人性与生活态度,于散淡的对话和白描般的文字里,刻画出了每个人的个性,也呈现出了家乡一代代普通乡亲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对平凡的现实日常的守望与热爱。从这些故事里,周小武不仅慢慢懂得了外公为守护一方水土,鞠躬尽瘁、不求回报的无私品格。更重要的是,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故事里的美德,也让少年小武一步步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认知的小世界,而渐渐明白了,这座水塔,不是外公一个人的,也不是他周小武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乡镇人的美好回忆;世界上也不是只有他和外公深深地爱着这座水塔,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爱这座水塔,它是一代代人的童年、家园和故乡,是一代代人的美丽乡愁和永远温暖的记忆。
从舅舅和妈妈等人的讲述中,少年小武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都不是永恒的,新的造物取代旧的造物,新的生命取代旧的生命,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生命更替的规律一样。也像是孩子成长的“换牙”,一颗恒牙要生长出来,一定会顶掉一颗乳牙,而且一颗恒牙一定比乳牙更坚固、更有用,这也是生命的规律。妈妈也用自己与外公的亲情故事,告诉周小武:“有些东西,你是死活留不住的。”“妈妈也想把外公留在这个世上,可是,也留不住。……有的东西非常重要,失去的时候痛得想咬住鞋底子,可是,即便是把鞋底子咬穿了,他们也回不来……”
小说写到这些细节时,已经不是简单的在讲新造物取代旧造物的道理了,而是一种真切感人的“生命教育”了。在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中,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终将消失,也应该消失在现实中的那座老水塔,也被赋予了一种生命与美德的传递的意义,它将会以另一种形式,永远矗立在少年小武的心中:“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曾经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地爬到顶端,告诉他,从这里看到的,是最美好的景象。”认识到了这一点,少年对老水塔的终将消失,才得以真正理解和释怀了。他明白了,“外公的塔”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它还将成为明天的幸福之路上的精神坐标,成为一种永远的、温暖和美好的记忆与怀念,留在人们的心中。
羅斯金在《建筑的七盏灯》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带有历史传说或记录着真实事件的老屋旧宅,比所有富丽堂皇却毫无意义的宅第更有考察价值。”《水塔再见》里的老水塔,是一座温暖的、接地气的、有故事的老建筑,文心绵密而温婉的女作家,从一座历经时光风雨的老建筑生发开去,知微见著、以小喻大,让读者看到了一幕幕、一段段旧岁月的真实景象,也清晰地看到了新时代的光风霁月和万家灯火,并且感受到了一种饱满的、涤荡人心的人性的力量,以及生命的温暖、熨帖与坚韧。
“我长大了,家乡也长大了。我长不动了,开始慢慢变老了,家乡却仍然在长大。”这是作者在小说“后记”里的一段话。看似平浅、平静的话语里,却包含着女作家最深沉的乡愁。这段话也让笔者想到冰心老人的几句诗:“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作者系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