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晔 胡 娟
(1.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9;2.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昆明 650091)
自2018年以来,我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图书馆界对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不断深入。一方面,学界较为关注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主题,在文旅融合视角下探讨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1]、逻辑[2]、维度[3]、特色资源开发[4]、相关服务创新[5]、文创产品开发[6]等,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图书馆业界积极探索图书馆文旅融合,形成了文化地标、景区分馆、民宿书房、研学旅行、会展旅行、文创开发等多种实践模式[7],积累了特色实践经验。可以说,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也须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发展深受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其文旅融合机制与路径等也应当顺应图书馆所处环境、自身职能与使命、服务内容与手段的更迭变化而与时俱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和深入发展智慧旅游[8],从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我国图书馆事业与旅游事业的智慧化发展战略目标。随着图书馆事业与旅游事业迈入智慧转型新阶段,两者的事业形态与发展模式均有了新变化,有必要考察智慧新情境下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议题。在现有众多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中,大部分文献主要关注传统图书馆形态下的图书馆文旅融合,智慧要素的缺乏使其无法充分回答智慧时代图书馆事业与旅游事业如何有效融合的问题。有少部分学者意识到智慧化给图书馆文旅融合带来的新变化,如冯继强和徐勇敏聚焦5G 与智慧文旅,探讨图书馆未来发展5G+智慧文旅模式的价值及服务创新[9];朱蓓琳基于图书馆数字人文专业优势探讨了“数字人文+”智慧文旅应用产品功能的构建[10];王锰等分析智慧旅游和智慧图书馆服务规范标准以讨论智慧文旅服务融合的标准化[11];李阳通过审视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平台和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平台现状,讨论两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12]等。这些研究显示了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智慧转向趋势,但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研究热点,且更关注智慧文旅的局部特征与微观功能,缺少对智慧化大趋势下图书馆事业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性探讨与宏观性认知。这些研究多从图书馆事业向外融合的单视角出发构建策略,忽视了对智慧旅游事业需求的充分考量与剖析,导致所产出的策略、产品等与旅游事业的适配性与融合力不足。
本研究以促进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事业共同发展为研究目标,从“为什么融合”和“怎么样融合”这两大问题出发,综合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与理论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文章从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如图1 所示):首先,通过梳理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两个领域的文献,分析两者的要素构成与核心研究内容,辨明两者融合的理论依据与思路;其次,梳理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的先期实践,提炼实践层面可供借鉴的融合经验并归纳基于实践的融合思路;最后,基于凝练的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探讨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的融合内容与具体策略。
图1 研究设计路线图
智慧图书馆概念源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国际上最早是2003年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 等提出,其认为“Smart Library”主要指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13]。国内方面,2010年严栋首次定义了智慧图书馆,即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14]。此后,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予以完善和扩充:王世伟等提出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互通相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15-16];李校红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关键要素扩充为智慧馆员、智能技术、融合理念和智慧内容[17];李彩宁等指出智慧图书馆聚焦用户需求特征变化[18];刘炜等指出智慧图书馆能够提供对用户需求自动感知的精准、高质量服务[19];李玉海等认为智慧图书馆可以快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数据等资源,提供经过深加工的知识服务,提供智能共享空间和特色文化空间[20]。从上述比较典型的概念界定与要素分析中可以识别智慧图书馆所具有的四个主要特征,一是聚焦图书馆用户需求,二是采用先进技术并以人和物的智能互联为核心,三是为用户提供准确、高质量的服务,四是注重特色智慧服务空间建设。
与智慧图书馆相似,因智慧旅游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也尚未统一。黄超等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现代技术来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等信息,实现对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1];朱珠等认为智慧旅游是通过“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实现旅游资源的集约化、智能化、统一化管理[22];张凌云等提出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及提供高品质服务[23];李云鹏等强调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个体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载体[24];阮立新基于智慧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构建了以应用体系为核心的景区智慧旅游框架体系,涉及游客服务、景区管理、企业营销、政府监管、社区参与等[25];陈博等从基础建设、服务智慧化、营销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四个维度构建了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26]。尽管不同学者对智慧旅游的表述有所不同,但这些概念均指出了智慧旅游的几个关键点:一是有强大的技术或平台支持,二是对旅游信息的主动感知与管理,三是为游客或其他主体提供旅游信息和服务,四是智慧景区建设和评价,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内容。
不难发现,在要素组成方面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智能技术的运用,这是体现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之“智慧性”的基本前提;二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智能化服务,智慧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智慧旅游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自用户的需求是两者建设的共有目标;三是实现资源的重组聚集,智慧图书馆汇集实体图书馆资源及线上资源,智慧旅游将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集约化统一管理,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是两者建设的相同选择;四是打造强调体验感的智慧空间,两者均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各自空间内资源、数据、业务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全方位提升用户智慧空间体验感。这些共同点成为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融合的基本理论共识,即充分利用智能技术,以用户为中心来实现资源的整合重组,并建设智慧空间为用户提供服务。
1.2.1 智慧图书馆研究
现有的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见表1):一是重视智慧图书馆模式与模型构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以加强资源建设与管理为重点,聚焦服务智能化、空间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推荐智能化等内容;二是关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升级,围绕用户行为与需求的精准识别以及实现服务个性化与规范化等内容展开研究;三是强调智能图书馆平台设计及场景应用,借助智能感知和VR 等主要手段进行动态全景运作和架构;四是研究未来技术发展进程,以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集成化、安全化为方向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表1 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概览表
审视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智慧图书馆发展尚存在以下三点须进一步完善:一是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尽管学者们构建了多样化的模式模型,但多停留在模型研究阶段,尚未有较好的实践应用;二是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现有研究主题偏向实践与技术,忽视了智慧图书馆的理论构建需要,有待进一步形成系统、宏观、集成的理论成果;三是平台建设和技术利用有待优化,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平台功能设计与数据运用较为单一,部分平台和场景设计的落地性不足,多源数据建设和用户体验有待完善,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运用有待进一步实现。
1.2.2 智慧旅游研究
智慧旅游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见表2):一是智慧旅游理论与模式研究,包括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信息服务模式以及旅游场景开发等;二是智慧旅游指标设计与评价,以智慧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游客满意度、旅游产品、安全及绩效评价等;三是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设计与开发,涉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功能完善等方面;四是在智慧城市与乡村旅游两大视角下分别探索智慧旅游发展模式与机制。
表2 智慧旅游相关研究概览表
审视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智慧旅游发展尚存在以下待完善之处:一是对智慧旅游缺乏明确共识,包括智慧旅游定义没有统一、技术手段种类和运用方式过于多样、智慧旅游应用主体缺乏清晰的范围界定、智慧旅游性质未能明确阐明。二是未能与多职能主体相结合,现有研究主要以景区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与社会上多功能职能对象相互合作与协同融合发展,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建设研究。三是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尚不完善,当前研究多从管理、服务、效率、网站功能等角度来评判和设立标准,借鉴的是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未能体现智慧旅游的本质和强调用户体验,缺乏集成化以及与其他产业融合度方面的评价指标设计与体系构建。四是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平台建设理念与技术运用多样化,但落地性尚未可知;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遍地开花”,却缺乏优秀的模板,无法发挥标杆作用,且大多数系统平台存在着独立建设、数据共享程度较低等问题。五是与相关配套产业对接不足,旅游业与食、住、行、娱等产业具有极强关联性,但目前尚未与相关产业进行有效对接,饮食、交通、购物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相关研究内容的共通之处与现有研究为两者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既能增强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性,又能拓展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多主体、多职能对象的融合,借助彼此的协同优势破除各大主体间的合作壁垒。此外,依托两者的技术融合可以推动双方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运用的深度合作及双方数据多元化集合与资源共建共享,扩充升级智慧服务平台功能,从而实现更全面的智慧管理与服务;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场景体验和文旅互动体验,从“文化+科技”入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文旅需求。
文化旅游需要基于一定的物质客体开展,如特定地理空间的文化旅游景点。我国已有较多地区在景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酒店、影城等区域设立了智慧设施设备并搭建了微型智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分散于众多实体空间中,游客可以在游览、休憩时使用智能设备、享受智慧服务。比较典型的案例有,2020年深圳盐田区图书馆与辖区酒店、景区合作,创立“粤书吧”,以“观书览景、文旅融合”为思路,在公园、绿地、街道、社区建设智慧书房,就近为市民提供便利和个性化服务,打造集阅读、休闲、旅游、运动于一体的公共智慧空间,将观景与阅读、人文关怀与公共空间完美结合[27],成为市民及游客打卡的“网红点”;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围绕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在辖区部分景点设置了24 小时全域旅游智慧微图书馆[28],实现了自助图书馆与智慧旅游导览系统的有机结合,游客通过身份认证后可以借阅图书,还可以查询和定制旅游路线。设置在酒店及影城等地的嘉峪关市旅行书房同样也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房配备了文化雄关展示机,提供书籍下载、文化活动的展示预定等功能,游客可用身份证在自助机办理借阅文学、人物传记及本地历史等各类型书籍[29],不仅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业余活动,还有效宣传了当地文化。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新落成的造型优美、风格独特的智慧图书馆也是文化旅游的直接目的地,如2022年9月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外观造型优美,空间主题鲜明,其首创将借阅、展陈、活动和全媒体服务无边界融合的服务模式,共开放22 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并设置了智慧文创区、研讨室、学习室、阅读静音舱等,将阅读服务与多媒体互动巧妙结合,极具体验感,吸引了本地市民与大量外地游客来这座“都市书房”打卡[30];2020年9月开放的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作为南昌乃至江西省的文化新“地标”,采用“藏、借、阅、管、查、参”六位一体的空间格局,依托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虚拟讲解员、4D 全景观摩、虚拟照相、虚拟军事体验等科技实现无感借阅和精准推送服务,还设置了智慧阅读空间和红色图书馆等特色空间,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体验[31];2019年12月开放的苏州图书馆北馆外观极具设计感,引入旋转纸的概念打造了一座书状结构的建筑,该馆配备有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实现了藏书自动存取与分拣传输,并建设有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雷达感应互动、体感交互、360 度全息、裸眼3D 等多种高科技多媒体互动技术的数字体验馆[32],是市民与游客体验新型科技产品与获取智慧阅读服务的绝佳场所。
目前,在特定旅游区域构筑微型实体智慧图书馆,以及借助新馆建设契机将图书馆主体馆打造为旅游地标建筑并提供智慧文旅服务是图书馆发挥旅游客体功能的主要手段。这两种方式都是基于科技设备创建规划“图书馆+旅游”元素的空间,实现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体验空间模块的集成互补。比较而言,前者创建和开设空间的要求相对简单,形态上整体呈现分散状态,功能上更多表现为辅助性,即配合所在旅游区域提供一些较为基础的文旅服务;后者作为旅游目的地,不仅要能体现空间设计的高度特色化与美观化,还要能体现其旅游服务的完整性与体系化。
智慧文旅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智慧服务平台来推进。目前,图书馆主要以“一体融合”和“自主搭建”两种方式参与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前者如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于2021年4月上线的“一屏多端”智慧文旅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各行业数据及信息资源,是徐州泉山各类文旅资源获取的“线上总入口”。同时,泉山区在5A 级景区、五星级酒店、泉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和泉山区图书馆安装了4 套全域旅游“智慧微型图书馆”设备,配有电子导览屏,并与泉山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互联,游客可在该设备上查询泉山旅游资源并定制旅游路线,获取智慧旅游导览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对客系统的“一体化”。这种将图书馆数字服务与智慧文旅平台融合一体的方式,是智慧图书馆融入本地文旅体系的有效举措。上海图书馆基于自身技术与红色文献资源优势,自主搭建了革命(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发布了红色文献宝库,并专门推出了“红色旅游”微网站,通过AI 技术赋能,构建了上海红色文化全景地图,展现红色经典的历史变迁,通过实地导航个性化安排旅游路线,宣扬红色文化[33]。该馆还与多个单位合作开展了“百年征程,点亮100”系列互动活动,通过线上解读红色文化来生动揭示革命故事、人物传奇和历史事件,这对于发挥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以及提升图书馆红色旅游服务品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可以看出,“一体融合”的方式因其接入了具有专项性质的旅游服务系统,可有效丰富图书馆文旅服务的内容并拓展其使用受众面。“自主搭建”的方式是图书馆基于自身文献资源优势挖掘开发出具备特色化文旅功能的服务平台,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要素更为丰富,但也容易因平台的小众性、受众知晓度低、功能缺乏多样性而不被用户关注。未来,如何将两种形式进行有效统一才是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融合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智慧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当前我国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图书馆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担负着保存与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主流文化、保障提供文献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和促进社会包容等职能[34],在乡村文化旅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多个地区通过打造智慧基层服务点,为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和文化的振兴提供支持,发挥了乡村图书馆传播科技和文化的载体作用[35]。
比较典型的有,浙江省嘉兴市通过对乡村图书馆的智慧化改造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如嘉兴市洪合镇凤桥村智慧书房是该市第一家村级智慧书房,采用无人值守、自助服务的智慧化管理方式,读者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者刷卡进入书房,馆内配备自助借还机、电子书借阅机和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还每月定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开设信息素养辅导和新技术体验课程,是嘉兴市首批智慧书房和农家书屋示范点[36];嘉兴市潘家浜礼堂书屋接入了总分馆统一的智慧图书馆系统[37],按照乡村旅游及生产需要配备图书资源,并共享总馆信息资源,实现了智慧服务与管理,该书屋集农家书屋、文化馆、家风馆功能于一体,充分融入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元素,利用场地及资源优势开展趣味活动。此类智慧基层服务点为乡村群众与游客提供了智能场馆体验与开展智慧阅读的机会,应用创新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传播,已成为助力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的有利抓手,有利于构建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在乡村聚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现有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实践主要是建设智慧空间与智慧服务平台两个方向。具体来看,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在景区、社区等设立微型智慧图书馆来发挥旅游客体功能或者将主体馆打造为旅游地标建筑,搭建特色阅读空间提供智慧文旅服务,但在现有实践中,前者的相关设施和服务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且存在不易管理的问题,未来需要思考如何连接这些微型智慧图书馆以及布局规划空间,使其形成更完善的智慧图书馆文旅服务体系;后者往往是一些新馆,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空间设计和旅游服务两方面的融合情况。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针对旅游需求自主或参与建设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和旅游服务信息的汇聚,以及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的统一。除此之外,通过建设图书馆智慧基层服务点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内涵与价值也是未来融合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
策略是实现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目标的具体方案。本研究基于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中提炼的融合思路,构建了既符合学理又具备实操性的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策略(如图2 所示)。
图2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构建
坚持以人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均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智慧化服务,两者的融合发展应秉持“以人为中心”的基本融合理念,具体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要遵循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匹配其需求的智慧文旅服务。在融合过程中,智慧图书馆所接待的用户具有图书馆读者和景区游客的双重身份,有知识服务与旅游服务的双重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分考虑用户的二元角色与多种权益,在服务中将知识与游览有机融合,平衡配置文化和旅游元素,营造宜学、宜乐、宜游的良好氛围。具体来看,图书馆既要注重用户体验的直观感受,充分考虑用户的兴趣和习惯,利用VR、AR、数字孪生技术等智能技术与设备搭建人、场、物一体的沉浸式旅游空间,赋予用户原始、生动、直观的旅游体验感;也要关注用户感知旅游地文化和获取特色地方知识的精神需求,全面挖掘地方风土人情、建筑艺术、生活习俗等,形成蕴含地方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的公共文化数字内容,并基于用户兴趣精准推送其所感兴趣的知识资源,提升用户对旅游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要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即关注提升馆员的文旅融合服务意识与能力。馆员是建设智慧文旅体验空间和提供智慧文旅服务的主力,馆员对文旅融合的理解、用户文旅服务需求的感知将直接影响其服务水平,如在服务过程中馆员需要转变认知,充分认识到其所服务用户的双重性身份,继而在提供传统图书馆服务时能够准确识别用户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因此,对提供智慧文旅服务的图书馆而言,适时对馆员开展文旅服务培训是必要的,应通过优化与调整馆员的知识结构,帮助馆员充分了解并适应智慧图书馆文旅融合对其服务技能所提出的要求,将智慧文旅服务的供给端口与需求实现有效契合。
智慧文旅体验空间是智慧图书馆提供文旅服务的实体依托。从外在形式来看,当前在外部特定区域设立微型智慧图书馆和基于自身主体馆设置智慧文旅体验空间是两种可供借鉴的有效举措。前者主要表现为图书馆在公园、街道、社区、景区、酒店、影院等旅游客体位置设立微型智慧图书馆。此种情况下,图书馆作为这些旅游客体的一种辅助性设施配置,旨在借助舒适的文化空间来提供生动立体的文旅体验来满足用户的审美与休憩需求。因此,需要关注微型智慧图书馆外观设计与相关旅游客体的物理相融性,其位置选择、空间布局都要配合所在场所的特点与属性进行,做到整体外观形式上的场景融合;还需要通过与景区、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多方合作实现微型智慧图书馆的集成式管理,利用数据和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形成互补融合的智慧文旅图书馆服务体系。
相比而言,后者图书馆本身是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所以更强调图书馆的主体能动性。图书馆应如何在提供文化、空间、知识、教育等常规服务的前提下,巧妙规划空间以满足游客对图书馆智慧文旅服务的期待,这是图书馆在智慧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提供智慧文旅服务并不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智慧图书馆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尊重大部分普通用户对图书馆空间在阅读、学习、存储、休闲、共享等方面的基本功能需求。在此前提下,再结合图书馆文旅融合需求进行功能拓展,考量智慧图书馆文旅体验空间的个性独特装修设计与表现技巧,充分了解游客到“图书馆一游”的内在需求,基于其旅游心理需求对智慧图书馆实体馆进行定制化改造,如设计图书馆参观“旅游通道”,充分展现智慧图书馆阅读文化、科技创造与虚拟空间的交互结合形式,形成“主客共享”的合理局面。由此,通过图书馆实体服务空间、文旅体验空间、虚拟游览场景等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交错融合,推动空间场景与游客思维及认知的交融。
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是智慧图书馆提供文旅服务的虚拟入口。从提供形式来看,目前图书馆服务端口接入地方文旅服务系统和自主搭建图书馆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是两种可供推广借鉴的有效方式,但由前文分析可知两种方式各有不足。笔者认为,当前“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图书馆提供智慧文旅服务提供了新方案,即在现有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上装载智慧文旅服务应用,拓展文旅服务功能,还可以将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与地方旅游服务系统对接,构建一体化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推进文化服务直接对接旅游服务,丰富单一旅游平台的文化元素,此举既能避免重复建设也能提升图书馆平台的旅游知名度。一体化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可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平台建设的子项目,助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和体系化。
为最大程度发挥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的效能,平台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研发知识资源组织、集成、融合和共享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和底座,推动技术赋能学习与游览,实现智慧交互学习、交流和共享,形成智慧化阅读与智慧化旅游融合发展局面;二要实现资源的重组聚集和多源信息的融合汇聚,以平台为基础,整合微信公众号、App、旅游设备等服务终端,解决平台数据和资源兼容的问题,加强文献资源和旅游信息的基础信息库建设,提供更准确详细的用户信息画像,推动图书馆业务和旅游信息业务的重组和深度合作;三要拓展智慧文旅服务功能,基于用户的文化旅游需求,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应具备文旅信息发布、线上资源汇聚、线下活动预订、文旅路线推荐、社交互动分享等更全面完善的一体化功能,多渠道提供多类型旅游文化信息服务。
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演化而来的旅游方式,以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与乡村文化为特色,强调生态性和绿色性,旨在满足人们休闲生活和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者在观光旅游之外更希望获取深刻的文化体验[38]。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聚集、传播与服务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文化支撑,而智慧化发展为乡村图书馆进一步发挥其文化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助力。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好的地区可以从支持乡村旅游的目标出发,对村镇级图书馆、农家书屋和社区读书驿站等基层服务点进行智慧化改造,或在特色民宿、精品客栈设立智慧图书馆服务点。
具体来看,空间上,改造乡村基层服务点,将智慧阅读空间与农村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科技与原生态的反差性融合,为游客提供极具特色的乡间阅读与休憩空间,促进乡村图书馆由单一的“书房”形象向乡村旅游集散地、打卡点、宣传推广阵地拓展;资源上,依托各地总分馆服务平台和数字图书馆中的地方资源,发挥县级图书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本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和乡村居民的特点,深度挖掘乡村地方文化历史、特色和优势资源,形成兼具观赏性与知识性的乡村文化知识科普音视频资源,充分释放乡村文化活力;服务上,基于特色空间、资源优势和图书馆活动举办经验,举办互动性强且形式新颖的乡村民俗文化展览、乡村非遗体验、农业知识科普讲座、农业技能分享沙龙、乡村主题阅读推广等文娱活动,并利用图书馆音视频设备与技术以云直播、云展览等形式扩大宣传,实现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鉴于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的技术复杂性与组织系统性,两者的融合建设不可能仅依靠某个或某几个单位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发挥多职能主体的协同发展效应,弥补智慧文旅当前“单打独斗”式发展的不足之处。多职能主体包括图书馆、旅游企业、技术支持单位、政府以及组织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这些主体达成基本融合共识,在食、住、行、娱等方面加强服务对接,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从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建设来看,图书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制度支持、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和场所支持,如政府及相关组织管理机构提供顶层制度标准规范、加强监管与协调保障力度,技术支持单位提供技术创新与落地保障,旅游企业与景区负责旅游信息对接与传递等。从智慧文旅体验空间建设来看,图书馆需要相关利益者提供选址批准、空间设计、设施配套、经费支持、产品建议、管理协助等方面的外部支持;也需要依托多职能主体合作完善智慧图书馆文旅服务体系,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公共环境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方面的相互配合。
在与外部多职能主体合作的过程中,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协调合作能力,发挥向外融合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基于自身功能拓展与发展目标,寻求优质合作单位,如可加强与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深度合作,打造图书馆红色旅游阵地[39];其次,要充分争取社会支持,图书馆作为旅游服务的“新手”,要广开言路,听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旅游服务单位、广大游客群体的建议和要求,优化图书馆文旅服务内容与技术手段,使其更具“智慧化”;最后,还应拓宽经费输入渠道,借助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价值挖掘来吸引经济实体的支持,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提升地区旅游经济效益,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争取更多资金。
文旅融合是我国推进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行业不断创新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并持续探索有效融合路径。随着智慧图书馆事业与智慧旅游事业战略发展导向的确立,智慧情境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基调。本研究从观照全局的角度出发,以“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为什么融合以及如何融合”为核心问题,借助对关涉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理论研究的全面分析、具体实践的系统梳理,提炼出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思路,探索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本研究全面考察了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在理论层面的融合需求,结合现有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融合理念、打造集成式文旅空间、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发展智慧乡村旅游、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两者的融合实践提供理论启示并积极拓展图书馆文旅融合新视角,以提升业界与学界对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事业融合的发展认知。
(来稿时间: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