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噻虫胺颗粒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

2024-03-18 09:19王玉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麦蚜虫药肥噻虫胺

王玉梅

(河南省民权县植保植检站 河南民权 476800)

小麦是民权县的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101 万亩。 麦蚜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包括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和无网长管蚜。 麦蚜以成蚜、若蚜刺吸小麦叶、茎、嫩穗汁液,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并传播小麦病毒,在大发生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30%[1]。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世代历期短、长距离迁飞等特点,危害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生产上多通过喷施杀虫剂防治蚜虫[2-5],在生产中发现存在防治时间不当、多次施药等问题[6],频繁的喷雾防治造成天敌昆虫种群下降,降低生物防治效果,使蚜虫的抗药性上升[7]。

噻虫胺颗粒剂可以直接撒施于土壤中, 使用方法简单,药效持久,向外扩散范围小,对昆虫伤害小。为明确该药剂的防治效果, 于2022-2023 年在民权县花园乡安排了0.1%噻虫胺颗粒剂(药肥)防治小麦蚜虫及地下害虫试验, 为该产品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民权县花园乡刘庄村韩世权小麦田,总面积10 亩,该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试验地地势平坦、灌溉方便、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郑麦1860;供试药肥:0.1%噻虫胺颗粒剂, 由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常规拌种药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 mL),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田自东往西设置3 个处理,不设重复。 处理1:药肥底肥区,施入0.1%噻虫胺颗粒剂,未拌种,面积2 亩;处理2:常规拌种药剂区,面积2 亩;处理3:空白对照(CK),面积1 亩。各处理之间均留60 cm 的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方法

2022 年10 月20 日按试验设计将0.1%噻虫胺颗粒剂50 kg/亩作底肥一次性撒施, 深翻30 cm,当日完成播种,亩播量12.5 kg,当日气温23℃,无风。药肥底肥区、常规药剂拌种区于2022 年11 月23 日防治小麦田间杂草,2023 年2 月18 日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2 月27 日追施0.1%噻虫胺颗粒剂50 kg/亩,3 月20 日常规药剂拌种区防治1 次小麦蚜虫,4 月20 日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5 月5 日进行“一喷三防”(药肥底肥处理区未防蚜虫);空白对照区小麦未拌种,整个生育期未使用任何药剂。 各个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5 试验田间调查

1.5.1 苗情调查 2022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3 日观察记载小麦出苗情况(齐苗时间、出苗率)、是否有药害现象。 2022 年11 月20 日和2023 年3 月15 日各调查1 次苗情,每小区随机5 点取样,每点取10 株小麦全部挖出,用清水冲根后调查株高、苗鲜重、最长种根长度、次生根条数、根重、3 叶以上大分蘖数。

1.5.2 虫害调查 2022 年11 月20 日调查地下害虫的为害情况,并记录为害率。 采用5 点取样法,每点1 m2,调查地下害虫为害株率。2023 年3 月15 日调查苗蚜发生情况并记录。 采用5 点取样法, 每点选择10 株麦苗,调查全株存活蚜虫数,计算蚜虫防效。

1.5.3 产量调查 考种测产:在收获期(2023 年5 月31 日)每处理随机5 点取样,每点1 m2,调查总穗数;每点随机取30 穗,调查穗粒数并风干称量测算千粒重,计算出各处理产量、增产率。

实际测产:2023 年6 月6 日在试验田每处理随机5 点取样,每点1 m2,人工收割、脱粒、称量、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苗期性状的影响

从表1、表2 可以看出,处理1、处理2、处理3 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一致, 说明0.1%噻虫胺药肥颗粒剂对小麦出苗安全, 无抑制作用, 出苗率为88.6%~91.2%。 处理1 最长种根长度、次生根数量、根重、苗鲜重、3 叶以上大分蘖数均高于处理2 和CK,处 理1 地下害虫为害株率(0.04%)低于处理2 的为害株率(0.18%)和CK 的为害株率(0.3%),说明处理1(0.1%噻虫胺药肥颗粒剂)促进麦苗及根系生长,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为害。

表1 2022 年不同处理小麦苗期田间性状调查

表2 2023 年不同处理小麦苗期田间性状调查

2.2 不同处理对蚜虫防效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处理1 每10 株蚜虫数量(0.8 头)比处理2 每10 株蚜虫数量(1.2 头)少0.4 头,比CK每10 株蚜虫数量(8.6 头)少7.8 头,处理1 蚜虫防效达到90.7%,处理2 的蚜虫防效达86.0%,说明处理1(0.1%噻虫胺药肥颗粒剂)能有效地控制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

表3 不同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4 可以看出,处理1 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 实际产量均高于处理2 和CK; 处理1 较处理2、CK 亩增产分别为55.72 kg、147.88 kg, 增产率分别为42.3%、26.3%。

表4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表明, 在小麦播种时撒施底肥0.1%噻虫胺颗粒不影响小麦出苗,对小麦安全,不存在残留超标问题, 一次使用即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对蚜虫有良好的防效,且施肥量减少,效果更好,符合“减肥增效”的需求,生态友好,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7]。 药肥处理区对小麦出苗安全性较好,无药害发生, 根系发达, 苗壮, 小麦籽粒商品性状较好, 整个生育期没有进行蚜虫防治, 比常规药剂区减少用药2 次,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药肥处理区和常规药剂区相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率分别为42.3%、26.3%,药肥处理区比常规药剂区亩增产率为12.6%。 因此,施用0.1%噻虫胺颗粒剂不仅能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地下害虫,还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符合国家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麦蚜虫药肥噻虫胺
《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将出台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中国北方冬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评估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药肥一体化的几点认识
噻虫胺研究开发进展综述
利用热激活过硫酸钾技术降解噻虫胺