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祎,王权鹏,范国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京 210008)
普雷沃菌属是从拟杆菌属分出的新菌属,呈革兰阴性短球杆菌,为厌氧菌,至今已有50多个种,包括洛氏普雷沃菌、产黑普雷沃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二路普雷沃菌等[1]。普雷沃菌属为条件致病菌,常定植在人的口腔、肠道或生殖道黏膜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在接受侵袭性操作后或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该菌属的内源性感染概率明显增加。通过检索文献发现,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报道相对较少,大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收集某院2013年5月—2023年5月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并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不典型病原菌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拓宽诊疗思路。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5月—2023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确诊的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来源、感染菌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本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的住院患者,且有完整的临床资料;(2)血流感染的诊断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的标准[2];(3)患者≥1次血培养分离出普雷沃菌,且伴有发热、寒战、休克等全身感染的表现。排除标准:(1)无明显发热;(2)血培养阳性结果考虑可能为污染。
1.3 标本培养与菌株鉴定 血培养应用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鉴定应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鉴定系统。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6.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2.1 基本情况 共纳入23例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确诊患者,其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男女比例为1.9∶1;年龄23~78岁,平均(52.9±17.9)岁;9例(39.1%)有糖尿病病史,10例(43.5%)有恶性肿瘤病史;11例(47.8%)近期接受手术操作,10例(43.5%)有导尿管置入,6例(26.1%)有中心静脉置管,5例(21.7%)经皮穿刺引流。见表1。
表1 23例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感染菌种及来源 23例患者感染的菌种以颊普雷沃菌(6例,26.1%)、二路普雷沃菌(5例,21.7%)和中间普雷沃菌(4例,17.4%)居多,其次为口腔普雷沃菌(2例,8.7%)、巴伦普雷沃菌(2例,8.7%),栖牙普雷沃菌(1例,4.3%)、产黑素普雷沃菌(1例,4.3%)、解糖胨普雷沃菌(1例,4.3%)和洛氏普雷沃菌(1例,4.3%)。感染主要来源为肝胆系统(6例,26.1%)、腹腔及胸腔(4例,17.4%)和泌尿生殖道(4例,17.4%),其次为脊柱关节(3例,13.0%)、肌肉软组织(3例,13.0%)、口腔(1例,4.3%)、颅内(1例,4.3%)和深静脉导管(1例,4.3%)。
2.3 临床表现 23例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热峰≥38℃,发热持续时间2~45 d,中位时间12(19)d。4例(17.4%)并发感染性休克。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80%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炎症反应,全血白细胞计数(WBC)(13.7±6.2)×109/L,C反应蛋白(CRP)为(123.8±82.1) mg/L,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中位值9.3(10.7),降钙素原(PCT)中位值2.8(10.2) ng/mL。血清清蛋白水平为(32.3±5) g/L,总体偏低。
2.5 抗感染治疗 14例(60.9%)患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感染,2例合并使用万古霉素;3例(13.0%)患者使用青霉素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其中2例合并使用奥硝唑;3例(13.0%)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2例(8.7%)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中1例合并使用万古霉素;1例(4.3%)患者使用头霉素类抗生素。
2.6 结局转归 23例患者平均住院日数为21.4 d,其中18例(78.3%)患者预后良好,5例(21.7%)预后不良。5例预后不良的患者中,4例患者自动出院(2例反复高热,1例肿瘤广泛转移,1例重度颅内感染),1例患者死亡。
1111111111111111111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过去10年期间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共纳入23例患者。结果发现,男性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1.9∶1),大部分患者在普雷沃菌血流感染前有相关诱发因素,如手术操作、恶性肿瘤、糖尿病、导管置入等。感染菌种共涉及9类:颊普雷沃菌、二路普雷沃菌、中间普雷沃菌、口腔普雷沃菌、巴伦普雷沃菌、栖牙普雷沃菌、产黑素普雷沃菌、解糖胨普雷沃菌及洛氏普雷沃菌。感染来源涉及肝胆系统、腹腔及胸腔、泌尿生殖道、脊柱关节、肌肉软组织、口腔等。临床表现方面,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但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比例相对较低(4例),18例患者经过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
普雷沃菌属是肠道有益细菌[3-4],但与其他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一起,可引起各种耳部和鼻腔的局部感染(如慢性中耳炎和慢性鼻窦炎),颈部感染(如颈部脓肿、咽后间隙感染、咽周脓肿),牙周炎、龋齿等口腔疾病,肺脓肿、肺炎等肺部感染,腹膜炎、腹腔脏器脓肿、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感染,脑脓肿、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细菌性阴道炎等[5]。普雷沃菌属从共生细菌向病原体的转变被认为是生态失调的结果,改变免疫系统,破坏体内平衡,并增强毒力因子的产生,这些毒力因子有助于普雷沃菌属在感染部位生存和繁殖。
厌氧菌血流感染通常继发于腹腔内器官、软组织、胆道或尿路感染,以及包括牙科手术在内的外科干预,肿瘤状态等[6-7]。通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并与病死率升高相关。然而,因生长条件苛刻使得在实验室常规培养中难以分离和鉴定,导致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往往被低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完全敏感到多重耐药。考虑到厌氧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的不可预测性,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实验室都能对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尽管没有进行广泛的药物敏感试验,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然保持最高的抗厌氧菌活性,来自德国、斯洛文尼亚、土耳其和匈牙利实验室的数据[8]显示,革兰阴性厌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
甲硝唑也是抗厌氧菌的常用治疗药物,拟杆菌和普雷沃菌属对甲硝唑的耐药率在欧洲和美国<2%[9]。但Sheikh等[10]研究发现,与非菌血症菌株相比,血液分离厌氧菌菌株对甲硝唑的耐药性增加。另一方面,青霉素不再被认为是经验性治疗厌氧菌血流感染的药物,因测试分离株对其耐药率>50%,其中拟杆菌、微孔菌和普雷沃菌的耐药率分别>90%、>70%、>70%[11]。鉴于耐药主要由β-内酰胺酶介导,在β-内酰胺类中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明显降低耐药率[12-13]。该院大部分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经亚胺培南、甲硝唑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治疗后,预后良好,说明这些抗菌药物对普雷沃菌属感染的治疗有效。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当怀疑不典型病原菌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时,应尽早去除诱发因素,防治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疾病,减少侵袭性操作及导管留置,积极留取血液送培养,追踪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