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的“新百家讲坛”

2024-03-20 09:56师文静
读报参考 2024年6期
关键词:瑞芳百家讲坛聊斋志异

师文静

从电视时代的“学术明星”,到新媒体时代的“银发知播”,马瑞芳经历多次媒介转型中的经典普及热潮。她始终认为,搞人文科学年龄越大,积累越深,理解就更透。

把博士生的课程推广到社会上

挂上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真迹做背景,将新著作摆好,支好相机支架,打开照明灯,就可以给自己录制视频了……2023年,马瑞芳学会了在家自己捣鼓“摄影基地”,搭台、录制、拆台,一气呵成。她笑称,都说人过多少岁不学艺,自己这是被“逼上梁山”。

2005年,百家讲坛《马瑞芳说聊斋》大火,马瑞芳应邀在江苏、山东、北京、深圳等地电视台讲《红楼梦》,播过一百多讲。后来有人找她,说可以给喜马拉雅再讲讲,马瑞芳一脸疑惑:“喜马拉雅?那不是一座山吗?”在大家的笑声中,她才知道当时网络上音频平台已兴起,知识节目成了网络宠儿。“我还是满头雾水,电视台的节目免费看,谁会花钱买音频?”大家给她解释,有声节目可以开车听、做家务听。仅是《马瑞芳品读〈红楼梦〉》有声节目至今已有超7000多万播放量,一直是大热门节目。

“人们就是太爱《红楼梦》了。它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进入网络时代,马瑞芳讲经典的方式又不同了。百家讲坛说《聊斋志异》,“以悬疑始,以悬疑终”吸引读者,分作家、女性角色、鬼怪、妖精等章节讲;到了有声节目《红楼梦》,不再按人物分析、艺术特点解读的方式讲,而是开始面向普通大众,一回回地细读精讲,以具有画面感的讲述,带大家琢磨细腻的笔法、雅致的人物、人生百态的韵味。2016年,《马瑞芳品读〈红楼梦〉》从草长莺飞的春天,讲到万里飘雪的冬天。

马瑞芳说,不同于电视讲坛,也不同于学校上课,过去的六七年,她反复对自己品读的《红楼梦》进行修改、补录,把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其中。此后,马瑞芳又陆续更新200讲解说《聊斋志异》、100多讲品读《金瓶梅》、99讲品读《西游记》、100讲品读《红楼梦后四十回》等。其中,《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马瑞芳品读〈西游记〉》《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等纸质书于2023年出版。在孙女的支持下,马瑞芳又给B站录制了更具新鲜感、趣味性、系统性的讲解内容“中国志怪神魔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高光时刻”等。“中国志怪神魔小说”是“把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史博士生的课程推广到社会上了”。谈及此,马瑞芳眼眸一亮,她笑道:“我讲得可是很开心,太高兴了!”

课程太过精彩,有网友直呼跟着马老师“网络博士在读”,还有学入迷的要求分享讲义PPT,更多普通网友一起吐槽古代穷酸书生为何爱塑造那么多被压迫的女鬼、女妖。而以女性视角分析古代小说,更是马瑞芳普及经典文学的一个独特角度。

早在1990年代,马瑞芳就在各类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以性别视角分析名著,她提出“三国、水浒中女性意识的空前失落”,探讨“蒲松龄的男权话语”,因提出“《三国演义》是女性的贞洁碑,《水浒传》是女性的耻辱柱,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失落,造成艺术创造损伤”等观点,还曾遭到男性专家的“围攻”。

她补充说,今天的女性仍然面临一些不公平的问题,在同样的职场工作,女性面临的困境更多,回家负担的也要比男性多,现在讲女性问题依旧很有必要。“这门课很偏、很小众,但它有很大的意义。”

“银发知播”工作有意义

马瑞芳的一个研究生学生曾问她,马老师在电视台讲《聊斋志异》,为何没有课堂上1/3的深度?马瑞芳笑称:“电视台讲的这一套,拿到山大的课堂,校长就会让我下岗。如果拿课堂上这一套,到电视台去讲,观众就听不懂、调台了。谁会对《聊斋志异》版本感兴趣,谁会对《红楼梦》复杂的脂评本感兴趣?”她说,读者不拿学分,就是通过看电视、听节目,觉得好玩又能学到知识,就可以了。

讲述经典,精英化与大众化,学术化与日常化,如何让人文学科与大众传媒交融,或许是每一位走向经典普及之路的学者都要面临的问题。百家讲坛时,马瑞芳也曾内心里斗争过,电视台要求以非常简练、通俗易懂,带有好莱坞故事模式的方式,给大家讲经典,她反问:“这还有学问吗?”但后来她发现“这是一种新学问”。传统文化要走向大众,就要做到简洁通俗、雅俗共赏,以这种方式将学术研究普及给更多读者,影响更多年轻人。

近日,南京一位五年级小朋友给马瑞芳写信,讲述听完“品红楼”的感受,还提了类似“薛宝钗的金锁是不是薛姨妈为了金玉良缘打造的”“林黛玉嫉妒薛宝钗吗”等疑惑。马瑞芳透露,五年级的小朋友还不是她最小的听众。马瑞芳的听众中,还有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外国小孩。有一年,她去上海做签售活动,一个波兰小观众五岁就喜欢听《聊斋志异》。

通过在清华大学等高校作讲座,马瑞芳发现,当代学子中,即便是研究高精尖学科的理工科学生,也热爱《红楼梦》,读得很深,他們对“贾母对宝黛爱情的立场态度”的讨论,都有自己的年轻视角。马瑞芳觉得每次与年轻人交流经典名著,都收获颇丰,启发思考,甚至有些问题对深入研究经典很有帮助。

马瑞芳至今很开心的是,在品读《红楼梦》节目的读者反馈中,一个参加过高考的学生留言说,听完马老师的讲评,高考多考了十几分。马瑞芳高兴得不得了:“高考多一分都能决定前途,多考十几分是什么概念?每当此时,我就觉得做这个工作还是挺有意义的,《红楼梦》没有白讲。”

马瑞芳也注意到,跟自己一样,还有不少退休的老教授,通过网络给更大范围的读者普及经典。比如,百家讲坛上来自中国台湾讲《易经》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许多历史专题的阎崇年教授、百岁老人叶嘉莹等。“他们是不甘寂寞吗?我觉得是社会需要他们。”

写出感人家族故事

百家讲坛《说聊斋》播出后几年,马瑞芳很忙,去全国各地讲课,从牡丹江跑到海南岛,又出国去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继续讲课,参加研讨会,还完成专著《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金瓶梅〉风情谭》等。近几年,马瑞芳说,她基本在家里写书,录视频,录音频,读经典,累了就换换脑子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集。“大概从1992年写长篇小说时,我养成了不睡午觉的习惯,现在年龄大了,不光不睡午觉,早上也起得非常早。”马瑞芳描述,她一般都是5点以前起床,喝一会儿茶,要么开始在电脑前工作,要么就看书,现在依旧保持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虽然任务多,但自己写得很高兴,也挺有力气写。”

其实,除了普及经典著作外,马瑞芳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1992年,她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蓝眼睛和黑眼睛》,生动描写了中外不同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酿成的一幕幕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后来又创作长篇小说《天眼》《感受四季》,以及文化含量很高的古典小说《小乔出嫁了》等。其中,三部长篇小说获得学术界和文学界称赞,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写进《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并被欧洲举办的“亚洲文学研讨会”誉为“教授作家”。

近年来,马瑞芳又陆续创作纪实文学《煎饼花》《豆棚瓜架婆婆妈》、儿童绘本《黄鼬子》等作品。回望自己的学术之路,马瑞芳曾这样总结:“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读书、教书和写书,不擅长人际关系,不喜欢阿谀奉承,还算勤奋,不是自己多么聪明、多么超群,是转益多师是汝师,人世自有公道在。”

(摘自《大众日报》)□

猜你喜欢
瑞芳百家讲坛聊斋志异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老赵和瑞芳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崔瑞芳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