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2024-03-18 08:32张艳红
光明中医 2024年6期
关键词:证候黏度缺血性

张艳红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脑动脉狭窄甚至堵塞的情况,使脑组织缺血坏死,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起病急,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工作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作息不规律等问题突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如不及时治疗,还会给肢体、语言功能带来影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常使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但是单纯使用西药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范畴,患者气血运行不畅,脑脉瘀阻,治疗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方向,通过使用口服药、静脉注射、穴位按摩等综合治疗手段,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现将相关治疗工作进行回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柳林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52~74岁,平均(62.83±4.71)岁。对照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53~73岁,平均(63.29±4.6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中的西医诊断标准。经体征和病史采集、颅脑 CT 或 MRI检查确诊,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等;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的中医诊断标准。主症为口舌歪斜、偏身异常、言语晦涩,次症为头晕、头痛、目偏等,包含2项主症或1项主症、2项次症,并结合患者病因确诊;③年龄<80岁;④属于首次发病,就诊时间为发病24 h内。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卒中;②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肝肾功能严重不足;④近期使用过溶栓、抗凝类药物;⑤对治疗药物过敏;⑥治疗依从性不足等。

1.3 治疗方法结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3]中的诊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①基础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利尿治疗等,部分有基础疾病患者服用基础疾病治疗药物。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片(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010,规格:0.5 g),100 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80029,规格:50 mg],第1天为300 mg/次,1次/d,从第2天开始为75 mg/次,1次/d;③降血脂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030047,规格:10 mg)10 mg/次,1次/d。14 d为1个疗程,2组均依病情程度连续治疗1~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口服、中药静脉滴注、穴位按摩、运动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①口服中药:复方地龙片(南京易亨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60343,规格:0.53 g),2片/次,3次/d。②静脉滴注:使用血栓通注射液(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44023081,规格:2 ml:70 mg)进行静脉滴注,将5 ml血栓通注射液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使用,1次/d。③四肢穴位按摩:上肢穴位选取合谷、手三里、内关、外关、尺泽、曲池等,下肢选取委中、足三里、血海、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等穴位,以点按、轻柔的手法按摩,30 min/次,1次/d。④运动康复: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从床上翻身、位置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立练习,再发展为站立练习,适当开展关节活动练习,康复活动15 min/次,2次/d。14 d为1个疗程,依患者病情程度连续治疗1~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对比2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①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西医检查结果病灶消除,中医主症及次症消除。显效:肢体麻木、运动功能障碍、口舌歪斜等症状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未完全恢复,仍有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等;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清等症状严重程度给予评分,计分为0~1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 评分为0~42分,评估内容包括肌力、语言、症状、体征等,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ADL评分包括14项,总分64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强。④血液流变学指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量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分,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并以缺血性脑卒中居多。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仅较高,且病死率也在上升。研究显示,与脑卒中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家族病史、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糖尿病、活动不足等[5],说明以上基础疾病、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临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常使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方法。但是溶栓有着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且有可能产生出血并发症。抗血小板聚集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临床常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单纯使用西药对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临床需研究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范畴,中风是因风火相煽,气血逆乱,遂阻塞脑络[6],其病理机制为气虚血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自身体质虚弱,加之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影响,痰湿尤盛,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脑络,形成血栓,进而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故治疗应以化瘀通络、补气活血为方向。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口服、静脉滴注、穴位按摩、运动康复等综合治疗手段,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调节患者体质。

复方地龙片是口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地龙、川芎、黄芪、牛膝等。地龙通经活血、清热息风,有溶栓和抗凝作用;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改善脑缺血性损害;黄芪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可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能够降低血压血糖、抗凝血、抗炎。诸药合用可发挥化瘀通络、益气活血的功效,同时,有助于调节血压血糖、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7]。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可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脑部血流量[8]。以往研究显示,血栓通作为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剂,取自天然药材,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恢复神经功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血栓通能够增强疗效[9]。

穴位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相关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疏通,对中风患者起到提神醒脑、升清降浊的作用。例如神门补益心气,合谷通经活络,内关主治与气机阻滞相关的病变[10]。此外,患者治疗期间因身体行动不便,长时间卧床,肌肉容易萎缩,穴位按摩联合适当的运动康复可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为患者恢复提供支持。

本研究中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减轻脑水肿等,并服用抗血小板、降血脂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复方地龙片、血栓通、穴位按摩联合运动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值得肯定,有助于患者恢复,临床可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证候黏度缺血性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