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山 李新燕 邹传桃 田志富 冯宝丰
(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 101500)
在我国随着种植结构及人们饮食文化的多样化,玉米市场已由过去的粮食需求转向鲜食、饲料、青贮及加工等多样化拉动,促使传统玉米生产必将由普通产量型向高层次专用型转变。
优质鲜食玉米有其独特的内在遗传, 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籽粒结构、营养成分、加工品质和食用风味特征,并有着种类繁多的专门用途和加工特色。 其中糯质又称蜡质玉米,起源于中国,胚乳全部为支链淀粉, 是普通玉米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玉米类型,具有较高的黏滞性和适口性,其营养丰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虽然糯质玉米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但我国糯质玉米杂交育种工作起步比较晚。 早期我国糯玉米生产上仅用农家品种,产量低、农艺性状差,种植面积小。20 世纪80 年代初烟台市农科所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糯玉米杂交品种烟单5 号,90 年代初我国相继育成了一批优良糯玉米杂交种,如垦粘1 号、中糯1 号和苏玉糯1 号等品种,鲜食糯玉米育种和推广得到重视及发展。 从21 世纪初开始,我国育种家相继育成了京科糯2000、天紫23、彩糯1 号、苏玉糯2 号、渝糯7 号及万糯2000 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种,引领我国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 现在我国鲜食玉米种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空间广阔,市场前景良好,常年种植面积为1 500 万亩以上。
随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糯质玉米品种也呈现多元化跨越式发展, 在消费和生产端出现了糯质品种遇冷返生变硬、果穗小、籽粒浅及色彩少等问题。进入21 世纪, 育成的紫白糯质玉米品种天紫23 成功地引入马齿玉米和紫色玉米种质, 使得糯质玉米遇冷返生变硬、果穗小、籽粒浅和彩色糯质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满足了消费端和生产端的需求。 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天紫23 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品种改良, 育成了紫白双色糯质玉米新品种斯达糯61,该品种在果穗外观颜色、籽粒深度和早熟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S239B 是选自紫白糯玉米单交种天紫23 的二环系。 2009 年春种植杂交种组合天紫23 (津审玉2004014、国审玉20200492)并套袋混粉留作品尝对照使用, 并选留1 株变异壮株大穗收获干籽粒留作选系材料,从2009 年冬至2014 年冬在北京、海南连续自交11 代选育而成。
S239B 从出苗至成熟100 d。幼苗叶鞘绿色,株型半紧凑,叶片松散,叶色浓绿,株高172 cm 左右,穗位高68 cm。全株19 片叶,雄穗分枝密,花药黄色,花粉量较大,花丝绿色。 果穗短锥形,穗长16.5 cm,穗粗3.5 cm,粒行数12~14 行,穗轴白色。 籽粒紫色、糯质型,百粒重23.8 g。 田间表现整齐一致,持绿性好,抗病性突出。
522W20 是选自三交种(522×W20)混粉1 次后的继代选系,以522 为母本、W20 为父本杂交,其中522 为中糯1 号选系、W20 为京科糯2000 杂交种选育的继代二环系。 2008 年冬年组配(522×W20)测交组合,从2008 年冬至2013 年冬在北京、海南连续自交10 代选育而成。
522W20 从出苗至成熟105 d。幼苗叶鞘紫色,叶色绿,苗期叶片宽厚,植株紧凑,株高148 cm 左右,穗位高60 cm。 全株19 片叶,雄穗分枝中等,花药紫色,花粉量较大,花丝绿色。 果穗筒形,穗长14.5 cm,穗粗4.0 cm,粒行数12~14 行,穗轴白色。 籽粒白色、糯质型,百粒重26.7 g。 田间表现整齐一致,持绿性好,抗病性突出。
2016 年冬在海南以S239B 为母本、522W20 为父本初配组合,2017 年春播进行了品种鉴定试验,2017 年冬在海南复配,2018 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品尝鉴定,2019-2020 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多点鉴定联合试验,2021-2022 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2023 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玉米2023191 号)。
在云南地区平均生育期82.4 d,比对照石糯2 号晚熟1.8 d。株型半紧凑,株高175 cm,穗位高64 cm,穗长18.2 cm,穗粗4.4 cm,穗行数12~14 行,行粒数38.9 粒,百粒重35.8 g。叶鞘花青甙显色弱,幼苗第一叶顶端形状圆到匙形。 植株上部叶片与茎秆夹角中,叶片弯曲程度中。 植株叶鞘花青甙显色无或极弱,散粉期中到晚,雄穗颖片中部花青甙显色无或极弱,侧枝弯曲程度弱,与主轴的夹角大,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短到中, 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短、侧枝长度短、一级侧枝数目中,花药花青甙显色弱,花丝花青甙显色无或极弱,植株茎秆“之”字形程度无或极弱,果穗穗柄短,果穗锥形或筒形,籽粒紫白色、糯质型,穗轴颖片花青甙显色无或极弱(表1)。
表1 斯达糯61 在云南省不同区域的农艺性状表现
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含量100.0%,鲜籽粒水分含量59.1%,粗蛋白3.90%,粗脂肪2.23%,粗淀粉30.49%,赖氨酸0.13%,干基粗蛋白9.53%,干基粗脂肪4.90%,干基粗淀粉74.56%,干基赖氨酸0.36%,符合鲜食糯玉米品种品质标准。
云南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站在云南农业大学、隆阳区、景洪市、砚山县和禄劝县5 个鉴定地点接种鉴定,感灰斑病(7 级)、南方锈病(7 级),中抗大斑病(5 级)、纹枯病(5 级),抗普通锈病(3 级)。
2021 年参加云南省鲜食玉米统一试验, 平均亩产903.58 kg,较对照增产6.2%,增产显著,增产点率80.0%。 2022 年续试,平均亩产899.19 kg,较对照增产0.3%,增产不显著,增产点率60%。 2021-2022 年2 年区试平均亩产901.39 kg, 较对照石糯2 号增产3.2%,增产显著,增产点率70%。 2022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 038.82 kg, 较对照石糯2 号增产10.2%,增产点率100%(表2)。
播种前选择芽率高、种子活力高的种子。 种植地块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肥力均匀、无残茬、无杂草、排灌方便的平地。 播种前进行深翻耕,耕后及时耙碎、整平、压实。
垄宽60 cm,垄高15~20 cm。 根据种植地区的雨水情况决定起垄的高度, 雨水多的地区垄要起的高些,雨水少的地方畦垄的高度可以低一些。 施用当地常规复合肥30~40 kg/亩,施肥要均匀一致。
早春种植应采用地膜覆盖。采取隔离种植,避免串粉,隔离距离为300 m 以上,种植密度以3 500 株/亩为宜。 使用坑穴播种方式,种植面积不大的地区可以使用人工进行播种, 大范围种植的地区可以使用播种器进行播种,播种完成后要进行浇水。
幼苗生长到5 cm 左右时要进行一次间苗,把生长弱小、徒长的幼苗拔除,间苗后6~7 d 进行一次施肥,主要施用尿素,以提高幼苗的生长能力。
幼苗生长到15 cm 后进行定苗, 定苗后进行浇水,让幼苗生长整齐。 幼苗生长到40 cm 时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以防止玉米出现倒伏等现象,提高玉米的产量。
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等,纹枯病高发区域应及时进行施药防治。
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亩施氮磷钾复合肥30~35 kg。 拔节期结合中耕培土,增施尿素10 kg、复合肥15 kg,大喇叭口期后每亩增施尿素10 kg、复合肥10 kg,开花前后每亩增施钾肥10 kg。
一般在开花授粉后22~26 d 采收较为适宜。
2023 年在云南省进行了多播期多区域多海拔高度的品种展示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 000 多亩,斯达糯61 以其营养品质、口感优良、颜色亮丽和经济效益高等受到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环节和消费端的普遍欢迎,比当地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天紫23(小花糯、傣香糯)在果穗外观颜色、籽粒深度和早熟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良, 非常切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和饮食风俗,预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