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青岛历史档案资料,与庙会有关的文化活动由来已久,时光百载,每一帧每一页都记录了过节的喜庆气氛。
庙会:祭祀、娱乐、贸易
庙会是什么?庙,一般指的是寺庙。因为庙会的举行地点一般在寺庙门口或者附近。会,有集会的意思,在青岛,有的地方将赶集就叫赶会,有的地方叫赶山,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这种源于寺庙周边的集体活动,有着三层含义——祭祀、娱乐、贸易。
祭祀是一種心灵的寄托。比如天后宫,就承载着先辈们对亲人平安归来的祈愿,是一处集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另外,在青岛地区还有关于胡三太爷胡峄阳祭拜习俗。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即墨县志》记载:“(胡峄阳)生有异禀,研精《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崂山东麓的黄山村西,有一处石头垒砌的石洞,传说是供奉胡三太爷灵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传说是胡三太爷的生日。不少当地人和市民都带着各种供品香纸,虔诚地前来拜谒。在城阳流亭建有峄阳文化园,胡氏后人胡维村告诉记者:“年除夕夜,只要是胡姓宗族的人,煮熟了饺子,都要先盛上三五丸,由家里的长辈端着,带着子、孙,前往祭拜,回来后大家才能动筷。由于祭拜要排队,年纪大的人行动不便,年纪小的人往往就先让年纪大的人祭拜,宗族内部礼让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集会自然会产生娱乐,因此也就穿插着一些娱乐活动来调剂人们的心情。
搭台唱戏,十里八乡闻声而至。在热闹的表演中,踩高跷以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而独树一帜;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青岛高跷是流传于青岛崂山区沟崖村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节目。2006年,青岛沟崖高跷还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踩高跷的表演者衣着华丽、装扮各异,有男扮女装者,也有少年儿童,组成庞大的队伍。无论高矮,踩高跷都是技术活,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对平衡感要求很高。脚步的移动,双手配合的表演,都要经过专业指导。另外,踩高跷不仅仅是脚下的舞蹈,还要求演员会唱歌,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
正月初九,台东“萝卜会”
正月里,是手工艺人、商贩非常忙碌的日子,要跑各处庙会。正月初九,是“萝卜会”;正月十二,是“元宵山会”;正月十六是“糖球会”。“萝卜会”和“糖球会”历史比较久,分别有庙宇为依托;而“元宵山会”是1992年由当时的市北区政府采取政府搭台、经济唱戏,以贮水山公园为主会场设立的一个节会。由于贮水山没有庙宇,而时间又在元宵节前,所以定名为“元宵山会”。
说到“萝卜会”,就要先说清溪庵。历史上的清溪庵旧址,位于老台东道口路15号,因建在下杨家村,也被俗称为“下村庙”。据史料记载,清溪庵始建于元末时期,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因当初在建庙时,寺门前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流经此处,故称“清溪庵”,庙内主祀玉皇大帝,又称玉皇庙;1931年被取缔,1941年由台东镇的工商业者共同出资重修了清溪庵。1952年,清溪庵的宗教活动被停止;后来,闲置的旧址成了台东半导体零件厂的厂房,庙宇也在1960年代被毁。
“萝卜会”就起源于清溪庵,正月初九“玉皇诞辰”这天,庵前逐渐形成摊贩集市。因庙会适逢初春时节,台东镇杨家村当地及周边即墨、潍县等地盛产的萝卜成为主要商品,庙会也逐渐被称为“萝卜会”,“萝卜会”由此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萝卜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老青岛过年期间的主要庙会。
“萝卜会”上的主角当然是萝卜,除了卖潍县等地青萝卜外,即墨的红瓤萝卜也很受欢迎,价格也很便宜,参会的人们都会买几个回家。除了萝卜,还有其他各类商品,干鲜果品、民间工艺品,林林总总。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各种民间杂耍;拉“洋片”、敲锣耍猴、卖糖稀、吹糖人、卖“咘咘噔”“泥老虎”、捏面人、唱柳腔茂腔的……使得正月里的台东镇热闹异常。
清溪庵被毁后,“萝卜会”也因此中断,直到1991年才恢复重办。当时的台东区政府决定每年正月初九举办“萝卜会”。1991年正月初九至十一,举办了第一届“萝卜会”,因“萝卜会”主会场设在了南山市场,人们又称为“台东萝卜会”或“南山萝卜会”。1991年“萝卜会”参会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与会市民和中外游客多达30多万人次。1993年,在连续两年成功试办“萝卜会”的基础上,台东区政府决定正式恢复“萝卜会”。该年“萝卜会”期间,约有40多万游客参会,海天大酒店、黄海饭店、华天大酒店等均派出了高级厨师与会参加萝卜艺术雕刻大赛。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台东区与市北区两区合一,撤销台东区,成立新市北区,“萝卜会”和“元宵山会”合并,每年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举办。
2008年3月29日,位于道口路9号的建筑工地里,接连挖出了两块石碑,碑文显示为1941年重修清溪庵时设立的“功德碑”,碑文中提到了“萝卜会”,这可能是截至目前关于“萝卜会”最早的记载。“萝卜会”自1991年恢复后,一直是“有会无庙”,两块石碑的出土,则为“萝卜会”的历史解读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海云庵糖球会”的岁月变迁
作为青岛最大的民俗节会之一、青岛地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民间传统活动,“海云庵糖球会”深受岛城人民的喜爱,每年也都会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参会。在1991年荣获国家百项民俗重点旅游项目后, 2005年“海云庵糖球会”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2006 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它深深影响了青岛以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民俗生活,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历史文化往事。
“糖球会”源自海云庵庙会。坐落在老四方海云街1号的海云庵,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代一个春节期间,四方首事人梦见南海观音托梦,为保一方平安,遂生建庙之想。次日,正逢正月十六,海涨大潮,海水推上圆木一根落在泥滩。首事人遂将所梦之事告知于众,当即定下于沉木落滩之处建庙一座,以应灵验。以潮上的大圆木为殿宇大梁,建成正殿三间,取“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遂名为“海云庵”,庙中主要供奉观音大士,也叫“大士庵”,周边百姓也称此庙为“老母庙”。当地民众有每年在正月十五日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进庙烧香磕头;又因正月十六日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进香的人也特别多,逐渐形成正月十六为正日子的“海云庵庙会”。
“海云庵庙会”究竟始自何年已无法考证,因参会的摊贩售卖食品中糖球逐渐增多,且制作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深受赶会者喜爱,“海云庵庙会”遂以糖球而开始闻名,乃至其后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海云庵庙会”规模的不断增大,卖糖球的商贩也越来越多,百姓遂称之为“糖球会”。1950年,因防空关系曾暂停举办“海云庵糖球会”。之后,虽然海云庵庙屋由当时的四方区文化馆接管使用,但“海云庵糖球会”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1966年“文革”时才被中断。“文革”结束后,1985年,四方区政府认识到“海云庵糖球会”的价值,尝试恢复举办“糖球会”,并获得成功,此后,“糖球会”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1990年,四方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海云庵糖球会暨海云庵集市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宣布成立“海云庵糖球会暨海云庵集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即“海云庵糖球会管理办公室”。“海云庵糖球会管理办公室”成立后,承担着“海云庵糖球会”前期的方向把握、活动筹备、招商引资,庙会期间的组织协调、运行管理等大量工作,为“海云庵糖球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岛城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1990年以来,“海云庵糖球会”的举办时间一直在不断延长,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后的好多年份里,“海云庵糖球会”一般都会在正月十四时就试运营了。数十年间,“海云庵糖球会”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承担专门功能的街区,如小吃街、民俗文化街、糖球广场、小商品街等。2006年,四方区政府在海云庵前翻建了海云广场,广场上新建了古式长廊和一些仿古装饰,使得整个海云庵周边传统文化氛围渐浓,为“糖球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2年,四方区与市北区合并成为新市北区,2013年“萝卜会”“元宵山会”和“糖球会”三会合办,称为“萝卜·元宵·糖球会”,分为昌乐路周边和海云庵广场周边两个地点举行,开幕时间改为每年正月初九。2016年,市北区政府又将“萝卜·元宵·糖球会”两个主办地合二为一,全部移至海云庵广场周边,并在市北区东部、南部、北部和中部选取浮山后六小区文化广场、贮水山儿童公园广场、海琴广场、敦化路文化广场设立四个文化活动分会场,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时间也调整为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
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萝卜·元宵·糖球会”暂缓举行。2024年1月9日,记者从市北区获悉,因疫情停办4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将恢复举行,以延续百年民俗记忆,让城市烟火气更旺更浓。消息一出,不少市民紛纷点赞,期待着去“萝卜·元宵·糖球会”上重温“咬春”快乐,一起啃萝卜、吃糖球。
(本刊据观海新闻、青岛城市档案论坛、青岛城市记忆等媒体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