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
——以《诫子书》《狼》为例

2024-03-19 10:27朱宛莲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花园分校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子书文脉批判性

朱宛莲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花园分校

批判性思维之于初中生而言,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到了30次“思维”一词,可见其重要性。《课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生亟须培养的一种能力,但是通过文言文的作业设计来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目前这一领域鲜有人探讨。我们检索知网发现,将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与批判性思维结合的论文,一篇也没有;将初中文言文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的论文,一共6 篇,且都聚焦于教学。文言文教学固然重要,其作业设计也不可忽视。

何为“批判性思维”?杜威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反思性思维”,本文将采用我国学者刘儒德的看法:“批判性思维是通过探究已有经验的正确性、重要性、本质和价值,来正确地选择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借助文言文作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纵观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占比较大,且论述类、说理类的文言文较多,该类文本适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就文言文的特点而言,从基础的词汇语法到文本内容、文章脉络、思想价值,都适宜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诫子书》和《狼》都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分属于两个单元。《诫子书》作为一篇议论性文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系数较大,而且其中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目前国内学者也并未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比如“俭”和“志”的翻译,不同学者可能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两个词又是本文的关键词,对它们的理解关乎整个文脉。而这些争论点便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绝佳的“引子”,我们以此为起点设计作业,可以很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样,对于《狼》的理解,也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质疑:文中的狼明明结局是被杀害,为何还要以“狼”为题?为何不以“屠户”为题?

我们主张“教—学—评”一致,作业设计应该基于文本与课堂,应该从文本的重难点及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尽量设计合乎课堂逻辑的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作业。

以《诫子书》和《狼》的作业设计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说文解字:通过词义辨析,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关于《诫子书》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弄懂“静”与“俭”的含义。《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是这么解释的:“‘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我们研究发现,如果将“俭”理解为“节俭”义,与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似乎有所出入。后文的论证中,诸葛亮并未提到其他关于“节俭”的内容,那么“节俭”作为中心论点便缺乏说服力。

《说文解字》中说道:“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亦注曰:“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由此观之,“俭”与“约”可以互训,“俭”应理解为“自我约束,不放纵”。倘若说“静”是内在的宁静专一,那么“俭”可以说是外在行为上的约束不放纵,这也是“君子”的重要素养。

关于“俭”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切入点。如若我们直接将其含义“塞”给学生,并让学生背诵和答题,这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故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三个义项,即“俭省、节省”“约束,不放纵”“歉收,收成不好”,请你结合如下材料,选出《诫子书》中“俭”的含义,并说明理由。

材料1:“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选自《淮南子》)

材料2:“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选自《管子》)

A.俭省、节省

B.约束,不放纵

C.歉收,收成不好

理由: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便写下了“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诸葛亮开篇不说自己,而是强调“君子之行”,可见是化用了《淮南子》中的这句话。按此逻辑,“俭”应理解为“约”,即“约束,不放纵”。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及字典的三个义项,便能清晰地进行逻辑推理,深入理解“俭”的含义,而非生硬背诵。

此类作业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还能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在学生的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谋篇布局:通过梳理文脉,深化学生思维深度

学习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固然重要,但那只是起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整篇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重点字词与谋篇布局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部分文言文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加上汉字的演变,词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文言文中一些词句的理解,我们目前还有所争议。笔者认为,对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而言,作业设计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让学生给予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思考。

《诫子书》中,对于“志”的理解,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志”表示“志向”,“立志”是成才的条件之一。也有学者认为,“志”解释为“立志”失之偏颇,导致文脉不顺,理解为“静志”更为妥当。

作为一篇逻辑缜密的议论文,我们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诫子书》呢?对于其争议,我们设计了如下作业:

请阅读以下拓展资料,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诫子书》的文脉,并谈谈你对文中两个“志”的理解,完成表1。

表1

拓展资料一:“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选自《淮南子》)

拓展资料二:“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出自《三国志》)

拓展资料三:论文:《诫子书》文脉梳理(作者:何元俭、张祖国)

通过分析及居民生态城市和城市林业的内涵和特点,宣传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城市林业的作用,提出推进城市林业和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城市林业在构建生态城市中的作用。让每一位公民参与到建设生态城市的工程中,全力打造一个生态良好的发展中城市,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发现,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疏通文脉,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们提供了三个拓展资料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结合这三个资料,大部分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建构完整的思维导图。他们的观点虽然与我们常规的理解有一定出入,但是他们的表达有理有据,且逻辑自洽,以下为部分学生的观点:

我们认为“明志”的“志”是“品德”义,“非志无以成学”的“志”为“宁静专一”义。因为“君子”是指“德才兼备之人”,诸葛亮不直言自己的做法,而是以“君子”开头,可见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君子”。结合材料,我们发现,诸葛亮因为儿子“早成”,担心他“不为重器”,因此写下这封书信。再结合最后诸葛亮说“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见诸葛亮是为了让儿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那自然离不开“德才”二字。基于此,我们认为,“静以修身”应指向“才能”,“俭以养德”指向“品德”,后面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该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对,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强调,其中“宁静”对“静”,两者意思相近;“淡泊”对“俭”,两者意思也应该相近。按照这一逻辑,“致远”应侧重于“才能”,“明志”应侧重于“品德”。再结合材料一,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该是化用了《淮南子》中的“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明志”应为“明德”之意,这样逻辑便通顺了。

其实,《淮南子》中写道:“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由此观之,诸葛亮引用前人的观点对儿子加以劝勉,合情合理,也具有说服力。那么他们的观点就应该是一致的,按照这个逻辑,“俭”应理解为“约束”,“明志”应理解为“明德”。

继续往下梳理,我们发现,为了证明这一论点,诸葛亮先是正面来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后面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依旧是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对前一句进行强调。按照这一逻辑,“非志无以成学”应理解为“非静无以成学”,该句的“志”应理解为“静志”。紧接着诸葛亮从反面来论证“俭以养德”,“淫慢”则是“放纵懈怠”,即“不俭”义。最后劝儿子珍惜时间,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样逻辑缜密,且符合历史。

《礼记·曲礼上》对“君子”进行了定义:“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可见,“君子”不只是品德高尚之人,还需要有广博的见识,需要有才学。实际上,诸葛亮也花了不少笔墨来写如何获得才干,其本质就是要“静”。我们可以说“静”是“成学”的必要条件,却难以说“立志”是成学的必要条件。故此,“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志”应该是“静志”义,即“宁静专一”。我们查阅《古汉语大辞典》发现,“志”的确有“专一,诚心”这一义项,“静志”则是指“使心神安定、平静”。其实,古代也的确有不少“静志”的用法。如曹植的《洛神赋》中写道:“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夫处乎深宫,安乎尊胜,不能静志,远迹山林。”

通过这一作业,学生既学会了查阅资料,更好地梳理了文脉,同时也形成了自我判断,领悟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奥义。

三、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思维高度

在教授《狼》这篇文章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文中的狼明明结局是被杀害,为何还要以‘狼’为题?为何不以‘屠户’为题?”这一问题很快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我们适时地拓展了《聊斋志异》中的“狼”系列文章,比如《狼三则》《梦狼》等,学生比较发现,作者想要讽刺的是“狼当道”的社会现象,以及“遍地是狼”“白骨皑皑”的悲剧,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并非只是赞扬屠户这一形象,更是要借“狼”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因此以“狼”为题合情合理。

《狼》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本单元另外两篇文章分别是《猫》和《动物笑谈》,单元导语中说道:“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但是结合《狼》的内容来看,它与其他两篇内核大相径庭。以此为起点,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将《狼》放在这个单元合适吗?

对此,我们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我们给予学生探究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行选择题目,并组成探究小组,适当查阅资料,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题如下:

1.《狼》是否真的表现出屠户的“智”与“勇”?

2.结合有关狼的成语和典故,在传统文化中,狼是怎样的形象?你觉得将狼塑造为这样的形象合理吗?

3.《狼》的结局是“人胜狼”,如果是“狼胜人”呢?

4.本文与《猫》《动物笑谈》放在一个单元中,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为了方便学生的选题和小组探究,我们给予了学生支架,方便学生拟定研究方案,并明确评价方式(见表2)。

表2

根据这一表格,学生可以自行选题,以4~6 人为一个小组,形成探究结果,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汇报评价表见表3。

表3

通过合作探究的作业,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纵向延伸,走向了思维的深度。

张超曾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的过程充分地理解阅读部分的内容,提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可见,批判性思维并非一味地质疑,而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独立的思考。批判性思维,应该具有独立性、反思性的特点,学生不仅能对他人观点进行合理地思考,还能反思自己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

通过辨析词义、梳理文脉、合作探究的作业设计,我们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深化学生思维深度,提高学生思维高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猜你喜欢
子书文脉批判性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诫子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