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启示*

2024-03-22 11:18:45金灿荣
浙江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一带一带一路

王 鹏 金灿荣

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十年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带动各合作国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规划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得到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而积累的十年海外实践成就,为合作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新启示与新选择。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命题,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它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1版。学术界对“现代化”通行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被称为“早期现代化”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20世纪中叶至今所发生的新一轮现代化,则主要凭借科技革命推动工业社会跃迁到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新能源时代。总体上,现代化国家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另一类则是欧美地区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刺激—反应”模式下开启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2)Lester M. Salamon, “Comparative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World Politics, Vol.23, No.1, 1970, pp.83-103.如果将现代化世界视为一个“中心—边缘”的等级制模型(hierarchy),则美英等成功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显然居于中心,德、意、奥、俄等西方文明圈内部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则居于中心的外沿,土耳其、中国、日本等国更是处在这一等级结构的边缘。(3)罗荣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对于非西方文明圈的国家,巨大的文明异质性使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充满尖锐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现代化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和曲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胜利召开,习近平主席发表《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主旨演讲。他强调:“1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4)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第2版。对此,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予以热烈回应,充分肯定十年来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这一伟大倡议所体现、传达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不仅在国际社会激发热烈回响与呼应,而且用实际行动和成果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启示与新选项。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提出一周年、“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实践十周年之际,我们试图初步浅析两者政策逻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核心特征带入“一带一路”十年实践的历史语境中,分析这五大核心特征是如何启发、指导、引领中国与各合作国因地制宜、“一国一策”地开展务实合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展望下一个“黄金十年”,中国将在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明确定义,其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句话虽然谈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但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仍有启发意义:一是任何国家要有效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必须有一支立足于本国国情、服务于本国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二是有效的现代化进程一定是既能体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基于自身国情,体现自身特色。近代以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追寻现代化道路上遭遇的挫折、走过的弯路都可以为上述历史规律作注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剖析、理清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五大基本特征,不仅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锁钥,同时也是后文探讨“一带一路”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逻辑联系的必要前提。

(一)人口规模巨大

2022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时明确指出:“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5)习近平:《坚守初心共促发展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2版。时至今日,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所实现的现代化,仅仅惠及10亿左右人口。这一数量在全球超过80亿的总人口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即八分之一。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从国家发展的内在机制看,人口规模对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这是因为,人口规模巨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模式和分配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规模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起点、过程和难度。人口既是国家得以形成、维系的基础,又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既是现代化所依靠的资源、手段和“群众基础”,又是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最终服务对象。从创造财富的角度讲,巨大的人口规模如果组织得当,往往能给一国带来充沛的人力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则有可能成为负担,甚至引发危机。从分配财富的角度看,人口规模巨大给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挑战。财富分配不公会削弱政府权威、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现代化夭折。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具体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会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譬如,水资源不足、粮食短缺长期困扰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埃及等南亚和非洲国家。而这些国家在发展经济、奋起直追的道路上,又很容易因庞大的人口数量而遭遇环境制约,譬如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有害物质,也会使当地大量人口时刻面临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在居民就业层面,庞大的人口同样容易导致高度“内卷”,从而在继续增加居民生活压力的同时,却难以维持生活与收入水平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人口过多也可能会导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压力增大,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设施来满足需求。

从实际经验看,人口庞大往往与“贫困”“不发达”密切相关,人口大国普遍存在贫困和发展的问题。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口在 1亿以上的国家有 14 个,依次为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孟加拉国、俄罗斯联邦、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不难看出,除了美国、日本为发达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余12个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6)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口,总数),数据获取时间2023年12月15日,网址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TOTL?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view=chart。这12个国家的人口总和为45.67亿,约占全球80亿人口的57.08%。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实现整体现代化的新道路,对全世界诸多至今仍陷于贫困或欠发达的人口大国而言,具备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参考价值——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价值之所在。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严格控制并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历经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发展壮大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成就让众多发展中国家感到羡慕和鼓舞。而更重要的是,9500万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一项在很多国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通过“精准扶贫”工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14亿人民告别绝对贫困。

精准扶贫是中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制定科学的扶贫标准和方法,将贫困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和分类,可以将扶贫资源更加精准地投入到贫困人群和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扶贫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环节和抓手,对贫困地区提供多维度的支持。精准扶贫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为贫困农民和贫困地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增收机会。譬如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措施,从而打破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产业扶贫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在教育、健康、就业等领域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中国共产党人用分配正义在道德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光荣,而且也将通过“一带一路”的全球实践为国际社会带来启发。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涉及国家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从国家发展的全面性看,国家现代化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裕,还必须包括人民的全面发展。如果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将导致社会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从人民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层面看,精神文明涉及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包括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等。如果缺乏这些精神层面的支撑,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盲目追逐和短视行为,阻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国家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文化艺术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实现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协调发展,还关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关乎能否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事实证明,精神文明的培育和传承有助于塑造国家的社会价值共识,并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承载汽车向前奔驰的双轮,缺一不可。它们必须以轴承相连,且始终保持同步、同向运转,否则便会有“翻车”的危险,这样的例子在人类近代史上并不罕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完整的现代化进程一定既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又包含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后者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保障。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看,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体验,也必然包括精神上的丰盈。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人们从生态环境角度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中国提出并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维护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面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宏大课题做出的重大战略思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大体可以追溯到四个面向:一是作为总体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体系;二是作为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命共同体”重大论断;三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刻体悟与辩证发展;四是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先哲思想。(7)王鹏:《深化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涵要义》,《群众》2021年第11期。

中国不仅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更以之为圭臬指导具体的政策制定与国家发展实践。为了统筹规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在光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业投资。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惠及本国人民,也有利于各合作国家;其成就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19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显示:“中国在过去10年中一直是可再生能源产能的最大投资国,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以7580亿美元的投资额雄踞榜首,美国3560亿美元位居第二,日本2020亿美元排名第三。同期,欧洲可再生能源投资额为6980亿美元,其中德国贡献最多,达1790亿美元,英国为1220亿美元。”(8)《可再生能源投资十年回顾 太阳能领军,雄踞2.5万亿美元投资榜榜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9月5日,https://www.unep.org/zh-hans/xinwenyuziyuan/xinwengao/kezaishengnengyuantouzishinianhuigu。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最新数据也同样显示:“中国2022年在能源转型领域投资大幅领先其他国。”(9)“Spending on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is on the Brink of Overtaking Fossil Fuels. These 4 Charts Tell the Full Story,” World Economy Forun, February 20, 2023,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2/low-carbon-investment-record-2022/.

由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样先进的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没有走军事扩张、殖民主义的现代化老路,而是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间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推动科技创新和资源共享。其次,就内部环境而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同样意味着中国必须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处理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并非被动、消极地“享受”“消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是积极促进、建设、保障国际和平。一方面,中国坚定奉行和平发展战略,因而拒绝使用武力扩张等手段发展自身;另一方面,这一战略选择也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促进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国际合作和资源支持,而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所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最新努力和最新方案。(10)《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1版。

综上所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将中国式现代化与此前几乎所有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相区别,而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国际合法性、道德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庄严的和平承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走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的道路作出表率。

二、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带一路”上的实践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演讲,从此拉开了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十年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各国在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外实践中获得启发。目前全球仍有大量国家停留在前工业时代(Pre-industrial age)。这些国家在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道路上步履维艰。202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报告指出:“占世界人口13.4%的47个最不发达国家所生产的制成品总量不到世界总量的1%。”(11)《工业化对世界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20年12月1日,https://www.unido.org/news/gongyehuaduishijierenminfuzhidezhongyaoyiyi. “Ho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tter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opulation (Report),”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February 3, 2020, https://www.unido.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2020-02/wellbeing_final_report.pdf.未来,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全球合作推动国家现代化,他们的那么发展前景将十分可期。

(一)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推动地区均衡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放眼当今世界,不少发展中国家同样拥有巨量人口,但仍饱受贫困、饥荒和内战的折磨。这些国家在旧的现代化道路上屡屡碰壁,于是开始尝试通过参与“一带一路”解决广大民众就业问题,变“人口负担”为“人口红利”,携手踏上地区均衡发展、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坐拥2亿人口的巴基斯坦是重要的南亚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人民勤劳智慧,但经济仍较为落后,2017年GDP总量仅为3049亿美元,人均1548美元。当前,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匮乏是制约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巴基斯坦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率先与中国开展以基建为先导的全方位深度合作。(12)王鹏:《中巴经济走廊:“一带一路”的旗舰》,《中国外资》2015年第11期。作为中国的“巴铁”,巴基斯坦高度认可中国人民“要致富,先修路”的举国共识,也认为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而且是中国定向减贫、提振内需、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招。

中国同样高度重视巴基斯坦,珍视中巴友谊。“中巴经济走廊”自2015年全面启动后,迅速发展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实施了中巴跨境光缆、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卡洛特水电站、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苏吉吉纳里水电站项目实现大坝二期截流等重大工程,创造了造福于两国人民的经济奇迹。(13)胡慧茵:《中巴经济走廊这九年:“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逐步完善 诠释新时代的中巴情谊》,《21世纪经济报道》2022年4月18日,第9版。上述基建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打通了能源与交通的“任督二脉”,而且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为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1年9月,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长库雷希对巴媒体表示:“在过去的7年里,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直接创造了26795个就业岗位,显著促进了当地电力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巴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创造了近5万个就业岗位。这证明了中巴经济走廊对我们经济发展的贡献是真实和巨大的。”(14)Narendra Aggarwal, “CPEC a Game Changer for Economy,” The Business Times, March 23, 2022,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hub/pakistan-national-day/cpec-a-game-changer-for-economy.

这条始于新疆喀什、终于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的经济走廊,几乎覆盖、辐射到巴基斯坦全境,既包括北方政治中心、南方沿海城市,更穿越、惠及贫瘠而动荡的中西部山地省份。譬如,瓜达尔港就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面积最大(占全国43.6%)、人口最少(仅占全国5%)、经济欠发达且存在地方分离主义的俾路支省。中巴两国建设者不畏牺牲、力排万难“会战”瓜达尔港,并在邻近欠发达地区开展配套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巴东西、南北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让所有国民都能够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运营中分得红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中,越是在幅员辽阔、人口庞大、民族组成复杂的国家,就越要注重各省份、地区间的发展平衡。因为一旦某个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那么在当地人民看来,这就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分配不公”,必然会导致民心流失、认同削弱和社会动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价值和道德意义早已超越经济本身,是一把帮助巴基斯坦重塑国民认同,优化资源分配,整合各省步调,打开全国协同发展、全民共同富裕大门的金钥匙。

从“一带一路”合作中获益的不仅是巴基斯坦人民。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这些项目在当地也同样产生了类似于中巴经济走廊的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创造就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正面综合效应。(15)《“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满足合作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中国共产党人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现代文化建设、跨国教育文化合作的热情参与,以及更加宏观层面的文明交融、互学互鉴。(16)蔡武:《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求是》2014年第9期。早在2016年12月29日,中国政府即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等事宜做出详尽规划。(17)《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6年12月29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16447.htm。

十年来,矢志复兴丝路文明的21世纪建设者们,无比珍视先祖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并携手制定详尽的“一带一路”沿线保护规划,成立区域性的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加大沿线遗产普查、认定与申报,持续推进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和共享,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非遗保护的良好互动与共赢。(18)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理论导刊》2017年第7期。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国际教育合作蓬勃发展,“一带一路”系列主题文化活动被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新品牌。截至2019年末,中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计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9)《“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中国文化中心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拉脱维亚、土库曼斯坦、以色列等“一带一路”沿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不仅提升了东道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同时也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层面日益提升的需求,推动文明间的互学互鉴不断深化。(20)王鹏:《“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的“东方主义陷阱”——以歌剧〈图兰朵〉及其母本源流为中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统筹规划,确保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人与自然能否做到和谐共生,决定了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生态环境上限。习近平多次援引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案例说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这些文明古国原本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最终却因不注重环境保护,触碰到当地生态环境的上限而引发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生态衰退,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2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切文明生存及发展无法绕过的门槛。

正因如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各合作国的建设者们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施工方案,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早在2017年4月26日,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四部委便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2)《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年4月26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9/Document/1551107/1551107.htm。2022年3月16日,四部委进一步提出《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2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发改开放〔2022〕408号)》,中国政府网,2022年3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29/content_5682210.htm。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的指引下,“一带一路”坚定地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在非洲肯尼亚,全长480公里的蒙内铁路需要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区。为了不破坏当地野生的动物生活和迁徙,中国工程师在肯尼亚充分调研,听取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意见,在全线多处设置桥梁式动物通道,方便动物穿行;铁路两侧设置隔离栏杆,避免动物与列车相撞;在低洼处设置涵洞式动物通道,方便动物饮水。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承建铁路的中国路桥公司还提前规划重点保护区,让动植物可以茁壮成长。(24)李嘉宝:《为肯尼亚铺就一条幸福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8月6日,第6版。与此同时,为携手各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国政府还推出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学金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留学生培养计划、“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等项目,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到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各合作国成批次地培养专业人才,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一带一路”。(25)孟宏虎、高晓阳:《“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年第7期。

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中国的碳减排政策是连续的,国内外的减排努力是一脉相承的。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6)《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20年9月22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75.htm。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进一步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27)《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中国政府网,2021年9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597.htm。中国人说到做到,“一带一路”在投融资、技术转让等多层面全面落实相关承诺,逐步退出海外煤电投资。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海外煤电投资持续下降,而可再生能源投资则不断攀升。2020年,包括太阳能、风能与水电在内的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海外能源总投资的比重已达57%,远超煤电投资。截至2022年底,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共运营24个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达33.81亿美元,涵盖太阳能、风能、水电、气电、采矿、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中,新能源是我国“一带一路”对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占比高达58%。(28)数据来源:杨永明:《“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23)》,中国能源新闻网,2023年9月22日,https://cpnn.com.cn/news/baogao2023/202309/t20230922_1637305_wap.html。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

2018年6月7日,习近平在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时指出:“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取得积极成果,关键在于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符合沿线国家发展合作的现实需求。”(29)《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举行会谈》,央广网,2018年6月8日,http://china.cnr.cn/news/20180608/t20180608_524262347.shtml。贫困使国家更容易发生内战,武装冲突削弱了治理和经济绩效,从而增加了冲突复发的风险。(30)Zoe Marks, “Poverty and conflict,” Governan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re (GSDRC), UK, October 2016,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980670a40f0b61e4b00003e/Poverty-and-conflict_RP.pdf.无数惨剧告诫人类,贫穷是导致战乱的重要肇因之一,战争又会进一步加深贫穷。那么,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联合国粮食署给出的答案是:“经济繁荣发展对消除饥饿和贫困至关重要。”(31)《粮食署:经济繁荣发展对消除饥饿和贫困至关重要》,联合国,2023年9月14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9/1121602。只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进步,才能给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亦曾撰文高度评价中国消除极端贫困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沉痛地指出:“各种形式及维度的贫困仍是全球和平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必须消除的挑战。……有何良方可以消除贫困,防止充满敌意的民族主义、仇外心理、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日益猖獗?答案就是全球团结和同情心。”(32)常启德:《全球团结一致消除贫困——贫困仍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联合国,2021年9月5日,https://china.un.org/zh/143454-全球团结一致消除贫困——贫困仍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Siddharth Chatterjee, “Global Solidarity to Eradicate Poverty-Poverty Remains the Ultimate Threat to Peace,” United Nations, September 5, 2021, https://china.un.org/en/143454-global-solidarity-eradicate-poverty-poverty-remains-ultimate-threat-peace.而“一带一路”的十年实践,恰恰通过推广中国的减贫经验有力推动了全球在减贫事业上的团结一致。因此,自带鲜明和平属性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联合国主导的全球和平与发展议程的天然同盟军与坚定合作者。(33)李东燕:《“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际和平议程》 ,《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第4期。

十年来,“一带一路”与联合国等国际权威机构通力合作,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预防冲突、国际维和与开发合作。“一带一路”全面对接联合国“建设和平”(peace building)、“保持和平”(sustaining peace)愿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自然灾害预防、疾病预防、反恐等多方面合作。(34)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指出:“建设和平、保持和平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在冲突爆发后开展,而且需要在冲突爆发前很长时间里,以预防冲突、消除根源的形式开展。我们必须在整个和平进程中更好地合作,关注冲突的各方各面。”参见《建设和平》,联合国官网,https://www.un.org/peacebuilding/zh。以国际抗疫合作为例,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抗疫援助,引领抗疫国际合作。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5)《“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10/t20221009_1888994.html。

十年来,“一带一路”促进东道国的经济重建与社会发展,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作出的“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36)《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5年3月28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9/Document/1535279/1535279.htm。承诺落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治愈战争给当地人民造成的创伤。在亚洲腹地,2017年4月12日,在彼时仍处在战乱和动荡之中的阿富汗,作为中国政府重要民生援阿项目的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月31日通过中期验收并被评为优良等级,2019年1月11日正式竣工。学院总建筑面积15382平方米,涵盖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以及部分汽修车间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成,有效推动阿富汗实施大规模国家职业教育,为阿富汗战后重建培养急需的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等专业技能人才。(37)陈鑫、邹德路:《“一带一路”助力阿富汗职业教育再起航》,《中亚信息》2019年第4期。

十年来,在饱经战乱的非洲之角,中国不仅提出“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更致力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发展战略对接,扎实推进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用不懈努力为非洲之角的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38)《王毅谈“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2年1月7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202201/t20220107_10479735.shtml。在南苏丹,面对这个刚刚从长年内战中走出来,仍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中国不仅提供了物质援助,更毫无保留地分享“义乌经验”,携手当地人民共创“一带一路”新商机。(39)《中国向南苏丹分享“义乌经验” 共寻“一带一路”新商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1年7月14日,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gzx/202107/20210703175658.shtml。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十年实践给各合作国人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和现代化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民主和平论”者们在东欧、南欧、西亚、非洲、拉美世界各个角落策动以街头政治、颜色革命为特征和手段的“民主化”进程,最终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既非民主,又无和平,只有无休的战乱、贫困和仇恨。两相比对,高下立现。“发展和平论”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三、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40)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第2版。

在古老的亚欧大陆,先民们曾建立并维系着若干条不同的商路。这些商路或在陆上穿越草原、横贯大漠,或在海上劈波斩浪、远航万里,将东方长安、苏杭的丝绸、茶叶、瓷器经由亚洲内陆或南海、“西洋”运抵西亚、北非和欧洲,将这片广袤的大陆有力地连接起来。

在亚欧大陆数千年的历史脉络中,这些商路时而繁盛,时而因战火、瘟疫而衰落、改道,时而齐齐聚向那些崛起帝国的华丽新都,时而又分道扬镳,如毛细血管般朝着不同文明交界的边地款款延伸,然后织起一张流动着财富、知识与规则的大网。亚欧商路的兴衰离合早已与沿线诸文明的共同命运交相耦合。

然而,近代以降,随着海洋文明的兴起,在现代化的大潮冲刷下,曾经繁盛无比的陆上都会、绿洲纷纷走向衰败。绿皮火车的轰鸣固然取代了驼铃声声,却终究敌不过大船海运的成本优势。在旧的现代化大潮中兴起的海洋强权统治着这个星球一二百年。

但今天,随着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的日趋完善以及相关管理技术的整体跃迁,一个“新亚欧大陆时代”正如旭日般喷薄而出。随着中俄“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项目对接的纵深推进,随着以“义新欧”为代表的新时代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持续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未来科技的激发下终于重焕青春。与此同时,受益于人类航海、破冰技术的进步,以及中、俄等国对和平利用北极资源之共识的达成,一条亘古未有的“冰上丝绸之路”已然破冰前航,将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种种表象之后,蕴藏着历史的深意:一种有可能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新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蓬勃发展。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自主、国家强大安全、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完成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百年现代化强国之梦。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地梳理本民族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放眼世界,从各国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品格。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亿万人民的百年实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历史内涵,并集中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基本特征。它们显然具有独特性、特殊性,因为它们来源于中国的独特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但同时它们也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启发性,可以供其他国家,尤其是和中国面临相似困境与挑战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参考。毕竟,当一个14亿人口规模的大国不靠侵略战争、殖民掠夺,而是靠勤奋工作、治理有方,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而实现整体脱贫、国家富强的目标时,它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与道德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

十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五大基本特征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因而增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吸引力,同时在客观上也检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价值。

在21世纪,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无疑继承并发扬了古老的“丝路精神”,并将其创造性地归纳为“共商共建共享”六字原则。这项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计划践行着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它在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作交融,从而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全球化。(41)罗科·拉科尔特:《“一带一路”是助推世界发展的新引擎》,《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0日,第12版。它能够摒弃种族、宗教、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专注于“发展”本身,脚踏实地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融资难题、创造就业机会、缓解治理赤字、促进技术革新,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赋能,为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找到出路,为地区的持久和平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

十年来,无论是在新冠肆虐的日子,还是在战乱频仍的国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最需要帮助的时间和地点,“一带一路”都没有缺席,中国式现代化也因此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展示力量。有学者从更加抽象的视角分析指出,在美欧的人文主义衰落之际,“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研究和人类制度文明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哲学理念则有可能通过包括贸易、投资、教育等手段在内的国际实践,孕育出更加宏大的泛亚欧跨文化主义哲学,从而为新丝绸之路的复兴注入希望与确定性。(42)Michael A. Peter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shaping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Vol. 52, No. 6, 2020, pp.586-592.换言之,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不仅仅在物质、经济层面树立南南合作的典范,更有潜力为人类文明创造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果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层面的中心任务,那么国际社会有理由相信,在国际层面,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推动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一带一路”建设,继续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并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终目的。

弹指一挥间,“一带一路”已经走过黄金十年。展望下一个十年,随着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行稳致远的“一带一路”必将继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一带一带一路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中国式失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中国式性感
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1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