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生态系统建构的核心要素

2024-03-21 07:07
西部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魏 然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构建路径等重大问题。在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定位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作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学术期刊要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发挥积极作用,引领学术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有力推动学科建设。学术期刊出版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包括编辑主体、内容生产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本文拟从这三个核心要素出发,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当前学术期刊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高效推进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助力。

一、价值重塑:回归学术期刊的基本问题

近年来,学业两界对学科问题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上。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不仅要放在核心概念、基础原理等元问题的研究上,要关注本领域的实践发展,只有立足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才真正有价值。作为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术期刊应结合实践,回归期刊建设的基本问题,总结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研究,以提高自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

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体。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编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选题确立、作者遴选、组稿审稿中有意识地对期刊的发展进行学理思考,总结规律,实现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从而达到“体用贯通”的目的。编辑主体、内容生产和外部环境在学术期刊出版中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学理性角度来探讨编辑个体在期刊出版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有利于编辑更好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地发挥期刊出版中的主体性功能,从而用以指导实践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物联网、元宇宙、ChatGP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其在出版业的大规模应用对编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出版中的广泛运用,将编辑从机械的、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工作,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编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另一方面,编辑的职业存在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特别是ChatGPT技术在出版当中的应用,短时间内就可以生成文本,在方便编辑工作的同时有可能弱化了编辑各方面的能力,有的编辑不愿意走出去,不愿意深度思考,其选题能力弱化了,审稿能力下降了,甚至与作者、读者的沟通能力也退化了。如果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编辑工作和出版质量会受到限制。

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出版在其中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满足文化建设的需要,编辑同样要发挥重要功能。具体到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其生产方式和内容供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同步转型,进行身份转换。与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一样,编辑职业既有微观层面的呈现,也有宏观层面的观照,小到编校质量,中到行业发展,大到国家建设,都与编辑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编辑主体、内容生产、出版环境,每个要素都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转,同时又遵循整个出版生态的运行规律,进而推动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发展。

二、生态系统:学术期刊主体、内容、环境的考察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构成,三大要素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中,将学术期刊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考察,主体(信息人)、内容(信息)和环境(信息环境)是其核心要素。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中,编辑处于主体地位,知识内容以一篇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环境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面临的政策、技术乃至行业等组成的生存环境的总和。学术期刊生态系统内的不同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是一个由技术、行动者、环境及价值导向共同发挥功能的复杂系统[2]。随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化发展战略逐步显示出其巨大的赋能作用。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优势不仅来源于内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还来源于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亦即整合生态系统元素,协调和优化生态系统内伙伴关系的能力。如今,能否对三大要素进行创造性重组,构建开放和谐、自主进化、共生共赢、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已经关系到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成败[3]。新的信息技术推动出版产业生态重构,固有观念被不断颠覆。与时俱进实现出版业的自我革新,要从基本观念的认知和底层逻辑的重建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确立属于学术出版的融合转型发展战略,推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进程。

(一)作为学术期刊主体的编辑

编辑作为学术期刊工作的主体,是学术内容生产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生成者,在学术期刊出版中发挥着组织、引导和动员的功能,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编辑在出版流程中承担多重角色,决定着其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较高的业务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4]。学术期刊编辑发现学术成果并进行价值判断,在学术创新、学术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日趋明显,在推动学术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在“信息爆炸”“时时在线”“处处连接”为新样貌的社会图景中,使编辑主体具有了新内涵、新特征。

一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信息利用的幅度大为增加,信息转化的速度大为提升,信息增效的质量大为提高。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都在逐步加快节奏的时代,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下,各种信息填满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学术期刊编辑置身信息社会,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不是让学术期刊生态乃至学术生态在信息社会中被拉垮、被破坏。在学术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中,每天要接受大量的带着“学术”元素的信息,有的信息会对工作产生正向作用,为学术期刊编辑展开工作提供便利,也有的信息会对学术期刊编辑形成困扰,使之在面对巨量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甚至被一些错误的信息所误导,进而无法作出最优化、最科学或者最恰当的决策。这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编辑要提升信息筛选的能力。面对不断涌现的行业热点、新颁布的政策法规、新的学术观点、作者投来的稿件,需要编辑很快就能进行判断、作出回应,并且在工作实践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编辑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在今天,随着期刊走向“报纸化”,知识和信息的发布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提升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速度,提升选题、组稿和约稿能力,将优秀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实践,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更加广博、学科领域更加宽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每年的来稿量少则一两千篇,多则几千篇,甚至上万篇,这些稿件都需要学术期刊编辑进行初筛、编辑、校对。在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下,跨学科研究成为学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这对学术期刊编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学术能力,在面对大量的学术信息时,才能鉴别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是可以用于选题策划和内容审读的,哪些信息是无效的,会对工作产生干扰。可见,信息社会在给学术期刊编辑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学术知识要比以往更多更广。学术期刊编辑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不要被网络上的巨量信息所蒙蔽,更不能沉溺于技术带来的“舒适区”,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效保障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

三是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工作中发挥的功能价值更加多元。首先,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学术期刊特有的学术属性,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不应该是单纯的稿件加工者,而应成为学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员,要肩负起发掘优秀学术成果、培养学术人才等职责。其次,学术期刊编辑是出版流程管理者。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系统思维,在时间、人员等方面,在各链条各环节上,对期刊出版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把控。最后,学术期刊编辑是新媒体运营者。对于新媒体账号的运营,是网络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新的职业能力,是内容生产不可或缺的能力。未来的学术期刊出版的生态可能是虚实相融、人机互动,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功能还会有更多的拓展。

(二)作为学术期刊出版对象的内容

内容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对象和生产资料,在整个学术生态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富有独创性、有独特见解,能向实践转化的内容成果是优质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元素。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推进,优质内容的评价标准、学术期刊编辑对内容的选择标准,也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

一是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呈现聚合化的富集特征。首先,内容的聚合化体现为知识生产的庞大体量,信息时代内容生产的速度和密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值。目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科研大国、学术大国。从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的科研成果产出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期刊大国,但相比国际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SAGE等,我们的内容质量、成果转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距离期刊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内容聚合化体现为分类的聚合。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分类出版体现出期刊应有的区分度,期刊的集群化出版又能发挥聚合效益。这里的区分度是就我国的学术期刊分为科技期刊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这两大类而言的。根据《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提供的数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 686种,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 088种,形成两大学术期刊阵营。在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相应文件,对学术期刊进行相应的分类,包括基础学科学术期刊和应用学科学术期刊,行业类学术期刊、咨政类学术期刊、党政类学术期刊等,不同种类的学术期刊有着各不相同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分类出版体现在内容传播的数据化和平台化上。纸质期刊的传播力较为有限,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和平台传播,使学术期刊实现成果传播的最大化,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数据库和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已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主要渠道。

二是学术期刊的研究方法呈现交叉化的互融特征。首先,体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上,包括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人文学科内部的交叉研究等。比如,新闻传播学科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景观。其次,体现在中外研究的互融上,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趋势,学者在展开学术研究活动时对国外资料的获取更加便捷,在中外视域观照下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有利于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使我们的学术成果更多地走进海外学术空间,为世界学术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三是学术期刊的研究范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术研究范式是指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5]。相对而言,科技期刊的学术范式比较固定,学者按照固有的学术范式展开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范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的关系为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种研究方式,其实也有翻译的原因在里面。传统上将定性研究等同于思辨研究,而现在的定性研究大多包括实证研究、质性研究,说明现在的定性研究已经有“衍变”的意味了。目前,不同的学术期刊对发文的学术范式有着不同的倾向,学理性强的学术期刊和行业期刊的发文方向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倾向于刊发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后者倾向于刊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

四是学术期刊的加工审读呈现流程化规范化交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生产流程逐渐形成成熟的体系,体现出精细化的发展趋势。2015年,国家颁布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学术出版规范 引文》等,对学术期刊的著录版式格式进行了规范。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对期刊涉及的重大选题备案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涉及期刊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等。学术期刊出版规章制度的陆续颁布,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期刊生态系统建设。

(三)作为学术活动开展的环境

学术期刊的环境指政策、技术、行业等外部环境的总和。学术期刊的主体和内容均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主体和内容变化的外因,对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建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以思想引领、政策引导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重要指示,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期刊出版制度的逐步完善,期刊出版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2019年8月,四部委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21年6月,《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印发,要求创新内容载体、方法手段、业态形式、体制机制,以推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国家层面实施的顶层设计,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创建了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以新技术深度嵌入推动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当前,更加智能化、交互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正在显现,新型的“出版+”业态正在形成。在新的发展阶段,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技术根基,数字出版的环境生态逐渐向智能化、交互化、去边界化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出版+”业态正在逐步形成新技术深度嵌入的发展格局。《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等具体要求,体现了出版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学术期刊出版在深度融合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采取全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进行跨媒体内容呈现的尝试,通过自身的努力融入智能化、沉浸化的社会发展图景中。

三是以集群化规模出版促进学术期刊的品牌打造。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还存在着“小散弱”的突出问题。《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规模性出版企业和协作办刊等模式,以及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出版资源,能够打通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形成创新链,有利于打造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集群。期刊集群化规模出版是凝聚作者、读者、办刊人智慧和力量的有效举措,能够吸引一流科研成果和顶级作者,更是提升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与影响范围的有效路径。

三、和谐之境:优化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

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中,主体、内容、环境不是独立运行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法则应是三者的和谐发展。优化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中嵌入互构机制

学术期刊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主体、内容、环境三者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的内容产出离不开编辑的主体作用,优质的内容滋养着编辑的学术底蕴,环境则深深影响着编辑主体和内容生产,反之亦然,由此形成不可分割的互构关系。在学术生态中嵌入互构机制,使得系统内部各个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每一个元素都不能脱离其他元素而孤立存在。同时,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的生成,依赖于各元素的系统协调运行,共同实现系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目标[6]。

(二)推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

动态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在学术期刊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主体、内容、环境三个元素有时会突出某一个元素,比如环境中的技术环境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处在急速变化之中,并且很快会运用到出版行业中。从元宇宙到ChatGPT,再到人机共生、虚实相融,技术带来的想象力被无限放大,此时技术环境在学术期刊出版中处在优先发展的状态,主体和内容处在跟随变化的状态;在技术相对稳定的时候,主体和内容就会更加凸显。

(三)推进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

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中,秉持“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一体化发展理念。“从物理组合走向化学反应”的融合理念[7],应更好体现主体、内容、环境三者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学术期刊主体的编辑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能较好地推动内容和环境更好发展,应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凸显编辑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学术期刊的内容连接着主体和环境,既是加工对象又是成果产出,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学术期刊的环境对主体和内容起到塑造作用,甚至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只有主体、内容、环境的纵深融合和谐推进,才能真正推动学术期刊生态系统达到深度融合发展之境,有力地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