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人间烟火盛处,正是心安吾乡。春节渐近,散落在城市各处的乡村大集,成为欢喜而熙攘的民间嘉年华。过去的光阴与当下的时光,乡愁韵味和现代魅力在大集交汇,久违的风物与风情,在人头攒动和车水马龙的簇拥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的展示。
大集文化
熟悉的乡音、欢快的市声、难忘的味道和朴实的赶集人,赶集如同当下回归的“供销社”,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词。忘不掉的集市,记得住的乡愁。
青岛的乡村大集通常是一条街,或是逢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开市,或是逢五逢十成集。相邻乡镇的集市从时间上错开,在减少竞争的同时确保有需求的人天天“有集可赶”。这样的集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功能,同时往往是区域的“信息集散中心”。在青岛,不乏传承几百年的乡村大集。
大集是一种热闹,也是一种社交,它的朴素平凡成为一种温暖的情怀和寄托。“赶大集,买年货”就像青岛方言一样,是青岛草根文化的基因,也成为民间最隆重而欢动的迎新春仪式。在这里,实惠、热闹和喜庆是关键词,久违的风土人情和乡风古韵热烈升腾。人们聚集于此,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购物行为,更是对历史、对往事的一种回味与膜拜。那是一种仿佛带着过往记忆的年味,充满着喜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小时候的味道。
进入农历腊月,青岛的大集较之平时更加琳琅满目,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也格外熙攘,尤其是春联、福字、剪纸等贺新春的东西特别多。福字的寓意不言而喻,那些春联和剪纸也都是一些充盈着美好祝福的话语和画面。除了购物外,大集的娱乐休闲功能古而有之。以前大集上不仅有剃头的摊子,还有变戏法、演杂耍和唱大戏的。现在此类摊位依旧存在,吕剧、柳腔、茂腔等地方戏是娱乐的主力军,而套环、摇摇车和简易的旋转木马也算是大集的时代亮点。在这样的氛围中穿行购物,人们的心境自然是愉悦的、舒缓的。
人间烟火
蓬勃盎然的乡村大集无疑是红尘滚滚中的一抹治愈性清流。尤其当下,网购便利到无所不能,但哪有面对面狂购的妙处与快意。于青岛这座时尚与古风皆有所长的城市而言,李村大集、泊里大集、王哥庄大集、沙子口大集、城阳大集、红岛大集、即墨大集、鳌山卫大集、水集大集等乡村集市,可算是城市民俗文脉的灵魂所在,更是阅读城市市井江湖的缘起。
果蔬粮食、鸡鸭鱼肉、服饰百货、潮流好物、文创手作、乡野特产、针头线脑、花草树木、古玩美石、家具家电、汽车摩托……交织成了一幅美丽富足的幸福图景。大集的交易品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丰厚的琳琅满目感比任何的形容都强烈地撞击着赶集人的视野。
这些大集贵在保持了原生态的山东民俗风貌,是一幅地道的胶东市井生活的浮世绘。据1872年版的《即墨县志》记载,李村大集位于李村河滩,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30多年的历史。李村大集为当时青岛地区24乡集之一;建国前,跻身山东省4大集市之一。即墨大集历史悠久,一直以来被即墨市民看作“老即墨”的文化记忆。据1933年续修的《即墨县志》记载:“即墨沙滩大集之繁盛,附近各县殆无其匹,每逢古历五、十之期,各乡村来集交易者不下三万余人。莱阳等县亦多赴之,西关各商肆亦以此为贸易繁盛时期……”
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农历腊月是大集一年中最热闹和澎湃的时候,方圆几十里的居民,甚至外地人都浩浩荡荡汇集于此。如今的大集犹如老树开新花,不仅保留了原生态的卖品和接地气的商业氛围,所有卖品亦是与时俱进。只要超市有的,这里都有的卖。当然,超市里没有的这里也有,像什么炕席、烛台、草锅盖、盖帘、笸箩等这些只有老辈人才熟悉的物品,这里照旧有货,且质量百年不变,都是手手相传的好手艺。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带着放寒假的小朋友,去大集见识这种蓬勃盎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比书本上和视频里的情境更为直观与风趣。
如果说日常的市场是愉悦系的,那么大集带来的精神愉悦和视觉冲击,则带着精神洗礼般的治愈。难怪作家古龙曾说过,世上绝没有人会在市场里自杀,“再心如死灰的人,一进这里,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在青岛的王哥庄、沙子口、鳌山卫等临近海港的大集,鱼市可谓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板块。带着大海味道的鱼市比其他区域更加拥挤、嘈杂,也更加生机盎然、肆意张扬。正如《闲情偶寄》里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相对粗犷的渔港码头,大集里的鱼市自有一番活泼的烟火气,除了本地的特产海鲜外,外地和域外的龙虾、面包蟹等高端海鲜和叫不出名字的海鲜,亦有固定的回头客。在鱼市,许多海鲜可以深度精细加工,诸如将鱼打成鱼泥,现磨虾酱,代客生剥虾仁、海蛎子、扇贝、蛤蜊,帮客人阴干一卤鲜的鲅鱼和鲈鱼。美食家蔡澜先生来青岛,就特地去了一趟鱼市,“小贩是一本本生动专业的烹饪书”。他的这句话,其实适用于任何大集。
大集小吃
进了农历腊月门,赶集成为人们扫街的主战场。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赶大集似乎并不在于购物的快活,他们更多向往的是露天大集的草根美食。一路逛,一路吃,成为大集购物的一大特色。
乡村大集开始的时间通常比较早,很多人凌晨就從家里出发,来不及吃饭。另外,大集一般持续到下午,所以,大集上售卖的糖炒栗子,现制的点心、水饺、面条、炉包、锅贴、油饼、馅饼、火烧、合饼等手工面食,成为大集的标配和活泼的摊位。
这些家常小吃很是常见,但每个美食摊主都有自己的“一招鲜”。他们流转穿梭于各个大集,每个地方上都有自己的固定摊位。他们甚至还有自己固定的食客,这些食客赶集的目的很强,就是为了来品尝他们的美食,而购物反倒成为陪衬的“气氛组”。
短视频平台上密集出现的赶集Vlog,社交网站上不时刷屏的赶集日志,吸引越来越多人专程去赶集。有意思的是,这些大集小吃在视频时代突然爆红,成为美食网红的流量所在。这些拍摄视频的“播客”有本地的,亦有外地专门来“探店”的。在短视频平台的加持下,这些网红所带来的流量,在有效传播中变现,成为大集另一个“留量”密码。
很多美食家认为,特色小吃是每座城市最具有烟火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青岛这座与海洋关系紧密的城市而言,各色海鲜小吃鱼贯而入大集,自有一批忠诚的拥趸者。
大集从早持续到午后,摆摊者和赶集者要解决早饭和午饭的生计问题,于是集市上就地取材的食材便成了大集上最新鲜而接地气的小吃缘起。有些海鲜小吃原本服务于集市的第三产业,后来竟然喧宾夺主,吸引了很多食客专程舟车劳顿来吃一顿露天的小吃。
青岛西海岸的泊里大集,鱼获颇丰,于是就派生出了一道异常鲜美的海鲜烩饼小吃。通常是食客依据各自喜好,从附近的海鲜摊位上购买蛤蜊、八带、螃蟹、大虾等清洗简单且易熟的小海鲜,每种不必太多,只求多品种以各色鲜味互相抬升为佳。海鲜烩饼通常用新鲜的五花肉打底,将肉用葱姜爆香至煸出猪油的香味,倒入水,然后依海鲜易熟的程度渐次加入,最后加入烩饼,胡椒提味,然后起锅。此时,烩饼已经完全浸润了海鲜的香味,五花肉与小海鲜的味道也彼此“相悦”,喝一口汤汁,鲜美到可以起飞。
(摘自《青岛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