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新乡学院3d打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河南 新乡 453003)
内容提要: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112例在本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行静脉采血后将血液标本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涂片镜检,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检测阳性率及白细胞分类(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准确性差异。结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报警提示为70例,无报警提示为42例。有报警提示中血涂片镜检WBC、RBC和PLT阳性率分别为92.86%、97.14%、88.57%,均比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WBC阳性率75.71%、RBC阳性率81.43%、PLT阳性率72.86%高(P<0.05)。无报警提示中血涂片镜检对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检出情况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涂片镜检对嗜碱性细胞检出率10.00%高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P<0.05)。结论: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相比,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更具有优势,但两种检测方法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弥补不足,提升整体检测准确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多种疾病辅助检查、诊断的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等指标,分析各类血细胞形态、数量、大小等变化,从而判断病理改变情况,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检验手段在血常规检验中被应用,其中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检测速度较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可以提升检验效率与准确性,但是识别细胞形态的准确度较低,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整体临床应用价值存在一定局限性[2]。血涂片镜检是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检验准确率较高,但在操作中存在染色不良、制备不良等风险。有研究显示[3],血涂片镜检可以弥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识别细胞形态的不足。本研究中,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112例在本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准确性差异,为临床寻找最佳血常规检验手段,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112例在本院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9~73岁,平均(42.85±7.78)岁。所有患者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有报警提示为70例,无报警提示为42例。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相关资料均完整;②均行血常规检验;③无意识、精神障碍。
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感染性疾病与凝血功能障碍;②存在重要脏器损伤和功能严重障碍;③存在传染性疾病。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前告知患者禁止暴饮暴食,禁烟禁酒,适当运动,采集时间选取检查日早上8点,采集前1d晚上停止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药物的服用。均抽取静脉血2mL,置于抗凝试管中摇匀后分为2份,静置15min后分别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涂片镜检,整个过程注意无菌操作。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产厂家:执信医疗山东公司;型号:XS1000i)进行检测,操作前必须认真校对仪器,鉴定标准品、质控品,保证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严格按照仪器和配套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若出现以下结果则需要开展复检(血涂片镜检)。复检标准:①仪器检查时血液中WBC、RBC和PLT多项或任意一项出现减少,且WBC增加,但未有报警提示,WBC>15.0×109/L或者<3.0×109/L,RBC>6.0×109/L或者<2.0×109/L,PLT>300×109/L或者<60×109/L;②仪器检查时WBC、RBC、PLT以及直方图出现明显异常,且有报警提示;③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100fL 或者<70fL,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150g/L或者<60g/L;④WBC分类异常:未染色的WBC为0.1,L为0.60,N为0.85,仪器检查时有报警提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与复检均需要在5h内完成,保证血液标本质量。
血涂片镜检:利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液对血液标本进行染色,通过高位显微镜对细胞大小、形态、数量及分类等进行观察,并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显微镜计数法测算WBC计数、RBC计数和PLT计数,需要在5h内完成,保证血液标本质量。血涂片镜检阳性标准:①血涂片镜检中WBC、PLT、白细胞分类与分析仪检测结果一致;②血涂片镜检中PLT、核红细胞、RBC计数形态出现中度以上的变化,可观察到原始细胞、细胞核左移、未成熟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异常情况。
比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70例有报警提示的WBC、RBC和PLT检测阳性率与血涂片镜检结果差异。比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42例无报警提示的白细胞分类(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血涂片镜检结果差异。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记录的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报警提示为70例,无报警提示为42例。有报警提示中血涂片镜检WBC、RBC和PLT阳性率均比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阳性率高(P<0.05),见表1。
表1.有报警提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涂片镜检阳性率的比较[n(%)]
无报警提示中血涂片镜检对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检出情况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涂片镜检对嗜碱性细胞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P<0.05),见表2。
表2.无报警提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涂片镜检白细胞分类结果的比较[n(%)]
近年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全面发展,许多新型仪器、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检测项目,能帮助医师发现疾病早期迹象,在疾病诊断、治疗中提供一定可靠的参考依据。大量研究指出[4],人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或者出现某种疾病时,机体重要系统功能以及体内循环会出现改变,引发血液内容物改变,主要为各类血细胞形态、数量与分布上发生变化,因此血常规检验有助于判断人体健康状态。但由于人体血液系统含有较多物质、血细胞较小、各指标功能复杂、血标本采集过程易出现差错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误诊、漏诊情况,影响检验结果,导致血常规检验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检验手段尤为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报警提示为70例,无报警提示为42例。在有报警提示中血涂片镜检WBC、RBC和PLT阳性率分别为92.86%、97.14%、88.57%,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71%、81.43%、72.86%,明显可看出血涂片镜检整体阳性率比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高。且进一步在无报警提示中发现,两种检测方法对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检出情况无显著差异,但血涂片镜检对嗜碱性细胞检出率10.00%显著比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高,说明在白细胞类型检测中血涂片镜检更具有优势,这与既往张希等[5]研究结果一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可重复检测、检测准确率高等优势,是血常规检验中一项可靠手段,能科学的完成各类血细胞及非细胞物质的判断与计数,临床应用较为广泛[6]。该仪器检测根据电学原理、光学原理开展,前者主要为射频电导法、电阻抗法,后者主要为分光光度法、激光射散法,检测时逐步稀释血标本,进一步检测WBC、RBC、平均红细胞体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7]。但当细胞发生病理改变时,部分细胞形态出现变化,此时仪器无法识别出未成熟细胞、核红细胞等,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因此对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准确度较低,影响疾病的诊治,存在一定弊端[8]。杜景娇[9]指出,血涂片镜检结果更优异,可以弥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的不足之处,降低血常规检验中漏诊、误诊现象。血涂片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血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可以找出异常细胞,并进一步全面分析细胞形态、大小等情况,提升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性,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0]。但血涂片镜检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操作耗时长,流程繁琐复杂,整个操作过程易受到操作人员工作经验影响,涂片时分布、厚度及染色时间要求高等,影响检验结果的客观因素较多。有学者提出[11,12],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血涂片镜检联合用于血常规检验中,两种检测方法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显著提升检测阳性率准确性,提升临床应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镜检更具有优势,但为了提升检测准确性,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相比,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更具有优势,但两种检测方法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弥补不足,提升整体检测准确性与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