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根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儿童画就是儿童随心所欲的涂鸦之作,因其“随意荒诞”“乱七八糟”而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画画能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其创造力。于是,幼儿园、小学或校外美术机构纷纷“教”儿童画画。然而,人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不同的认识,因此生成了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教学。
在本文中,笔者剖析了美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并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重点分析了针对3—12岁儿童的美术教学过程,通过多年教研经验和儿童画教学案例,探讨儿童画育人价值的真正所在。
一、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刻板的绘画技法
许多美术教师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教幼儿把线画得直、把颜色涂得均就够了。而到了小学阶段就是学习素描,进行石膏像、几何体等专业化写生“套路”。其实,儿童画并非单纯的技法与审美,而是儿童心声和故事的呈现。当我们耐心询问,儿童就能讲出画中的奇妙故事(图1、图2)。因此,儿童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
2.单一的简笔画模式
为迎合家长的期望,很多美术教师教儿童各种简笔画。从表面上看,这些作品光鲜亮丽,能参展、能获奖,殊不知这是一种功利化、商业化的模式。简笔画造型单一僵化,儿童以为会画各种事物了,就不再观察鲜活的客观对象,也由此切断了丰富的感知来源。
3.一味追求自我表现
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国外进步主义教育观,倡导“儿童中心论”,认为成人的过度教学会压制儿童天性,于是便一味对儿童放任自流,鼓励其追求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这在低龄阶段行之有效,但儿童会长大,教学内容和方法若不改变,到10岁左右他们会自动放弃这类创作方式,出现“青少年危机”,甚至从此告别美术创作。
4.浅尝辄止
多数教师认为“美术课不是培养美术家的”,满足于“一课一练”的模式,让儿童始终处于碎片化、浅层次的美术技法学习,其创作能力无法得到发展。
二、美术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这是美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要求将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并研制了“学业质量”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
核心素养要求美术教学不能浅尝辄止,要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解美术的核心和本质,列出了“注重引导儿童理解”的20个学科大概念,追求深度学习;强调情境化主题创作,联系现实生活,体现真实性学习;设置了20个任务群,倡导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重视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实践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儿童创作出能证明自己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作品。
三、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到底该怎么上?与以往的美术课有何不同?
以往的美术课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儿童只能完成碎片化、简单的小作业。而且欣赏与技能分离,技能与创作分离,造型与风格分离,创新与继承分离,作业与现实生活分离,无法呈现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
而核心素养是儿童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课,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关注儿童学到了什么,形成了什么素养,即以儿童发展为本。如图3所示,核心素养的美术课是围绕情境化主题开展“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大单元学习。其分别为“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和“展评”四个环节,包含的六个要素概括了艺术家主题性创作的基本规律,其顺序安排可以灵活多变,每一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课程设计:教师要提出一个有意义、有趣的大主题,如友情、感恩、英雄等,引导儿童联系生活讨论主题的意义,选择自己的创作意向,既指向“文化理解”,也能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图4、图5)。
2.主题+欣赏:引导儿童欣赏相关主题的大师作品,欣赏形式与内容,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并理解具有核心意义的“学科大概念”。低幼阶段可合并“主题与欣赏”环节,结合作品理解主题。
3.技法:在像中国画一样有专门技法要求的课程中,教师需要介绍材料、工具、技法,并引导儿童进行适量技法练习或临摹,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作。低幼阶段可省略技法环节。
4.构思+创作:教师要启发引导儿童根据主题打开思路、展开想象,通过小组交流丰富故事内容,然后描绘、添加、改进和完善,表达心声。
5.展评:创设展示作品和过程性的“学习档案袋”,既增强儿童的成就感,还营造了校园的美育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够超越零散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儿童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形成深层次联结。教师要在领会核心素养和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既要设计好教师用的教学计划,还要设计好配套的、供儿童使用的學习手册,用学习单、评价量规等学习工具引导儿童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激发儿童的潜能,在主题性创作任务驱动下“做中学”,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四、幼儿阶段的儿童画该如何教学
根据“2022版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初步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基于此,我们可以思考、探究幼儿阶段的儿童画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与儿童后续的美术学习及成长发展进行有效衔接。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阶段的儿童画教学,教师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3—9岁儿童的绘画发展水平正由“涂鸦期”向“符号期”迅速转变,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必须以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结合游戏或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第二,教师们要理解儿童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在1994年提出“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认为“儿童绘画能积极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乃至各项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儿童画是幼儿表达情感、故事和心声的“书面语言”,这正是其意义所在。
接着,我们再来讨论幼儿阶段的儿童画教学该如何进行。
首先,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阶段的儿童画教学作为艺术领域的活动,蕴含了核心素养的雏形。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主题并欣赏名画”“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和创作”“展示与评说”三大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幼儿进行与图1相仿的自由主题创作。
其次,教師可以将儿童画作为“书面语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并促进其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习。比如,幼儿可以用儿童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习惯、交流内心的故事和想法、观察记录和探究事物(图6)、记录和表现各种人际交往的故事(图7)、感知数和量的关系、认识形状与空间等,开展跨学科、超学科的学习活动。
五、儿童画的育人价值
人们总觉得儿童画就是乱涂乱画,很好玩、很有趣,但究竟能有多大的育人价值?我们可以围绕一则“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的经典案例来展开分析。
上海市崇明实验小学1988年对刚入学的儿童(6—7岁)做了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内容为“增加美术课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实验班每周减少语文课、数学课各一节,改为美术课(当时为六天工作制),然后观察实验班和普通班之间在学习成绩、智力因素、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其中,美术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写生、临摹和命题创作等形式展开。
经过三年的时间,我们发现实验班儿童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明显提高。其原因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不仅发展了绘画能力,同时也发展了观察、思维、表达和创造等能力。他们把画画当作“书面语言”,表达其所见所闻、所想所爱,具有与作文同样的言语功能和过程,所以对作文成绩有显著影响。同时,作为一种自主创造行为,美术又促进了智商、审美、思维乃至各种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诚然,这是30多年前的案例,如果按前文所说的美术教学过程,以“学科大概念”探索美术本质和深度学习,实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主题大概念”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大单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等,幼儿阶段的儿童画创作便能更加体现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素养水平,其育人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六、结语
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可能创造出各种神奇的绘画作品、工艺品,但永远不可能替代幼儿在儿童画创作过程中的实践、创造、体验、感悟,以及喜怒哀乐的表达,也永远无法替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各种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
因此,当语文被视为学校教育之“主课”,当儿童语言发展被看成认知过程的关键部分,被教师、家长以及等社会各界广为重视时,切不可忽视儿童画对发展儿童言语、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这是儿童画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把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