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丽
(贵州凯里市第十一中学,贵州 凯里 556000)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其中教育界也不例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迸发更多灵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及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应明确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温馨、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难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以教材为主导的授课模式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还会局限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视野,这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前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搜索与查询有关教学资源,将更多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教材中固有的知识点进行合理补充,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需积极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据调查,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到数学学习中,这样在大幅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全面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学生知识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愿意自主畅游在数学学习的海洋中,如此一来,便可为提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路人.由此可见,教师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受以往应试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均并未明确意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而并未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仍旧是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且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造成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难以取得显著提升[1].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常常将分数当成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并未对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予以评价,如此将造成大多数学生认为知识学习实际上就是取得高分,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便会让数学教学工作过于表面化、形式化,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现阶段,伴随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大环境下,导致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过分依赖的情况,将其作为知识讲解的唯一教学工具,并未对其加以科学应用,这样则无法全面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功利心,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将那些本来可以运用语言就能讲解明白的知识,却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如此不但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还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单纯是指多媒体课件,因此在知识讲解环节,并未依据学生实情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而是选择按部就班地按课件为学生讲解知识,这会严重阻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兴趣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充满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方可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知识学习中[2].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下,快乐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鉴于此,教师便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趣味、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踊跃参加到其中.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应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开展恰当的游戏活动,借此把游戏的生动性和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在知识讲解后,教师可组织以“摘桃子”为主题的数学游戏活动.首先,数学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一片种满桃子的树林,每个桃子上都标有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当学生求出方程的解后,便算摘下桃子.其次,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8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五分钟内摘下的桃子数量最多,便是本次游戏活动的获胜方,教师可为该小组颁发小奖品.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充满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对本节课程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与掌握.如此一来,便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大幅度降低学生学习理解难度,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其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全面激发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去除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的抗拒心理,让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学习当中[3].因此,为全面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真正作用,数学教师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性格、爱好等相结合,为学生构建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一来,学生身处在此情境下开展知识学习,便可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促思、以思促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核心素养.而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为学生构建信息教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圆形的旋转”时,为了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记忆,数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直观呈现出日常生活中那些十分常见的圆形运动现象,将抽象的数学特征形象化呈现给学生.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提升其问题分析能力,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比如,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机动车轮胎行驶时轮胎旋转的视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使其对有关数学概念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化演示,让学生明确圆形旋转的具体特点与状态.在此种教学情境下,学生会自主参予知识学习中,深入领悟圆形旋转的有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帮助其扎实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同样也服务于生活,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与人类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倘若教师只是单纯凭借理论知识的讲解,则难以使学生明确意识到知识与其日常生活间所存在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4].鉴于此,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自主地深入挖掘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本节内容涉及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角、线、点等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接下来再应用看图分类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依据不同图形的具体特征展开类别划分.如此,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其实际生活之间进行一一对应,而且还可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牢固掌握并深度理解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这些图形时,便可迅速在脑海中联想对应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传统应试教学环境下,教师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一味对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5].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在此种教模式下,不但会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阻碍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够将那些复杂、繁琐的知识点分块呈现在数学课堂中,使各知识点间构建起动态化联系,从而方便学生充分理解.这样一来,便可让学生自主参加到学习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创新与改进个人滞后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运用可行的教学对策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习兴趣,从而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